理解舒曼,你需要熱愛文學
鋼琴家阿勞為何「不再彈巴赫了」?
到萊比錫,記得去聖託馬斯教堂聽巴赫
這篇文章帶你了解十九世紀浪漫樂派
《冬之旅》的浪漫主義音樂特徵
盛原:欣賞巴赫的三十二條軍規
音樂家江文也的曲折人生
論貝多芬鋼琴作品中的浪漫因素
復調鋼琴作品的練習方法
去北歐旅遊,先聽格裡格找感覺
導讀:鋼琴《抒情小品》是挪威著名音樂家愛德華・格裡格的代表作品。這部作品被譽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精品,其具有玲瓏精緻、渾然天成的獨特氣質。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和聲變化音和半音、不協和和弦、複合和弦以及大小調交替的巧妙運用對表現具體的樂曲情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鋼琴小品概述
「抒情小品」一詞來自歌德對這一名詞在文學上的定義,其內容為個人生活見聞與想像,並非局限於抒發情感和描述心境。
如果我們把音樂發展時期做一個簡要分類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從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近現代音樂、現代音樂以及20世紀的音樂。而我們本論文分析的格裡格正是處於近現代音樂這個歷史時期裡。所謂近現代音樂,具體是指1750年以後,也就是從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逝世以後開始,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典主義時期。而這時,主要的器樂題材包括: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室內器樂曲和特性曲(Charkterstuck)等。
而小品曲(Bagatelle)就屬於特性曲的其中一種。這個名稱第一次被大家所熟悉是來源於庫普蘭的羽管鍵琴第十組曲(約1717年)中的第七首。這個稱謂盛行於18世紀以後。在古典主義時期,以鋼琴奏鳴曲(Sonata)為代表的大型作品創作佔據主要位置,雖然這個時期的很多主要作曲家也曾寫過一些鋼琴小品,諸如:莫扎特、貝多芬。但是畢竟為數不多,因此鋼琴小品的發展並不象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室內器樂曲發展一樣迅猛,而是相對來說比較緩慢。
到了十九世紀,正處於浪漫主義時期的人們,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運動,同時推動了音樂音樂文化藝術領域的民族主義潮流,這股喚醒民族自強自立意識的思潮與社會現實聯繫得更為緊密,並與浪漫主義相互融合而又彼此區別。人們強調個人感情的抒發與釋放,鋼琴小品因此才得以發展,並常冠以描寫性的標題,這又類似與標題音樂。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鋼琴小品,在浪漫主義作曲家的手上,日漸完整,形成了成熟的浪漫主義鋼琴小品風格。而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後,音樂界出現了更多分支,在風格流派上呈現出複雜多變、獨樹一幟的局面,創作手法也出現了多元化。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格裡格開始了他的「小品」創作,在前輩作曲家眾多大型樂曲的基礎上,選擇了小型樂曲這一題材作為自己創作的中心。
格裡格不僅對小品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還樹立了自己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
格裡格鋼琴《抒情小品》和聲與曲式分析
格裡格鋼琴《抒情小品》在結構方面,大多為二段體、三段體或者三部曲式。內部結構比較方整,注重對稱的發展,強調結構的穩定與平衡,很少有大的突破,這也流露出當面格裡格在萊比錫學院學習的痕跡,但整部作品中也透露出對結構表現力的探索。諸如:《小抒情曲》的內部結構就擺脫了方整的結構。到這不得不提及,格裡格用「小抒情曲」作為他作品中的名稱,可見他對這一題材的重視程度之深。有的作品,擺脫了方整性結構特質,這從側面來講,也表達了挪威社會動蕩不安的樂思。
整部作品在和聲風格上,強調民族性,注重不協和和弦的使用,創造性的繼承了半音和聲的寫作技巧,高疊置和弦、附加音和弦和二度疊置的和聲以及大三度、小三度共存的和弦在作品中也有比較出色的運用。他對和聲的色彩極為敏感,和弦的連接有時以和弦調式進行為基礎,或者以色彩性為依據,擴展音級功能,實驗異調和聲配置,開拓了功能體系的表現範圍。
持續音的運用,在持續音上構建複雜的和聲,平行和弦的大膽運用,也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他還利用不協和和弦外音造成獨特的和聲音響,豐富了不協和音的魅力。
節奏、節拍上他注重吸收民間音樂、舞蹈的特徵,把它們移入鋼琴音樂中來。他還善於在正常的節拍律動中編織出新的節拍,或者直接更改原有節拍,打破單一的節拍形態,增加節奏意識。
在織體創作上,整部作品,每一首都純粹是鋼琴肢體,都適合於鋼琴,而同時,他也從管弦樂隊、民間樂器中吸取靈感,創造新穎的織體類型,豐富織體的表現力,從這一側面上可以看出,格裡格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對這一體裁發展所做出的卓越的貢獻。整部作品中,還經常運用復調手法來豐富織體。
《抒情小品》的每一首篇幅都很短小,一般1-5分鐘。要求的演奏技術也不是很高,因此在考級曲目中也經常能見到其身影,但是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圖,比較準確的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也要求演奏者們下一番工夫。在作品甚多的《鋼琴抒情小品集》中,也存在著一些弱點,例如,前面講到的結構方整,這使得作品較之蕭邦以及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略微顯的有些呆板。
