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裡格音樂風格的主要特徵

2021-02-19 西方音樂評論

安耶科維奇演奏格裡格《e小調鋼琴奏鳴曲》Op.7

愛德華·格裡格音樂風格的主要特徵


   還在挪威作曲家格裡格的有生之年,人們就已感受到了他的音樂所具有的個性。依作曲家本人的回憶,萊比錫音樂學院的作曲技術理論教授雅達松(S. Jadassohn)曾於1901年對他的音樂進行了下列評述:「愛德華,你巧妙地給挪威音調賦予了一種古典形式,致使人們將其當成了真正的民歌。[……]但是你最顯著的特徵已變得矯揉造作了,例如你的絕招,由三個音組成的下行模進音型-從主音到屬音。」①

 格裡格逝世後,德國理論家、作曲家施泰因(R. H. Stein)在他1922年出版的「格裡格傳」一書中也對格裡格的音樂進行了類似的評論:「就像有些人的行為受到某句格言影響一樣,格裡格的創作受到一個反覆在他作品中出現的主導動機的影響。它由三個音組成:八度音、七度音、五度音。」②除此之外,施泰因還在格裡格的作品中找到了這個主導動機的「變型」甚至「倒影」。③與施泰因有些不同的是奧地利音樂學者戈爾訥(K. G?llner), 他在1940年完成的題為「挪威民間音樂作為愛德華•格裡格音樂創作基礎」的博士論文中列舉了很多「原始動機」,這些動機既存在於挪威民間音樂中也出現在格裡格的音樂中,當然也包括了施泰因提到的主導動機。④1980年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兩位教授貝訥斯達特(F. Benestad)與施耶爾德魯普-艾貝(D. Schjelderup-Ebbe)合作出版了格裡格的生平傳記,他們在書中將施泰因提到的主導動機稱之為「格裡格動機」,並按音程關係將其劃分為「大調型」、「小調或自然調式型」。⑤

 雖然以上這些評論說法不一、褒貶不一,但無可爭議地說明了一個事實:在格裡格的音樂作品中至少有一個「主導動機」或「原始動機」或「格裡格動機」被如此廣泛應用,而且被貫穿於作曲家一生的創作之中。與此同時,又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這是一個主導動機嗎?或者,這究竟是不是一個動機?如果將它作為主導動機來看,那麼它肯定不同於華格納的,更不同於柏遼茲與李斯特的,因為我們無法準確得知它究竟象徵了什麼具體內容。如果將它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動機來看,我們又時常無法解釋它的曲式結構功能。具體來說,由這三個音組成的旋律片段在格裡格的不同作品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一個旋律進行在一首歌曲中與一個基本動機在一首奏鳴曲套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儘管它們有著相同的音關係,而且在至今的文獻中一律被稱之為「主導動機」、「原始動機」或「格裡格動機」。實際上這裡含有兩層意思:一個就旋律意義而言的作曲家的主要風格特徵和一個就曲式結構功能意義而言的動機。所以,當我們在作品中找到這三個音的片段時,首先有必要分清作曲家是否將它作為一個動機來運用的。由此可見,從廣義的旋律角度來解釋國際格裡格研究中常用的表述,如「主導動機」、「原始動機」或「格裡格動機」,會更便於對它們的理解。

 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發現作曲家本人對「格裡格動機」做過任何具體的評論,但他對挪威民間音樂中導音的特點卻多次提及。例如,他在1900年7月17日給美國歷史學家芬克(H. T. Finck)的信中寫到:「我們民間音樂中的一個特色總是那樣令我情有獨鍾:對導音的處理,特別是導音下行到屬音的進行。在其他作曲家那裡也有類似的進行。」⑥在此不難看出,導音的自由處理在格裡格的音樂創作思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導音下行到屬音的三度跳進是形成格裡格主要風格特徵的關鍵性音程。這類三度跳進可能源於挪威最流行的一種民間提琴音樂,是由於樂器特有的演奏及定弦方法而形成的。格裡格將這一特有的進行視為挪威音樂的特性,也將此視為他個人音樂風格的象徵。他之所以能夠將這一旋律進行貫穿於他整個創作之中,並不完全因為他把這一進行作為動機而運用,更多是由於他巧妙地把這一進行與他常用的音階及和弦有機地融為一體。

