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紀實美學的新探索—以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為例

2021-02-21 上海藝術評論

電影具有記錄本能,電影紀實美學的追求是電影藝術審美的主流,並伴隨著電影藝術誕生而成長與發展。不同時代對紀實美學的追求有所差異,但紀實美學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隨著當代高科技在電影領域的廣泛運用,電影向虛擬實境與超真實記錄兩極發展,電影紀實美學的探索進入了超真實的新階段。滕俊傑導演的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全球首部8k電影長片,是舞臺藝術與現代電影技術成功融合的產物,標誌著電影紀實美學進入8K時代。其超高清紀實追求的真實和逼真營造出電影的奇觀效果,吸引著觀眾關注真實的同時獲得沉浸式的視聽享受。該電影追求的「真實本性」與「奇觀本性」深度融合的特性,標誌著電影紀實美學在超高清領域有了新發展。

2020年1月22日晚,國際先進影像協會第十一屆年度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華納兄弟影城舉行,滕俊傑導演帶領團隊運用8K超高清技術打造的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榮獲最佳8K製作「金盧米埃爾」獎。該獎是國際先進影像協會(The Advanced Imaging Society)為鼓勵技術創新而設的獎項,由影視、娛樂、科技界專業人士投票評選,是目前國際公認的3D、4K、8K、360度環幕等影像技術領域的最主流獎項,獲獎作品也通常被視為下一代影視、遊戲技術發展潮流的風向標。

現代電影藝術伴隨著「活動電影機」而誕生,技術與藝術聯姻歷經百年,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黑白電影再到彩色電影,從平面電影到立體電影,從膠片拍攝到數字影像技術在電影領域的快速運用。科技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了電影藝術,推進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建立在電影科技基礎上的紀實美學有了更大的空間。

8K全景聲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獲得金盧米埃爾獎,即是源於其舞臺藝術與現代電影技術成功融合。該片在聽覺上採用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杜比全景聲製作,營造出浸潤式聽覺效果;在視覺上,該片運用當前最先進的8K影像技術,讓經典的舞臺藝術通過科技手段,得到高質量的再現與傳播。該片是先進電影科技發展背景下的紀實美學新探索,表明電影紀實美學已經進入8K電影時代,超高清紀實營造出電影的奇觀效果,極大豐富了傳統紀實美學的內涵。

電影與生俱來的記錄本性

電影紀實美學是指電影利用影像技術的照相和紀錄功能,客觀的攝錄較為完整的真實生活,逼真再現生活的真實,反映生活本質內涵。電影與生俱來就具有記錄本性,追求客觀真實。盧米埃爾(1864—1948)早期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等影片等記錄現實生活場景的影片標誌著電影紀實美學萌芽。電影《火車進站》的物體與人物時遠時近,不同景別的視覺變化,形成了縱深的場面調度,這就是早期的「長鏡頭」拍攝方法,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紀錄了時間和空間的連續體。盧米埃爾開啟的記實美學強調電影的照相功能,突出電影攝影機的獨特的紀錄和揭示功能,注重運用長鏡頭和景深鏡頭來表現人物和事件。

盧米埃爾在1895年的紀錄片電影《工廠大門》

電影紀實美學對客觀現實進行記錄,並強調其逼真性。蘇聯紀錄電影大師維爾託夫(1896—1954)和美國紀錄電影大師弗拉哈迪(1884—1951)延續並發展了盧米埃爾開創的紀實電影傳統。維爾託夫提出「電影眼睛」的概念,把電影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重視電影的活動照相性,認為電影機應該像人的眼睛一樣客觀地記錄生活實景。維爾託夫以高度的逼真性作為電影最重要的美學特性。弗拉哈迪則在理論和實踐上向人們證實了電影記錄現實的特性,展示了電影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質感上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對紀實性電影美學觀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電影理論家巴贊(1918—1958)和克拉考爾(1889—1966)更是較為系統的闡述了電影藝術的逼真性,強調電影的照相性和紀錄功能,並指出電影再現事物原貌的本性是電影美學的基礎,從而掀起了紀實美學的高潮,對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都具有重要影響,並且其魅力至今存在。

