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清朝後期,世界工業和軍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尤其是步槍和火炮,在1941年,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在大清的老爺們還在驚嘆養洋人火槍威力的時候,世界上第一種栓動步槍其實已經服役了。
勁拍前浪沙灘上:第一種後膛裝彈的栓動步槍
1841年,歐洲的普魯士軍隊正式服役了一種新式步槍:「德萊賽M1841針發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軍用的後膛裝彈栓動步槍。相比歐洲軍隊之前的制式前膛槍,這種步槍的突出特點就是,後膛裝彈和底火擊發。
這支步槍服役時,曾今引起了巨大的爭論,多數軍隊將領並不看好這種槍,放言「用嘴吃東西(指前膛裝彈)才是高貴的」;而與成熟的栓動步槍不同,德萊賽步槍使用「針刺」擊發底火,持續使用的可靠性,還不穩定。
就實際歷史來說,德萊賽步槍並不是第一種後膛裝彈的步槍,而是第一種後膛裝彈的栓動步槍,其中的差別就是早在1819年時,美國正式採用了霍爾M1819步槍,這是一支後膛裝彈的步槍,不過差別在於擊發方式是遂髮式,並不是栓動的。
歷史進步意義:對於步兵戰術動作的改變
前膛槍因為其裝彈方式決定了:射速慢、精度差、步兵直立裝彈動作幅度大,因此前膛槍部隊,需要密集的步兵隊形,大家排排站,有節奏的分批次射擊,保持火力密度,同時保證裝彈士兵,在己方火力保護之下。
到了德萊賽M1841針發槍出現開始,讓士兵不必在站直裝填自動,直挺挺的暴露在對方面前,雙方純粹的比拼命中率,後膛裝填的方式,讓士兵可以俯臥射擊,並用很小的動作幅度完成子彈裝填。
臥姿射擊和換彈,不僅射擊精度更高,士兵暴露的部位也更小,被擊中的概率也更低,隨著後世步槍的不斷發展,排排站的戰術就完全的變成了歷史。
戰場上見真章:輕鬆打敗前膛槍
1864年的普丹戰爭(也稱德丹戰爭),和1866年的普奧戰爭,是德意志統一的重要戰爭,也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風雲化龍的時刻,同時也是後膛步槍和前膛槍的兩次重要交鋒。
使用前膛裝彈步槍的丹麥軍隊和奧地利軍隊,劣勢明顯,普魯士軍隊使用的後膛栓動步槍,射速更快,輕鬆就擊敗了對方,也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自此以後,歐洲各國都開始了後膛裝彈栓動步槍的研發,而德萊賽M1841針發槍也開始逐漸落伍,到1870年開始的普法戰爭時,該步槍已經明顯落後,不過最終普魯士還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