紋衛服部演奏格裡格《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Op. 45

二 

 格裡格音樂風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即德國浪漫主義風格、北歐風格和挪威民族風格。正如他在1907年4月4日接受《柏林地方日報》採訪時描述的那樣:「我曾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過,音樂方面完全是德意志的。然後去了哥本哈根,結識了加德與哈特曼。我當時意識到,只有在民族的根基上我才能向前發展。是我們挪威的民歌為我開拓了道路。」⑦雖然我們今天已無法將格裡格音樂中的各種風格要素分門別類地挑出來,但依然可以就作曲家運用挪威民間音樂素材方面的步履及其音樂作品給人留下的印象,對其創作道路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加以描述。

 格裡格在萊比錫音樂學院畢業後,於1863年來到了當時斯堪地那維亞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繼續深造,開始接觸丹麥作曲家哈特曼(J. P. E. Hartmann)和加德(N. V. Gade)的作品,並得到了加德的直接指導。在哥本哈根,格裡格結識了一批北歐青年音樂家,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挪威青年作曲家、挪威國歌作者諾德拉克(R. Nordraak),他的一些有關發展挪威民族音樂的觀點,給格裡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共同創建了一個以發展斯堪地那維亞音樂為宗旨的音樂協會―歐忒爾珀(Euterpe)。那時,格裡格已經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受到了它對創作的價值,常在假期回挪威與布爾一起聆聽民間音樂演奏。

在《幽默曲》中尤為突出,無論是它的旋律還是節奏都具有挪威農民舞曲(Slatter)的根基。例如,2/4拍的男單人舞哈林(Halling)、3/4拍的雙人舞斯普林格(Springar)與6/8拍的雙人舞岡格(Gangar)。哥本哈根時期是格裡格創作的一個重要時期、多產的時期,它們標誌著一個剛走出校門的青年作曲家探索創作道路、尋找個人風格的成功,這一成功是與布爾和諾德拉克對作曲家的啟發影響密不可分的。

列賓演奏格裡格《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Op. 13

 格裡格從1866年起居住在挪威的首都克裡斯蒂安尼亞(現奧斯陸),擔任教師和樂隊指揮,繼續從事音樂創作。1867年整理出版了第一集《抒情曲》(op. 12),而且此後潺潺不斷,一生共創作出版了十集,在浪漫主義小品創作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同年,創作了《G大調第二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13),一年後創作了《a小調鋼琴協奏曲》(op. 16),但後者創作的地點並不在克裡斯蒂安尼亞,而是在哥本哈根北部的瑟勒羅德(Sollerod)。這兩部大型作品一方面展示了作曲家在把握奏鳴曲套曲體裁方面的實力,另一方面證明了作曲家已開始把挪威民間音樂的素材比較系統地鑲入到具有曲式結構意義的器樂作品動機之中。兩部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民族風格,深受挪威人喜愛,特別是《a小調鋼琴協奏曲》,與1874至1875年創作的《培爾•金特》(op. 23)一道,為格裡格贏得了世界聲譽。

 自1877年起,格裡格常在挪威北部的盧伏特胡斯(Lofthus)逗留,並在風景秀麗的山上建起了小木屋,專供作曲使用。就在這間小木屋中,格裡格創作了《g小調弦樂四重奏》(op. 27)等重要作品。根據時間推算,在創作《g小調弦樂四重奏》之前,格裡格就已經下意識地應用民間音樂的素材了,為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配第二鋼琴時所使用的挪威民間音樂素材,就足以證明這一點。1885年格裡格在卑爾根郊外的特羅爾豪根(Troldhaugen)興建的別墅竣工,全家喬遷新居,使作曲家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固定住所。喬遷之後的格裡格在運用民間音樂素材方面獲得了一個質的飛躍,在1886年至1887年創作的《c小調第三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45)中,儘管他也大量使用挪威民間音樂的素材,但人們已經很難從其既成的作品中明顯地覺察到這一點了,這部作品的統一性與完整性是格裡格其它用奏鳴曲套曲形式所創作的作品無法比擬的。此後,格裡格一方面繼續研究挪威民間音樂,嘗試新的技術手段,使其作品更加精悍、爐火純青;另一方面,經常到歐洲各大城市舉辦旅行音樂會,演奏並指揮自己的作品,旅行演出無疑成了作曲家音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這些旅行音樂會,格裡格擴大了自己的影響,結識了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德沃夏克、布魯克納等作曲家;加之其作品通過彼得斯出版公司(Edition Peters)在全世界的大量出版,使他成為當時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  

