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內蒙古大學一則「不允許博士研究生宿舍床上有布娃娃,逾期不整改取消獎學金資格」的消息,在社交平臺上引發了熱議。(10月26日《新京報》)
該則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的原因可想而知:「隨著時代的進步,寢室被越來越多大學生視為自己的小天地,但大學生們進行的寢室改造與美化行為常與校方對於學生宿舍的管理規定發生矛盾。」其實關於各種「一刀切」「非人性化」的大學寢室管理條例早有先例,如「床上不準掛床簾」「垃圾桶裡必須無垃圾」等規定都讓人見怪不怪了,那為何這一則消息卻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這場爭論的風暴點在於,以往大學公布的寢室管理條例中多圍繞「安全」與「衛生」問題進行管理,處罰的原因也如妨礙公共安全或是影響寢室整潔等原因。而只因「在宿舍床上放布娃娃就面臨取消獎學金資格的風險」,這樣的原因不禁讓人發問:「該處罰到底合不合理、對不對等?」
從合不合理角度來討論,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曾於上世紀50年代末發起了一系列的恆河猴實驗,並從側面證明了「絨布」提供的觸覺可以給人類帶來安全感。而無論學歷讀到什麼層次、年齡到達什麼階段,抑或是「是不是女生」,如果布娃娃的作用是提供給物主舒適感與安全感,且放的位置是自己床上沒有妨礙公共安全、佔用公共空間,這樣的行為確實也是無可非議的。當事人女博士也表示:「學校最近宿舍換新柜子,桌子和柜子被學校拖走了,實在沒地方放東西了,這也是無奈之舉」。從情理的角度來看,女博士「在床上放布娃娃」的行為沒有責任去承擔「取消獎學金資格」的後果。
從對不對等角度來解析,獎學金尤其是博士生的獎學金更多與優秀的學業甚至是論文的發表情況相掛鈎,而獎學金的使用也多用於補貼生活消費以及學術研究消費,獎學金的評定與發放在本意上也是校方對於刻苦勤勉的學生的一種激勵機制,同時也為營造人人崇知好學的校園學習風氣起著一份不可忽視的作用。獎學金的選拔與評定自有一套規章與制度,而如果能夠獲取獎學金的學生因為「寢室不整潔」的問題失去了資格,那相當於忽略了學生在學業上的努力程度,受到處罰的學生心情也不異於從山頂到山底。
對於該則消息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溫海鵬則回應說「近期學院檢查學生宿舍是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檢查主要看學生宿舍內是否乾淨、物品擺放是否整齊。」校方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措施其心可鑑,也值得肯定。但據學生透露,為了迎合檢查,校方不讓學生使用蚊帳、床簾,還不能放床上小桌收納筐,不能放布娃娃。另有學生表示,最近宿舍的柜子都不夠放東西,宿舍的桌子也被拿走了。因「迎接檢查」而做出的處罰規定則有些「矯枉過正」的意味,而如果為了做足面子功夫而把「正」當做「枉」,那也定會傷透學生心。大學作為哺育著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校方更應理解並尊重新時代大學生們關於個性化、維護隱私的需求,過度地追求整齊劃一的一刀切而選擇讓學生失去個性,忽略了學生的精神建設的學校即便面子功夫做得再好也只會是冰冷的教育「流水線」。
總而言之,「布娃娃」在這場爭論中不應該背黑鍋。它也曾在無損他人的前提下,給予過一個身處陌生起居環境的大學生溫暖的觸動。而關於教育之道,儒學經典《大學》也給出了解釋:「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無論古今,真正好的學校在於弘揚美德,在於關愛學生。至於關注「面子」,應該,卻不應操心過度;關心裡子,是為了讓更多勤勉刻苦的學生能夠成為未來參天的棟梁。所以,要想發揮大學之道,還請校方多關心些裡子,少關注點「面子」。
文/王子瀟(湖南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