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獨立製作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2021-02-07 影視工業網

此文章由影視工業網認證機構:凡影周刊 譯製分享,了解更多,點解閱讀原文。

眾所周知,美國是全球獨立電影的集散地,他們擁有獨立電影最早一批的實踐者,並最終培育了較為成熟的獨立電影市場。但是走過百年歷史的美國獨立電影產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美國知名評論員畢妮·巴恩斯就通過類比「沃爾瑪」指出美國獨立電影產業的盲點和痛點:「產量的增加並不能帶來獨立電影的繁榮,只有適當的規模才能最大程度聚焦觀眾注意力,提高單部電影的眼球效應」。那麼,美國獨立電影產業是怎樣的一個「沃爾瑪」?


作者:畢妮·巴恩斯 翻譯:Carter 校對:一一


獨立電影業正在吞噬它自己


「廉價的勞動力和補貼製造了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泡沫,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獨立電影了。」這句話來自著名《紐約時報》影評人馬諾拉達吉斯,在他看來,這個生態圈裡面已經有太多的電影,並且這種過度供給並非剛剛開始。


約翰斯洛斯早在2007年就發出過警告,說獨立電影的問題並非缺少電影,而是缺少眼球效應。然而,業內對此的反應卻是要拍更多的電影。如此一來,整個行業就形成了某種毫無經濟價值的惡性循環:熱錢空前高漲地湧入到行業內,拍攝經費卻被史無前例地壓低。與此同時,財務上成功的獨立電影所佔比例並無增長(它們的成本大多低於五百萬),電影人從中賺到真金白銀的機會被浪費了。


很多業內人士仍然執迷不悟,認為電影和供需平衡的經濟規律沒有關係。但事實就是事實,否認也沒有用。所有行業都應該呼應時代的脈動,電影行業亦是如此。尤其是在美國,政府不會為了倡導文化而資助電影製作。因此,如果在業內沒人對這些現象拋出挑戰,那大家就準備好失敗吧。


市場已經不需要更多獨立電影人了


當投資持續不斷地流入時,大部分的錢只是用作劇組開支,設備租賃,場地開銷,色彩矯正等等。悲劇的是,錢並沒有落到幕後創作者的手裡。


也就是說,那些真正的幕後英雄幾乎總是分到很少的錢,甚至一分都拿不到(通常在一個獨立電影劇組裡,除去攝影棚、器材、道具、服裝、吃住等必須支出的費用,劇組可支配的錢就所剩無幾了,一般一個50萬預算的劇組能給負責創意的工作人員開出50美金/天的工資,5萬預算的劇組是根本開不出工資的。儘管能拿50美金工資的人過的也是捉襟見肘的生活,卻與那些拿不到工資的獨立電影人相比,已經算是很幸福了)。並且,日益縮水的薪酬,也只是獨立電影行業巨大問題的冰山一角。


電影人一方面希望保持創作自由,另一方面也在迴避其回報投資人的義務。所以他們開始逐漸依賴眾籌模式,比如在著名的眾籌平臺Kickstarter籌集資金。一旦籌到錢,電影製片人便會設法取得免稅資格,通常的做法是以一個折扣價賣給第三方來籌集更多的錢或者貼補電影可能遭受的損失。


當電影進入製作階段的時候,製片人就會把一分錢當十分錢用——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劇組縮衣節食。這樣做的結果是:劇組的人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但只能最多拿到100美金的酬勞。更糟的情況是,在幾周工作之後,劇組這些人如果找不到新工作,就會面臨失業。吃了上頓沒下頓,如此這般,循環往復。在電影拍攝完成之後,大部分電影人根本無法吸引到可靠的發行商,因為有錢支持獨立電影的發行人已經陸陸續續都退出了這個行業。


這就是獨立電影的現狀。任何一個說「我們需要更多的獨立電影」的人都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提出一個可以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案。


獨立電影業有一句格言:再多的藝術都不算多。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句話了,但沒有人說「這世上的畫太多了」。是的,因為畫不是電影,不需要上百萬的製作成本,也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參與製作。因此,用畫來類比電影是錯誤的。


電影市場已「供過於求」


當製片廠每年都在削減電影產量時(索尼影業計劃從2014年起將製片數量從20-22部調整為18-20部。摩根斯坦利2013年的一份報告指出,五大製片廠迪斯尼、環球、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從2007年到2011年間,稅前利潤平均下降了40%),為何獨立電影卻高歌猛進?


在過去的15年裡,僅在美國就舉辦了7000多屆電影節活動。去年,有1500多部電影在美國院線上映。假設有20%的電影會在電影院播放,那就意味著去年拍了7500部電影。然而,人們的年平均觀影次數只有6次,看電影的總數不到100部。這些電影90%來自製片廠。儘管如此,很多人依然主張拍攝更多的獨立電影,為什麼這麼多業內人士忽略了獨立電影的低需求?