三  

 格裡格的美學觀是浪漫主義的,音樂對他來說只不過是情感的表現。他的情感主要包括對挪威大自然與挪威民間藝術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個人性格的憂鬱、孤獨等。但這些情感的表現對格裡格來說必須是真實的,他整個一生的創作都在苦苦地尋求這種真實,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可被視為個人經歷的真實寫照。格裡格在一封給倫琴的信中寫到:「幾年來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是所謂原創性,所謂創新性?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真實性,是情感的真實性。」⑧

 格裡格的調式在創作中並非完全是理性化的產物,而是直覺創作的結果。因此,在其作品中所形成的調式既不同於大小調也不同於教會調式,可以說是由大小調、教會調式和五聲調式所組成的「混合體」。它通常由分解的主和弦與屬和弦組成,下屬音和下中音不起主要作用。有時也會形成一個五聲框架,此時導音常常是作為下中音的裝飾音而出現。格裡格通過變化導音或下屬音所構成的調式具有利底亞與混合利底亞的效果,在這種調式中,上主音與下中音常常被省略。值得注意的是,在格裡格作品中通過升高下屬音所構成的小調類調式,它的音階並不等同於茨岡音階,它是在一個五度音程的框架上通過加入裝飾音而形成的。

 在格裡格作品的旋律中,調式的屬音常常是一個動機或者一個樂句的結束音,它經常出現在強拍上。如果動機或樂句被重複,同時也意味著屬音被重複,因此屬音成了格裡格旋律中的穩定因素。在他的旋律中最有特點的音程是大三度(從導音到屬音),三全音(從升高的下屬音到主音或從導音到下屬音),大七度(從導音到主音)和增二度(從小調中升高的下屬音到上中音)。這些音程在作品中常被加以強調,最典型的是在三度跳進之前加入裝飾音,如加入倚音或雙倚音等,這些都是格裡格用在其作品中的「挪威調料」。從旋律進行的方向來看,弧形旋律線條最常見。但在弧形線條中,上行線條所用的時值與下行線條的並不一樣,上行線條常常作為下行線條的「弱起」,因此下行線條往往是重要的、有份量的,也是格裡格的興趣所在。正基於此,當屬音作為動機和樂句的結束音時,在下行線條中常出現所謂的「格裡格動機」(主音―導音―屬音)。

 對和聲領域,格裡格從童年起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後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又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但對他個人風格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時期,是在他接觸了斯堪地那維亞音樂特別是挪威民間音樂之後。他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在萊比錫所學的和聲學與挪威的民間音樂旋律結合在一起,如何處理那些用和聲學很難解釋的旋律現象。例如,導音不進行到主音,旋律不結束在主音上或者不斷重複的短小動機等。格裡格不僅通過為民間音樂的旋律配和聲來學習掌握民間音樂,而且還將在配和聲時發現的挪威民間音樂中特有的素材直接運用到原創作品中去,使為民間音樂的旋律配和聲成為原創作品與民間音樂之間的橋梁。在格裡格的和聲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和弦是七和弦、九和弦和增三和弦,這些和弦的大量出現是與格裡格旋律中頻繁的三度跳進有著密切聯繫的。在格裡格的作品中經常形成一種由持續音或持續和弦、緩慢的和聲節奏、相應的力度處理所構成的和聲背景,在這種條件下,他通過僅僅變換一個和弦音就能獲得令人驚嘆的和聲色彩變化。⑨格裡格一方面以其對和聲音響獨特、細膩的處理,被視為北歐印象主義;另一方面以其對民間音樂素材有意識的運用處理,影響了許多20世紀作曲家。(本文原載《人民音樂》;注釋略)