盧米埃爾在1895年的紀錄片電影《工廠大門》

當代,隨著影像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影影像紀實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視聽衝擊基礎上的影像呈現出超高清的真實,比眼睛直接觀察的現實還現實。並且,對現實的記錄便捷而多樣,用鏡頭記錄生活的人群也前所未有的廣泛,很多人拿起攝像機記錄自己與身邊的現實生活,甚至進行藝術創作,進行電影美學的探索。因超高清影像技術的發展,現實的真實得到精確的呈現,並產生電影強烈的奇觀效果,電影紀實美學的迎來廣泛而高質量的發展。在此背景下,8K全景聲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標誌著電影美學進入8K長片的拍攝領域,激勵與推動紀實美學新的發展。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電影《北方的納努克》

紀實美學真實性的探索

紀實美學核心內涵是真實,巴贊認為:「攝影機鏡頭擺脫了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看法和偏見,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力,從而激起我的眷戀。」(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12. )克拉考爾認為電影可以說是一種特別擅長恢復物質現實的原貌的手段。世界電影史上最早公開放映的投影電影不管是《火車進站》還是《工廠大門》,都是對生活的紀實。電影《火車進站》記錄了一輛火車開進巴黎蕭達車站時的情景。電影《工廠大門》則是攝影機在門外記錄了下班工人走出門外,騎車的走路的,一幅幅自然真實的景象。當然,記錄的真實也非絕對的真實,即使攝像頭全程錄製的現場真實也是眼前的、表象的真實。巴贊甚至認為電影是視覺真實和空間的現實表現,而且電影只有在作為真實的藝術時,才有價值。但紀實美學的追求者不但記錄現實發生的真實,他們也創造現實,從弗拉哈迪的搬演到維爾託夫的「電影眼睛」,紀實美學一直存在真實再現或搬演的探索。所謂搬演,即是現實再現。當環境受限或者過去現實無法重現時,需要通過環境再造或他人扮演,或者運用技術手段再現某些特定歷史性時刻的人物與事件。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拍攝的《北方的那努克》就被視為搬演的範例。片中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據拍攝需要建造、獵取海豹的活動也是根據導演的意圖組織拍攝的,長鏡頭中納努克捕獵海豹一段即是搬演的呈現。

盧米埃爾在1896年的紀錄片電影《火車進站》

紀實美學強調表現生活中的真實,但把拍攝搬演和再現現實也認定為紀實,並得到理解和認可。舞臺表演在攝影鏡頭中不是對現實的再現和搬演,它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舞臺演出,是真實空間和時間內發生的事件,舞臺紀錄片中表現的舞臺劇是現實中發生的事實,比扮演更真實,具有紀實美學的另類特徵。電影史上舞臺紀錄片很早就出現。1903年,戲劇電影之父梅裡愛(1861—1938)就拍攝了歌劇電影《浮士德在地獄》。中國第一部電影即是舞臺紀錄片,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字景豐)負責,照相技師劉仲倫攝影,為慶祝京劇名角譚鑫培六十誕辰,拍攝了其保留劇目《定軍山》的片斷,因此,中國電影最早的概念被稱為「有扮演的戲劇而攝成的影片」( 周劍雲、汪熙昌.影戲概論,轉引自中國電影理論文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7:13.)之說。中國早期電影發展以記錄戲曲演出為主,從《定軍山》開始,舞臺藝術和電影結緣,像梅蘭芳的《生死恨》《西施》,周信芳的《四郎探母》《琵琶記》等眾多戲曲名演員的表演劇目被拍攝成電影,京劇《白蛇傳》、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豫劇《花木蘭》和黃梅戲《天仙配》等戲曲電影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電影成為記錄和保留我國優秀舞臺藝術的重要手段。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劇照

(攝影:劉海發)

電影對舞臺的記錄從中國電影誕生開始,經歷了膠片、高清、2K到4K時代,一百多年後,全球首部8K舞臺記錄電影長片在上海誕生,標誌著舞臺記錄片進入8K超高清時代。該片拍攝的歌劇改編自蘇聯作家瓦西裡耶夫同名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女兵在抗擊德國侵略者的故事,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謳歌了她們堅貞樂觀的性格和勇於犧牲的精神。自問世至今,這部小說已經被改編成無數影視劇、舞臺劇等藝術作品。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國家大劇院創作了原創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並首演。