答案就是:整個獨立電影行業(不包括電影人)是建立在供需的「供」上的,而忽略了「求」。這個行業包括電影節,電影學校,眾籌網站,電影提交聚合器,視頻點播發行商等等。所有這些機構都既定地鼓勵電影人不斷地做電影,從而使那些獨立電影徹底失敗。


市場競爭和市場飽和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限(市場飽和度= 某產品銷售總量 / 市場潛量,當產品銷售總量與市場潛量相同時,市場飽和度達到其極限值1),一旦市場達到飽和,只有人口增長,觀影需求才會增長。獨立電影明顯已經達到了這個飽和點,而讓這個行業有所增長的唯一途徑,便是增加人口(即觀眾)。那麼,我們必須認真想想該如何增加觀影需求。


既保持藝術價值又兼顧經濟價值?


這事兒可沒那麼容易。如果有個魔法方程式,那麼我們會看到有更多的電影會成功,更多的從業人員賺錢。但這個行業的現狀卻是,日益萎縮的利潤私有化,成本卻日趨社會化。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不犧牲藝術價值的前提下產生並維持經濟價值?


答案或許在於電影協會和電影機構聯手建立一個人才孵化的網絡。大部分頂級電影節的電影是從網絡孵化出來的,一流的發行商也不斷地從這個網絡購買電影。


答案或許在於頂級電影節需要建立一個認可體系或者交易聯盟,並反對那些除了收入場費和亂發獎之外幾乎毫無作為的電影節。


答案或許在於一流的電影大學重新聚焦電影人的培養:寫劇本,建立人才實驗室,拍攝微電影。


答案或許在於升級版的垂直整合模式。就像以前的製片廠體系,每個在裡面工作的人都有報酬,而且能拍出很多偉大的電影。


答案或許在於「沒有答案」。但我們需要點子,不管答案是什麼,它一定不會是簡簡單單地無條件地去拍攝更多劇情片。


製作人馬克·杜普拉斯最近指出獨立電影行業和裡根經濟學具有很大相似性(裡根經濟學指裡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裡根經濟政策儘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為「劫貧濟富」)。


因此,供給經濟學派提出了「沃爾瑪時代」的概念,暗指大量披著「競爭」外衣的偽劣商品充斥著電影市場。廉價的技術、產品和勞動力,讓公司大佬們一夜暴富。公司卻拒絕給僱工們發薪水,然後操控他們尋找政府援助以此補充公司的報酬開支。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雖然獨立電影行業對觀眾的影響力還不是沃爾瑪,但整個生產流程和結果卻越來越像。這必須引起獨立電影人士的警覺。


當然,電影不僅僅是經濟。電影是藝術,希望,夢想,歡樂,理解,是關於人性的故事。在很多方面,電影是無價的。所以提高行業的經濟價值不應該是鎮壓聲音,也不是盲目地限制電影的數量。更好的辦法是讓行業一起努力做更高質量的電影,並且把這些電影和忠實粉絲連接起來。這種辦法強調質量高於數量,反對「只管去做」的文化,提倡「讓大家看」的文化。因此,增加100部片子的價值對這個行業來說,要遠遠高於拍10000部片子。


獨立電影行業具有挑戰性也很有趣,但正因為我們喜歡它並不代表它就是切實可行且健康的。像《飢餓遊戲》《無恥之徒》這類電影也被算作獨立電影(著實大大提高了獨立電影票房),但是更加準確代表這個行業的健康指數的應該是那些更低投資甚至不需要參與分級的電影。


如果不算紀錄片和寶萊塢大片,獨立電影的表現真的挺慘澹的——特別是整體公映的數量。視頻點播也是同樣的命運。如果製片廠的費用像票房那樣佔市場的90%,那就意味著在去年獨立電影在視頻點播上只產生了1.25億的價值。在網際網路熱潮的推動下,直接走視頻點播渠道的獨立電影和在院線上映過的電影都在爭奪這塊寶地,絕大部分的獨立電影如果能賺上25000美金的視頻點播就算足夠幸運。


大家不應該擔心這個行業產不出大量的片子,反而片子越少越說明這個行業是健康的——健康地爭奪有限的資源和有限的眼球。要知道,今天很多偉大的電影人都是在一個獨立電影產量不高的時代被發現的: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Tarantino),達倫·阿倫諾夫斯基(DarrenAronofsky),凱文·史密斯(KevinSmith),凱莉·雷查德(KellyReichardt),麗莎·查羅登科(LisaCholodenko),諾亞·鮑姆巴赫(NoahBaumbach),妮可·哈羅芬瑟(NicoleHolofcener),韋斯·安德森(WesAnderson),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Nolan),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Soderbergh),格雷格·莫託拉(GregMottola),理察·林克萊特(RichardLinklater),託德·海因斯(ToddHaynes),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等等。


這些人所處的時代,獨立電影的平均投資與大製片廠相比,差別並沒有那麼高,數量也沒有那麼多。比如《落水狗》上映那年,全美只有250部獨立電影。而相比之下,去年就有1500部之多。


電影產量減少的獨立電影行業能使電影人獲得更多關注,並使優秀的人才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和更好的施展才華的機會。或許,這會是獨立電影產業在眾多大製作電影中突圍的思路?