結語
《抒情小品》就象是一首首散文,清新、秀麗。如果說其他同輩作曲家的作品是名山大川的話,那麼格裡格的作品就象是名山大川中的一股清流,不誇張,不炫耀,一直源源不斷,給人以清澈。這也呼應了挪威民族的風格,獨樹一幟,不受紛擾,格裡格不愧是挪威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
聽古典音樂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舒曼往期分享】:1、音樂短札丨舒曼,總有一種理由被銘記丨「人們感受著舒曼非凡的想像力,而很少在其中體味到幻聽症和精神分裂給他所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2、舒曼最著名的鋼琴曲《C大調幻想曲》(Fantasie C-Dur, op. 17);3、伯格曼《芬妮與亞歷山大》中的舒曼配樂;4、帶你進入作曲家舒曼的樂評世界丨「樂評家不能通過音符對他的讀者傳達看法,他必須通過語言,他是在黑暗中翻譯,因為沒有字典能幫助他。」 5、想破解《調音師》的謎團,需知乎舒曼的「生死愛戀」!——聆聽《詩人之戀》(Dichterliebe Op.48 );
6、被標籤的蕭邦與被冷落的舒曼丨同樣的誕辰兩百周年,不一樣的紀念風景丨願意在深夜念叨舒曼的人,多半是真正愛著那個「失敗的怪人」的;7、舒曼何以成為一名音樂評論家丨在他眼中,喜歡就是喜歡,批評就是批評,即使是被奉為神明的貝多芬,也同樣遭到了批評;8、一位母親的一生丨舒曼《女人的愛情與生命》丨愛妻克拉拉的愛情與生活丨「你是我的靈魂、我的心,你是我的歡樂、我的悲傷,你是我的世界」;9、鄧泰山: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Op·54);
10、蕭邦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門門大炮,舒曼和我們都誇張了蕭邦和音樂自身;11、他用音樂傳達「豐富多彩的生活印象」丨舒曼《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12、什麼樣的音樂才是好音樂?舒曼音樂美學思想淺析「;13、作為你的未婚妻,你必須題獻給我更多作品」丨聆聽舒曼《幻想曲》(Op.28 No.2);14、紀念舒曼丨《阿貝格變奏曲》的創作特點探析丨「舒曼用音樂寫出自己對世間事物的情感體驗,這部作品體現了他的夢幻感和虛無縹緲氣質。」
我們幫助音樂專業的你找到朋友
【舒曼往期分享】15、《童年情景》並非舒曼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而是回憶與克拉拉的相識情景,是寫給克拉拉的情書!16、從舒曼早期鋼琴套曲《大衛同盟之舞》看他的雙重性格丨這是他獻給克拉拉的訂婚禮物,也是浪漫主義鋼琴文獻中的一座豐碑!17、錢仁康教授告訴你為何舒曼的《春天交響曲》不算標題音樂,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算!18、克拉拉·舒曼的憂鬱丨有人說我曾為不耽誤音樂會,不顧兒子的死活……
19、舒曼與克拉拉的八個孩子丨舒曼給大女兒瑪麗的《快樂的農夫》;20、帕爾曼、馬友友與艾克斯丨紀念孟德爾頌&舒曼誕辰200周年音樂會視頻;21、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丨阿格裡奇演奏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22、夢想的方向,始終朝著童年的方向丨霍洛維茨演奏舒曼《童年情景》;23、好的藝術家模仿皮毛,偉大的藝術家竊取靈魂丨林斯特羅姆大提琴演奏舒曼幻想曲(Op.28 No.2);
24、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東西就是愛丨弗賴裡演奏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25、一個人愈知道時間的價值,愈感覺失時的痛苦丨阿勞演奏舒曼鋼琴套曲《狂歡節》;26、鄧泰山演奏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Op.54);27、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丨伯恩斯坦指揮舒曼《第一交響曲「春天」》;28、詹姆士·克裡格演奏舒曼《慢板與快板》Op.70;29、舒曼說:「最好的談論音樂的方法是靜默不語」丨帕維爾·伊戈洛夫演繹《蝴蝶》
每天分享音樂資料、樂譜保持學習熱情
往期海頓:1、演奏海頓、莫扎特鋼琴作品時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觸鍵原則;2、海頓給人「一種超越快樂與憂傷的不可思議的優美」,他以後音樂發展一瀉千裡,但「健康、天然、質樸和自我放鬆」卻再難以尋覓;3、雜家阿城談音樂丨音樂很主觀,主觀的東西不要吵丨可以忽略莫扎特,我不太喜歡,我喜歡海頓,海頓是純音樂,沒有功利性,莫扎特有功利性;4、作曲家瞿小松丨「海頓以來音樂家一直迷失在激情裡,自我太大,上帝只對寂靜之聲言說。」
5、海頓,海頓,我們該拿海頓怎麼辦?6、楊燕迪丨海頓二百年祭7、朱曉玫談海頓丨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把音樂寫成一個源泉,讓憂苦或為工作事業辛勞的人,得以從中汲取片刻的休息並重新振作起來。」 8、這個音樂題材,海頓從18歲到77歲寫不停歇…… 9、演奏海頓、莫扎特鋼琴作品時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觸鍵原則;10、演奏海頓鋼琴奏鳴曲應掌握的幾個要點丨以《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Hob.XVI:49)為例;
總有一種溫暖,屬於溫度古典音樂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