往期格裡格:1、凌遠講解格裡格《蝴蝶》Op.43 No.1

2、紀念格裡格丨鋼琴抒情小品創作風格的獨特性

3、格裡格和他的鋼琴協奏曲丨評李帕蒂、李赫特的演奏

4、「冬天早過去,春天不再回來」丨格裡格《索爾維格之歌》音樂分析

5、格裡格說「是蕭邦真正教會了我如何寫挪威音樂」丨論格裡格與蕭邦的鋼琴作品風格之異

6、論格裡格的音樂風格丨德彪西說:「聽格裡格的音樂,就像品嘗埋在雪裡的粉色的糖果。」

相關焦點

  • 格裡格主要作品賞析
    而且不僅在正規的大音樂廳裡演奏,在咖啡廳和餐廳裡也同樣聽得到。如此轟動的公眾應與人們對一名在貧困中苦苦拼搏的藝術家的傳統想像大相逕庭,而後來的輕音樂演奏者們又濫用了格裡格和聲方面的創意,這種作法對格裡格的形象產生了不利的影響。1957年,就在紀念格裡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際,評論家們宣稱,格裡格的名字已經確定無疑地在古典音樂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歷史又再一次出現了轉折,這一轉折對格裡格來說是個良機。
  • 格裡格鋼琴《抒情小品》分析
    如果我們把音樂發展時期做一個簡要分類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從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近現代音樂、現代音樂以及20世紀的音樂。而我們本論文分析的格裡格正是處於近現代音樂這個歷史時期裡。所謂近現代音樂,具體是指1750年以後,也就是從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逝世以後開始,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典主義時期。
  • 抒情詩人,格裡格
    格裡格,而那個樂章就是不朽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格裡格善於寫抒情作品,而且能醞釀挪威民歌的精神旋律與節奏芬芳,常常被譽為「北國蕭邦」。魯賓斯坦以詮釋蕭邦著稱,受到格裡格氣質的吸引,自然順理成章。愛樂者若喜歡北國風味且醉心於詩意音樂,聆聽格裡格是個不錯的選擇。
  • 【今日大師】格裡格
    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鑑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 格裡格 | 斯堪地那維亞的民族之魂
    Hagerup Grieg)1843年6月15日出生於挪威卑爾根市,為挪威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但在他的音樂中,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兼容並蓄的。他是卑爾根市最有名的市民,無數的雕像描繪了他的形象,許多文化建築物以及實體單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包括該市最大含1500個座位的音樂廳格裡格音樂廳、最先進的音樂學院格裡格音樂學院以及其專業合唱團愛德華·格裡格合唱團,甚至一些私人公司也同樣以他的名字命名,像最大的酒店愛德華·格裡格品質酒店、音樂技術開發商格裡格音樂。
  • 又一次被格裡格深深打動
    某機構分享給樂迷們的兩位「80後」演奏家合作的大提琴奏鳴曲音樂會上,他們共奉獻給樂迷三首作品,舒曼的《幻想曲op.73》、勃拉姆斯《e小調第一大提琴奏鳴曲》、格裡格《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音樂會曲目演奏完畢後,現場的樂迷用熱烈的掌聲呼喚來了兩首返場樂曲,皮亞佐拉的《大探戈》和拉赫瑪尼諾夫的《練聲曲》。
  • 蕭邦音樂體裁與音樂風格指南
    筆者通過對其代表性體裁的分析,以期管窺出蕭邦音樂的風格特徵。 推薦閱讀:1、蕭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2、紀念蕭邦丨瑪祖卡舞曲的音樂特點;3、齊默爾曼詮釋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的三個版本比較;4、嚴師蕭邦丨告誡學生練琴「最多不能超過三小時」蕭邦的創作主要是器樂,且幾乎全部集中在鋼琴音樂這一領域,所涉及的體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諧謔曲和敘事曲;傳統的奏鳴曲、協奏曲和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特性的瑪祖卡舞曲、波羅奈茲舞曲等。
  • 這就是維吾爾族傳統音樂的本體形態特徵和風格類型
    音樂是以樂種、音聲的風格類型為外在文化標識的特殊文化現象,據此楊民康先生主張,「音樂文化認同,應該依據文化與音樂(或音聲,藝術/非藝術)的兩重標準,並且允許存在主位的和客位的兩種視角。」當然,局外人的客位認同必須藉助於木卡姆奇所承載的維吾爾木卡姆的音樂風格類型來體現其認同,木卡姆奇及其維吾爾族群內部成員所共同認同的維吾爾木卡姆音樂的觀念、行為、文化產品等特質要素構成了局外人之客位認同的基礎,為局外研究者的客觀辨識認證和研究木卡姆奇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及其本體形態特徵和文化隱喻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可能性。
  • 趙為民|簡論宋代音樂的主要特徵及其歷史地位
    【每周三推送·敬請期待】簡論宋代音樂的主要特徵及其歷史地位
  • 音樂風格研究
