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影視工業網認證機構:凡影周刊 譯製分享,了解更多,點解閱讀原文。
眾所周知,美國是全球獨立電影的集散地,他們擁有獨立電影最早一批的實踐者,並最終培育了較為成熟的獨立電影市場。但是走過百年歷史的美國獨立電影產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美國知名評論員畢妮·巴恩斯就通過類比「沃爾瑪」指出美國獨立電影產業的盲點和痛點:「產量的增加並不能帶來獨立電影的繁榮,只有適當的規模才能最大程度聚焦觀眾注意力,提高單部電影的眼球效應」。那麼,美國獨立電影產業是怎樣的一個「沃爾瑪」?
作者:畢妮·巴恩斯 翻譯:Carter 校對:一一
獨立電影業正在吞噬它自己
「廉價的勞動力和補貼製造了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泡沫,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獨立電影了。」這句話來自著名《紐約時報》影評人馬諾拉達吉斯,在他看來,這個生態圈裡面已經有太多的電影,並且這種過度供給並非剛剛開始。
約翰斯洛斯早在2007年就發出過警告,說獨立電影的問題並非缺少電影,而是缺少眼球效應。然而,業內對此的反應卻是要拍更多的電影。如此一來,整個行業就形成了某種毫無經濟價值的惡性循環:熱錢空前高漲地湧入到行業內,拍攝經費卻被史無前例地壓低。與此同時,財務上成功的獨立電影所佔比例並無增長(它們的成本大多低於五百萬),電影人從中賺到真金白銀的機會被浪費了。
很多業內人士仍然執迷不悟,認為電影和供需平衡的經濟規律沒有關係。但事實就是事實,否認也沒有用。所有行業都應該呼應時代的脈動,電影行業亦是如此。尤其是在美國,政府不會為了倡導文化而資助電影製作。因此,如果在業內沒人對這些現象拋出挑戰,那大家就準備好失敗吧。
市場已經不需要更多獨立電影人了
當投資持續不斷地流入時,大部分的錢只是用作劇組開支,設備租賃,場地開銷,色彩矯正等等。悲劇的是,錢並沒有落到幕後創作者的手裡。
也就是說,那些真正的幕後英雄幾乎總是分到很少的錢,甚至一分都拿不到(通常在一個獨立電影劇組裡,除去攝影棚、器材、道具、服裝、吃住等必須支出的費用,劇組可支配的錢就所剩無幾了,一般一個50萬預算的劇組能給負責創意的工作人員開出50美金/天的工資,5萬預算的劇組是根本開不出工資的。儘管能拿50美金工資的人過的也是捉襟見肘的生活,卻與那些拿不到工資的獨立電影人相比,已經算是很幸福了)。並且,日益縮水的薪酬,也只是獨立電影行業巨大問題的冰山一角。
電影人一方面希望保持創作自由,另一方面也在迴避其回報投資人的義務。所以他們開始逐漸依賴眾籌模式,比如在著名的眾籌平臺Kickstarter籌集資金。一旦籌到錢,電影製片人便會設法取得免稅資格,通常的做法是以一個折扣價賣給第三方來籌集更多的錢或者貼補電影可能遭受的損失。
當電影進入製作階段的時候,製片人就會把一分錢當十分錢用——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劇組縮衣節食。這樣做的結果是:劇組的人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但只能最多拿到100美金的酬勞。更糟的情況是,在幾周工作之後,劇組這些人如果找不到新工作,就會面臨失業。吃了上頓沒下頓,如此這般,循環往復。在電影拍攝完成之後,大部分電影人根本無法吸引到可靠的發行商,因為有錢支持獨立電影的發行人已經陸陸續續都退出了這個行業。
這就是獨立電影的現狀。任何一個說「我們需要更多的獨立電影」的人都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提出一個可以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案。
獨立電影業有一句格言:再多的藝術都不算多。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句話了,但沒有人說「這世上的畫太多了」。是的,因為畫不是電影,不需要上百萬的製作成本,也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參與製作。因此,用畫來類比電影是錯誤的。
電影市場已「供過於求」
當製片廠每年都在削減電影產量時(索尼影業計劃從2014年起將製片數量從20-22部調整為18-20部。摩根斯坦利2013年的一份報告指出,五大製片廠迪斯尼、環球、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從2007年到2011年間,稅前利潤平均下降了40%),為何獨立電影卻高歌猛進?
在過去的15年裡,僅在美國就舉辦了7000多屆電影節活動。去年,有1500多部電影在美國院線上映。假設有20%的電影會在電影院播放,那就意味著去年拍了7500部電影。然而,人們的年平均觀影次數只有6次,看電影的總數不到100部。這些電影90%來自製片廠。儘管如此,很多人依然主張拍攝更多的獨立電影,為什麼這麼多業內人士忽略了獨立電影的低需求?