【影視工業網:每天為你推送你最喜歡的電影人與電影的幕後故事,解析最有趣的的視頻,歡迎大家多多推薦關注,感謝:)】

微信關注點擊大標題下的「影視工業網「進入關注,或搜索:Ilove107cine 或826304610,每日都有新驚喜!

相關焦點

  • 困境與出路,12位電影人關於中國獨立劇情片現狀與未來的看法
    ,楊瑾則說「「我們的未來發展是什麼,我確實是不知道。」現象網專訪了9位獨立劇情片導演和1位專業製片人,並節選了2位導演在CIFVF討論會上的談話內容;從他們的個案訪談中,或許我們可以管窺一貌,並展開對中國獨立劇情片的現狀和未來的思考與探討。困境:「現在的整個環境很不好」「很少能看到一些讓人驚訝的作品。」
  • ​我們找到了MI的音樂老師跟你聊聊在美國製作音樂是一種什麼體驗?
    本文特邀MI音樂學院黃子健記錄他在美國製作音樂的過程,文中視頻特邀MI音樂製作人Dave Hill跟大家聊聊在美國如何製作音樂……
  • 這周末,就能看到美國人製作的《惡魔城》動畫了
    動畫的主創還將製作《刺客信條》的動畫版。你上次追美國動畫是什麼時候?
  • 美國獨立電影和聖丹斯的曖昧史
    導語: 八十年代以來,獨立電影的繁榮是當代美國電影業最為重要的變化之一,1980年美國獨立電影產量為57部,僅為大製片廠電影產量的2/5,而2012年獨立電影產量已達444部,是大製片廠電影產量的3.7倍。
  • 川普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首先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普遍化和經常看到的認知偏見,因為很多的公眾號他們可能連言論自由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就扯著新聞拉起愛國主義教育的大旗...罵人也沒罵到點上,越看越覺得尷尬.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指著鼻子罵美國沒有言論自由了那麼我們怎麼理解推特的行為呢?
  • 一部黑寡婦的獨立電影,為何讓我們等了這麼多年?
    黑寡婦的獨立電影項目總算有了實質性進展。報告顯示該項目仍處於初期階段,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在前不久才決定聘用Jac Schaeffer為黑寡婦的獨立電影撰寫劇本。為何黑寡婦的獨立電影讓大家等了這麼多年,究其背後的原因,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在凱文·費奇打造漫威電影宇宙之前,早年黑寡婦的影視版權其實是屬於獅門影業的。
  • 14屆美國獨立音樂大獎——風潮音樂
    第14 屆美國獨立音樂獎(Independent Music Awards 簡稱IMA)7月17 日在官網公布本屆獎項的所有得獎名單。
  • 中國獨立電影迎來「黃金時代」
    在聊到獨立電影面對市場該如何保持自覺意識時,他們表現得不卑不亢;這群有著海外留學背景的導演們,在對比國內外獨立電影的發展現狀時,一致認為國內的獨立電影,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學會尊重市場在源根眼中,好萊塢佔據了美國電影的過大市場,「尤其是我現在在的城市洛杉磯好萊塢那邊,基本上我們學校就在好萊塢正中心,你去攔一輛計程車,那個人都可能正在寫劇本、都想做導演,整個洛杉磯的人都是做電影的,競爭壓力非常大。」汪崎也和鈦媒體聊到了一個細節:與他參加柏林電影節訓練營的兩三百位導演中,有一百多位,近半數都是美國導演。
  • 本報獨家採訪在好萊塢工作的中國剪輯師張宇菲:「我們的存在,就是在改變這個現狀!」
    不過,張宇菲不願提及她的父親,不是不愛,而是不願意「蹭」父親的光環,她傾心傾力為電影付出,深信自己可以發光。父親是張鐵城是曾參與奧運徽寶「中國印」和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的設計製作、自2009年起主持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內部裝飾、陳設玉器的修復工作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 專訪:獨立製作人德義和3K Realms工作室
    在《被錯過的天堂》鳴謝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究竟有多少人及機構幫助德義製作、運營了這款小遊戲。該名單的大多數人都是他的前同事,哪怕只是幫過他一點小忙,他都給記在這張鳴謝單上了。「由於我們的任性沒找投資,全靠自己支撐的。所以過不了什麼好日子。」德義說。現在3K Realms依舊沒有任何找投資的意向,德義希望能夠保證工作室的獨立性,但這也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比較緊。合伙人高川也說:「沒有收入,經濟一般般吧。肯定買不了想買的東西了,就買點必需品。如果保持這種沒有收入同時繼續製作遊戲的情況,我可能撐不到一年吧。」