滕俊傑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拍攝現場

(攝影:劉海發)

2019年,導演滕俊傑以及他率領的上海電視臺團隊受邀拍攝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導演在拍攝該部歌劇的過程中,尊重該劇舞臺的創作,電影鏡頭是通過該劇的現場演出進行拍攝,不但以歌劇內容為本,保持真實,而且通過鏡頭把這種真實進行更清晰更完美的呈現與傳達。觀眾們在劇場中觀看歌劇表演時是定點觀看,在座位上與舞臺是恆定距離和固定角度,因距離和角度的固定,後排的觀眾甚至看不清舞臺上的表演細節,不同側面的觀眾也會看到不同的內容。在此情境下,舞臺上存在的真實很多觀眾未必能感受到,這就非常遺憾。但超高清攝影機下的表演則不同,演員化裝和服裝,甚至眉毛和髮絲都非常清晰,演員的表演更是被鏡頭拍攝展示得非常到位。同時,電影記錄舞臺表演時,許多瞬息即逝的肢體語言,甚至微妙的表情都被攝影機靈敏的捕捉,藝術性強的很多細節被真實記錄,並放大呈現。當然,電影藝術考驗創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哪些在電影鏡頭呈現和怎樣呈現都有講究。在8K電影中,真實不但充分再現,而且鏡頭異常清晰的把這些真實畫面送到觀眾面前。並且,電影藝術突破了觀眾定點觀看的局限,超高清影像技術多角度拍攝後,觀眾跟隨導演的鏡頭可以多角度,多側面的了解舞臺的真實,這種超高清的真實甚至超越了眼睛所見現實的真實。

科技助推下紀實美學追求的逼真

從盧米埃爾開始,到維爾託夫、弗拉哈迪、巴贊、格裡爾遜、羅西尼等的電影紀實美學大師們,其一貫追求的是電影的真實與逼真。電影紀實美學的核心主題之一即是逼真,是對事物的客觀記錄。電影藝術雖誕生僅一百多年,但在這一百多年裡,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並被廣泛的運用到電影技術之中。在盧米埃爾、巴贊,哪怕到20世紀80年代所謂的逼真,都是受制於攝影技術的相對逼真,無論是在清晰度、質感、還是層次上都比較粗糙。雖然維爾託夫認為攝影機錄製的影像有時比肉眼更完美和逼真,但那時的攝影機與當代用數字高清攝像機的完美難以相提並論。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劇照

(攝影:劉海發)

短短一百多年,攝像技術經歷了啟蒙時期、電子攝像時期、磁錄攝像時期,發展到現在的數碼攝像時期。數字電影攝影的圖像解析度已由高清HD(1920×1080)、2K(2048×1080)向4K(4096×2160)和8K(7680×4320)發展。為了追求高清逼真的畫質,滕俊傑導演率領團隊分析研究8K電影的焦距、焦點、解析度、色域度、碼流、幀率、算率等專項特性。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清晰度是4K的4倍,高清的16倍,總像素高達3300萬個左右。據觀看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觀眾反映,「連每個主角的髮絲都看清楚了」「色彩飽和度真好」,電影的畫質異常清晰,觀眾貼近屏幕觀看畫面也不會產生顆粒感,演員的表情、眼神、甚至頭髮絲都能清晰可見。8K電影的色深是12bit,能夠顯示684.8億種顏色,色域可覆蓋CIE1931色彩空間的75%以上,整體畫面非常逼真,觀看者有切身的立體感和空間感。8K影像的明暗對比度比4K更強,畫面亮度最高可達4000nit,畫面中的物體主次分明,明暗對比清晰,層次感強烈,觀眾如身臨其境。觀看8K全景聲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現場一位觀眾說:「都說歌劇是用來聽的,因為離舞臺太遠你很難看清演員的表情。這是我第一次看歌劇電影,大大刷新了我的觀演體驗。不僅可以看到很多以往看不到的細節,而且聽覺上也非常富有層次感,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看到優秀的歌劇電影。」8K超高清技術打造出全新沉浸式觀影體驗,整體觀感甚至超過眼睛觀看現實的效果。在8K攝影技術的助推下,電影紀實美學開闢出嶄新的空間,其逼真效果已超越前輩紀實美學大師們的想像。