答案就是:整個獨立電影行業(不包括電影人)是建立在供需的「供」上的,而忽略了「求」。這個行業包括電影節,電影學校,眾籌網站,電影提交聚合器,視頻點播發行商等等。所有這些機構都既定地鼓勵電影人不斷地做電影,從而使那些獨立電影徹底失敗。
市場競爭和市場飽和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限(市場飽和度= 某產品銷售總量 / 市場潛量,當產品銷售總量與市場潛量相同時,市場飽和度達到其極限值1),一旦市場達到飽和,只有人口增長,觀影需求才會增長。獨立電影明顯已經達到了這個飽和點,而讓這個行業有所增長的唯一途徑,便是增加人口(即觀眾)。那麼,我們必須認真想想該如何增加觀影需求。
既保持藝術價值又兼顧經濟價值?
這事兒可沒那麼容易。如果有個魔法方程式,那麼我們會看到有更多的電影會成功,更多的從業人員賺錢。但這個行業的現狀卻是,日益萎縮的利潤私有化,成本卻日趨社會化。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不犧牲藝術價值的前提下產生並維持經濟價值?
答案或許在於電影協會和電影機構聯手建立一個人才孵化的網絡。大部分頂級電影節的電影是從網絡孵化出來的,一流的發行商也不斷地從這個網絡購買電影。
答案或許在於頂級電影節需要建立一個認可體系或者交易聯盟,並反對那些除了收入場費和亂發獎之外幾乎毫無作為的電影節。
答案或許在於一流的電影大學重新聚焦電影人的培養:寫劇本,建立人才實驗室,拍攝微電影。
答案或許在於升級版的垂直整合模式。就像以前的製片廠體系,每個在裡面工作的人都有報酬,而且能拍出很多偉大的電影。
答案或許在於「沒有答案」。但我們需要點子,不管答案是什麼,它一定不會是簡簡單單地無條件地去拍攝更多劇情片。
製作人馬克·杜普拉斯最近指出獨立電影行業和裡根經濟學具有很大相似性(裡根經濟學指裡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裡根經濟政策儘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為「劫貧濟富」)。
因此,供給經濟學派提出了「沃爾瑪時代」的概念,暗指大量披著「競爭」外衣的偽劣商品充斥著電影市場。廉價的技術、產品和勞動力,讓公司大佬們一夜暴富。公司卻拒絕給僱工們發薪水,然後操控他們尋找政府援助以此補充公司的報酬開支。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雖然獨立電影行業對觀眾的影響力還不是沃爾瑪,但整個生產流程和結果卻越來越像。這必須引起獨立電影人士的警覺。
當然,電影不僅僅是經濟。電影是藝術,希望,夢想,歡樂,理解,是關於人性的故事。在很多方面,電影是無價的。所以提高行業的經濟價值不應該是鎮壓聲音,也不是盲目地限制電影的數量。更好的辦法是讓行業一起努力做更高質量的電影,並且把這些電影和忠實粉絲連接起來。這種辦法強調質量高於數量,反對「只管去做」的文化,提倡「讓大家看」的文化。因此,增加100部片子的價值對這個行業來說,要遠遠高於拍10000部片子。
獨立電影行業具有挑戰性也很有趣,但正因為我們喜歡它並不代表它就是切實可行且健康的。像《飢餓遊戲》《無恥之徒》這類電影也被算作獨立電影(著實大大提高了獨立電影票房),但是更加準確代表這個行業的健康指數的應該是那些更低投資甚至不需要參與分級的電影。
如果不算紀錄片和寶萊塢大片,獨立電影的表現真的挺慘澹的——特別是整體公映的數量。視頻點播也是同樣的命運。如果製片廠的費用像票房那樣佔市場的90%,那就意味著在去年獨立電影在視頻點播上只產生了1.25億的價值。在網際網路熱潮的推動下,直接走視頻點播渠道的獨立電影和在院線上映過的電影都在爭奪這塊寶地,絕大部分的獨立電影如果能賺上25000美金的視頻點播就算足夠幸運。
大家不應該擔心這個行業產不出大量的片子,反而片子越少越說明這個行業是健康的——健康地爭奪有限的資源和有限的眼球。要知道,今天很多偉大的電影人都是在一個獨立電影產量不高的時代被發現的: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Tarantino),達倫·阿倫諾夫斯基(DarrenAronofsky),凱文·史密斯(KevinSmith),凱莉·雷查德(KellyReichardt),麗莎·查羅登科(LisaCholodenko),諾亞·鮑姆巴赫(NoahBaumbach),妮可·哈羅芬瑟(NicoleHolofcener),韋斯·安德森(WesAnderson),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Nolan),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Soderbergh),格雷格·莫託拉(GregMottola),理察·林克萊特(RichardLinklater),託德·海因斯(ToddHaynes),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等等。
這些人所處的時代,獨立電影的平均投資與大製片廠相比,差別並沒有那麼高,數量也沒有那麼多。比如《落水狗》上映那年,全美只有250部獨立電影。而相比之下,去年就有1500部之多。
電影產量減少的獨立電影行業能使電影人獲得更多關注,並使優秀的人才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和更好的施展才華的機會。或許,這會是獨立電影產業在眾多大製作電影中突圍的思路?
【影視工業網:每天為你推送你最喜歡的電影人與電影的幕後故事,解析最有趣的的視頻,歡迎大家多多推薦關注,感謝:)】
微信關注點擊大標題下的「影視工業網「進入關注,或搜索:Ilove107cine 或826304610,每日都有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