    ,它有著自身獨特的風格特徵,這也就是構成音樂穩定而系統化的感性特徵。文獻內容主要是關於民族音樂風格的分析、各種題材音樂風格的分析、音樂風格比較分析、音樂風格實踐研究、音樂作品中的風格分析、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風格分析的幾個問題來研究,在這些領域中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研究成果,但是對於同時代作曲家之間出現不同的音樂風格差異的研究甚少。因此,筆者結合前人的論述略談一點拙見。
  • 北歐音樂大盤點,挪威上榜,最後一位挪威樂派人都快認不出來了
    北歐民族音樂大盤點,挪威上榜,最後一位挪威樂派人都快認不出來了在19世紀,北歐和俄羅斯一樣,嚴肅音樂的產生與發展都比較晚,那裡的音樂家大部分受教育於德國,主要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地區的音樂與德國音樂的興衰同步。
  • 初學鋼琴要注意的風格問題
    何為音樂風格      音樂風格是音樂作品表現音樂內容、形式、方法方面的總的特徵。這就可以說是風格不同。大的劃分,西方音樂分為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的、印象主義的、現代的等風格。還可以從民族上劃分,各民族音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中國民族風格、波蘭民族風格、德國民族風格等等。偉大的作曲家還都有個人及個人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比如,莫扎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等,他們的風格及每個人不同時期的風格都不相同。
  • 036|鋼琴《安可曲》:古稀弗萊裡對不同風格的完美駕馭
    在這張唱片裡弗萊裡選了30首鋼琴曲作品範圍涵蓋了從普賽爾格魯克到格拉納多斯阿爾貝尼茲蕭士塔高維奇橫跨三百年間的音樂其中有不少格裡格的鋼琴小品這些小品是格裡格鋼琴音樂中最閃光的珍珠弗萊裡演奏的格裡格小品溫暖而甜蜜同時又具有清晰的架構
  • 巴洛克時期歌劇音樂的風格與特點
    巴洛克時期的聲樂風格一是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徵明顯,義大利風格與義大利語密切相關,法蘭西風格融合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英國風格更類似於人們的「說話」;二是裝飾音演唱和即興演唱的風格特點。巴洛克時期的藝術特徵,突出體現在裝飾音和即興演唱兩個方向。
  • 7分鐘帶你了解西方音樂史和古典音樂風格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主要表現為教堂音樂(Church Music)。一般為幾個聲部一起唱的合唱形式。旋律起伏小,速度穩定不變。這一時期,聲樂和器樂作為音樂的兩大分支互相補充、互相影響;復調音樂風格逐漸向主調風格轉移;大小調式運用增多,和聲概念建立;大量新的音樂體裁湧現;管風琴、大鍵琴音樂逐步興起。
  • Melbournerebounds-EDM風格音樂
    Melbourne Bounce這種音樂經常會加入Horn元素,也經常會把lead(主旋律)做成一種類似於Horn的音色,這跟melbourne(墨爾本)的音樂文化有關,墨爾本有大量的音樂作品都是以Horn作為表達,也有一些Melbourne Bounce風格的電音作品將人聲採樣作為lead(主旋律)使用。同時,Melbourne Bounce和Bounce是徹徹底底沒有關係的兩種音樂風格。
  • 音樂,讓我對你敞開丨安耶科維奇演奏格裡格《e小調鋼琴奏鳴曲》Op.7
    安耶科維奇演奏格裡格《e小調鋼琴奏鳴曲》Op.7讓我對你敞開 讓我對你敞開我的緊閉的心扉
  •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演奏風格與特點分析
    導讀: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通常以古典宮廷題材的音樂創作為主,在音色、音調表現方面與管風琴等鍵盤樂器類似。本文主要探討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演奏風格與特點,分析了巴赫、亨德爾等作曲家的鋼琴曲及音樂創作技法。
  • 說唱藝術與說唱音樂的特徵
    經典重溫|微課堂|活動預告|活動回顧|節日特輯    說唱音樂是說唱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要了解說唱音樂的特徵需先了解說唱藝術。    說唱藝術是民族的瑰寶,但其表現形式非常豐富又很龐雜,歸納起來其突出的特徵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是語言性。說唱藝術雖大部分有說有唱,有樂器伴奏甚至也有形體表演,但它的基礎是說,即語言,因此說唱藝術的首要特徵是語言的藝術,其藝技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語言的運用。
  • 【音樂百科】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概述
    簡介「巴洛克」這個詞在音樂史上的含義。   葡萄牙語baroque原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現指歐洲17世紀和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築風格。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風格。 2.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旋律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