結語

電影與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電影藝術不但可以超清呈現現實,甚至可以再造現實、掩蓋現實。這些都對傳統的紀實美學理論帶來極大衝擊,但世界電影表演發展依然遵循現實主義美學的主流。特別是可攜式攝像機和超高清影像技術的發展,電影的「真實本性」與「奇觀本性」在高科技的作用下融為一體,產生了真實與奇觀交融的新現實主義美學特徵,紀實美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在不同階段,中國電影人的紀實美學追求具有顯著的特點,第四代導演紀實美學追求長鏡頭生活實錄特徵明顯;第五代導演紀實美學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注重色塊造型和鏡像處理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21世紀,隨著科技在電影中的大量應用,電影紀實手段更加的先進和靈活,追求超高清的真實紀實與「奇觀美學」創造,成為顯著的特徵。特別是5G技術的發展,以超高清8K歌劇電影《這裡這黎明靜悄悄》開啟的新一代紀實美學探索將蓬勃發展。

作者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

紙質雜誌(2020年第四期)於2020年8月25日出版,感謝關注!

如何訂閱:

郵政代號:4-287       雜誌定價:38.00元/期

致電編輯部訂閱全年六期驚喜優惠價:200元

聯繫我們:

地址:上海汾陽路112弄2號 郵編:200031

電話:086-021-64377362

E-mail:shartreview@sina.com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主管

上海藝術研究所主辦

《上海藝術評論》編輯部出版

長按以下二維碼 趕快關注《上海藝術評論》,聆聽真正的藝術評論聲音!

              