  • 《恐龍戰隊》演員現狀(一):看到他們我不敢認了
    《恐龍戰隊》給我們童年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回憶,新的《超凡戰隊》也已經登上了大銀幕,但是老版在我們的心目中依舊是無法替代的。雖然老版的劇情十分的弱智,也沒有什麼特效,場景都是拼接的日本版的,但這就是我們童年的回憶。
  • 獨立董事到底有什麼用?該怎麼看?
    來源:江瀚視野根據新京報的報導,「資本市場再出發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深交所第一屆創業板上市委委員田軒談到中國的公司治理現狀時指出,我們國家的獨立董事既不「獨立」也不「懂事」。
  • 影陌客 美國獨立電影和聖丹斯的曖昧史
    作為在投資和製作中還未被好萊塢主流娛樂集團完全控制的電影類別,美國被稱為獨立電影的項目大多成本較低,是青年電影人主要的創作領域。而發源於美國猶他州小城的聖丹斯電影節,從創辦伊始,便聚焦於這一類的美國電影,隨著後者的繁榮一步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
  • 獨立遊戲《同步音律喵賽克》製作人張秋馳:關於獨立遊戲製作的歷程和心得
    如果你是個天才,並且不是自認為是天才,你看到文章的這裡就可以合上這本書按照你自己的步驟去製作遊戲了,相信自己才是天才最應該堅持的事情。如果不是天才,意味著你需要學習,需要別人的經驗來為自己提升實力,那麼下面的文章也許對你有用。最高原則-確保完成遊戲!也許你是個在校學生,天天忙於作業,空有著做自己遊戲的夢想。
  • 我們是如何通過獨立製片最終靠近奧斯卡的?——《佛羅裡達樂園》製片人鄒時擎專訪
    所以自己半自助請片商去跟戲院接洽,也做了一些PR,甚至自己到處跑,問店家可不可以讓我們貼海報。後來《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反映很好,電影也提名了獨立精神獎。」在獨立製片路上完全靠自己摸索前進的她說:「我們就是邊拍邊研究邊學,直到拍第二部片就開始比較知道在不同的環節可以找誰合作。
  • 闕明坤:我國獨立學院轉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2008年4月1日,《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教育部26號令)正式開始實施,自此一批獨立學院走上了脫離母體高校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的道路。獨立學院轉設的現狀如何,轉設後發展情況怎樣,如何評價轉設政策,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 何為獨立遊戲,我們又為何推崇?淺談日漸主流的獨立遊戲
    獨立遊戲近年來可謂是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遊戲界的關注,在3A遊戲發展陷入滯緩的今天,一些小而美的優秀作品開始進入了玩家的視線中,而一些玩慣了大作的玩家也很樂於去嘗試一些有趣的獨立遊戲。可是,當我們頻繁提起「獨立遊戲」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是「獨立遊戲」,我們又因何而推崇他呢?
  • 音樂廠牌與流媒體究竟能為獨立音樂人帶來什麼?
    是什麼推動了這種「回到過去」的熱潮,現代文化又是如何回應的?本期嘉賓將通過多方面角度分析目前中國傳統音樂目前在國內以及全世界音樂行業內的現狀,並通過自身角度分享對於目前中國傳統音樂正在以「新生」方式回到大眾視野的看法。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獨立女性?
    我覺得這就是獨立女性啊,能夠自主選擇如何生,也能夠自主選擇如何走向死。我覺得獨立女性是有選擇權,在什麼時候獨立,或什麼時候不獨立。最關鍵可能還是這個人有權利或者有可能去做出她自己的選擇。獨立於過分的欲望,你的獨立就會容易很多,也real很多。在我看來,做一個獨立女性的前提,首先是成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女性」只是獨立個體的一個屬性,意味著我們在人生過程裡難免需要面臨在生育和事業之間做出選擇的困境。但這個選擇只是我們人生歷程的一部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更清楚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渴望什麼、擅長什麼、能夠最大程度上獲得怎樣的生活。
  • 美國留學影視製作專業研究生介紹及院校推薦!
    因此,很多電影愛好者紛紛前往美國追求夢想。在美國,電影的教育非常發達,開設電影相關專業的院校也很多。美國的電影教育基本有研究和製作兩個大的方向,電影研究側重於電影的理論、批評、歷史和美學,而製作方向可以簡單理解為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