相關焦點

  • 當《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變成歌劇電影
    導演滕俊傑1972年小說被搬上大銀幕,1973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2015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再次被翻拍,相比1972年版的整整三個小時,這次在時間上有了縮減,但感人依舊。而國內大多數觀眾,對於這一作品的印象,來自2005年毛衛寧導演翻拍的版本。很多人在多年後重溫時,才發現這部童年電視劇,原來是中國團隊製作完成的。而該片的中國歌劇版在2015年就已經登上舞臺,並且曾受邀到俄羅斯演出,其後又由滕俊傑導演將這部歌劇,拍攝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歌劇電影。
  • 中國首部8K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斬獲「盧米埃爾獎」
    國際3D先進影像協會第十一屆年度頒獎典禮日前在洛杉磯華納兄弟影城舉行,上海導演滕俊傑執導的8K全景聲長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榮獲最佳8K製作「金盧米埃爾」獎,這也是繼2015年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之後,滕俊傑第二次贏得這一美國主流電影獎項。
  • 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宣敘調的運用與處理
    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西洋歌劇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從形成初期(16世紀末17世紀初)至今,宣敘調(或稱為宣敘性語調)幾乎貫穿於歌劇的聲樂表達中。作為與詠嘆調對應的一個重要概念術語,宣敘調是接近日常說話的朗誦性音調,亦表達為介於歌唱和說白之間的聲樂形式,其使用目的多是為交代劇情、推動歌劇情節不斷向前發展。
  • 國家大劇院高清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一定要看!
    當歌劇與電影相遇,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或許能從國家大劇院攜手SMG電影團隊正在熱拍的原創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找到些許答案。
  • 電影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圖片:網絡  | 文:Amy關注生活美學點擊上方音頻音樂,一首十分好聽的蘇聯歌曲緩緩響起,它是2015版俄羅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片尾曲,帶我們又走進了那段既遙遠又熟悉的激情燃燒歲月。本周聽了世界名著《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瓦西裡耶夫的長篇小說,書中主要描寫了一場戰爭與六位主要人物的故事。
  • 中國電影時隔4年再獲「金盧米埃爾獎」!8K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當地時間22日晚,國際3D先進影像協會第十一屆年度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華納兄弟影城舉行,上海導演滕俊傑執導的8K全景聲長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榮獲最佳8K製作「金盧米埃爾」獎,這是繼2015年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之後,滕俊傑第二次贏得這個美國主流電影獎項。
  • 俄羅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提到《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鮑裡斯·瓦西裡耶夫(Борис Васильев)的同名小說。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好聲音好電影就在這裡!
    今年是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的經典之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再次被搬上銀幕。
  • 如何評價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如何評價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中文譯名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排片量真的不多,連上映一個多月的《捉妖記》都比它多。然而為了看俄語『原版』我找到了個偏僻的小影院,到開始才來了寥寥兩個人。但是它的確是一部承載了很多的影片。
  • 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俄雙字幕下載收藏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俄雙字幕電影可以下載觀看了,高清哦,並且是免費的。 再來看看這部電影,根據蘇聯名著改編、經典翻拍的戰爭巨製《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你或許曾被其經典版影片打動,或許從父輩那裡聽過這個名字,或許對其一無所知,沒關係,下面列出幾點供大家感受一下。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內容梗概《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裡斯
  • 全國首部8K電影「悄悄」誕生!背後有魔D!
    從製作、研發到市場營銷全部由SMG獨立完成,是魔D電影工作室、東方衛視中心、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幻維數碼等單位、部門通力合作的成果,也是SMG首部打通全產業鏈完成的電影作品。領跑。代表作是今年上映的中國首部4K全景聲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 【風月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女戰士的裸戲有湯唯色戒價值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女戰士的裸戲有湯唯色戒價值文/馬慶雲 剛剛在中國院線下架的俄羅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 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俄雙字幕 譯酷字幕組傾情奉獻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俄雙字幕電影可以下載觀看了,高清哦,並且是免費的。 再來看看這部電影,根據蘇聯名著改編、經典翻拍的戰爭巨製《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你或許曾被其經典版影片打動,或許從父輩那裡聽過這個名字,或許對其一無所知,沒關係,下面列出幾點供大家感受一下。
  • 出演著名俄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女演員因新冠病毒去世
    ↑ 戳這裡,定製方案免費領這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消息……Актриса фильма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它被稱為中國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有電視劇版本的,有電影版本的。電影是由蘇聯導演斯坦尼斯拉夫 · 羅斯託茨基 執導的,他參加過衛國戰爭。
  • 《漢密爾頓》獲好評,為歌劇電影帶來哪些啟示?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屬於這批作品中,最廣泛被大眾認識並了解的作品。原作是國家大劇院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所創作的中國原創歌劇。據了解,當時拍攝工作為了不影響國家大劇院後續的其他劇目排演,《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舞美在場內從裝臺到卸臺,僅有10天時間。在這麼極短的時間裡,電影團隊需要加倍的工作強度和效率,從而滿足電影拍攝的需求。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另一種殘酷「致青春」
    但是,還有一類文學經典,它們思想明晰,故事動人,文筆曉暢,能夠給銀幕化提供足夠的空間,讓銀幕的感染力足以與文字抗衡,甚至超過文字。蘇聯作家鮑裡斯·瓦西裡耶夫的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就具有這樣的特質。小說原著於1969年刊登在《青春》雜誌上,竟一時洛陽紙貴,隨即發行單行本,成為當時的大眾文學暢銷書,並被指定為蘇聯中學生課外必讀書目。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經典永流傳
    因為電影已經不再是單純追求票房影響力的銀幕藝術,更是鼓舞精神振奮鬥志的最佳教材。比如我今天要講的這部俄羅斯經典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因為是經典,因為曾經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民眾銘記歷史懂得愛國,《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個感人的故事擁有了無數個話劇版本和至少兩部電影版本。小時候我偎依在父母身邊觀看的,是1972年的黑白影片;前不久我靜靜一個人看完的,則是2015年拍攝的新版影片。
  • 2019國際歌劇電影展 | 《茶花女》紀念款開幕式蛋糕,點亮藝術盛會!
    本次武漢站參展片目有開幕影片《茶花女》、《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曹操與楊修》、《玫瑰騎士》、《風流寡婦》、《遊吟詩人》、《託斯卡》、《費加羅的婚禮》、《安德烈˙謝尼埃》、《塞維亞理髮師》、《路易莎˙費爾南達》、《阿依達》、《藝術家生涯》,雲集了中外各國名作、名片和傑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