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品牌必然首先想到廣告,手機廠商近年來投放廣告的手筆越來越大。
國內當紅OPPO和vivo為啥會異軍突起,廣告打得好是重要原因。
(▲OPPO在綜藝上投放的廣告)
逼得曾經自豪的說一分錢廣告都不投的小米也開始投放廣告,廣告排第一,那真是無可爭議。
(▲小米Note2地鐵廣告)
但是,機長要說的是——別看廣告要看實力。
呵呵,何必如此麻煩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選機》,購機不用再糾結了!機長推薦最真實的購機參考。
接下來機長教大家三招,掌握好這三招,手機品牌靠譜不靠譜就自然有底了。
第一招:看業務!
也就是搞清楚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什麼?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查詢到手機公司的主營業務,比如上市公司的話通過行情軟體就可以輕鬆查看,非上市公司可通過所在地的商事主體信息公示平臺。
比如下圖,是珠海市商事主體的公示平臺。
在這種商事主體公示平臺上,一般都有明確的經營範圍的公示,也就是主營業務。看下圖,魅族科技的經營範圍如下:
看明白了吧?!
「手機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是赫然在列。
不用說,這公司的主營業務就做手機的。尤其提醒大家看這句話中有「生產」二字,按政府的說法那就是製造業企業,屬於第二產業。
以前生產手機還需要工信部審批生產許可,取得工信部的生產許可後才能在工商登記的經營範圍中寫明「手機生產」或「移動通訊設備製造」這樣的內容。後來這種許可審批取消了,現在任何公司都可以直接開始生產手機。
同理,我們再找家北京的看看。比如小米科技公司是這樣的:
其經營範圍中有「手機技術開發;手機生產,手機服務」,很明顯主營業務就是做手機的。但是小米科技的經營範圍中還有類似「貨物進出口;展示展覽活動;代理、發布廣告」等內容。
從這點來看,小米的經營範圍更加多元化,更加偏向於是服務型企業,用政府的說法就是第三產業。
當然,現在都講服務型製造和製造業服務化,二產和三產的界線已經開始模糊。
機長認為無論公司的經營範圍怎麼寫,只要是體現出手機生產的內容就算OK。
所以從這些基本信息當中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一下,你心儀的品牌公司是否將手機生產製造作為主營業務。
第二招:看實力!
既然大家都是「搞機」的,自然要比拼一下實力。
企業實力有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方面。我們只看硬實力,一是註冊資本,二是繳稅情況。這兩個都是越大越好。
再次舉個例子,拿上面那兩家為例。
魅族註冊資本35394.8萬元,實繳35394.8萬元,就是3.5個億的註冊資本。
再看小米科技註冊資本185000萬元,18.5億的註冊資本。
顯然小米科技公司實力更強,但需要注意,工商顯示小米實收資本僅5000萬元,可能這裡有些信息不同步的問題,你得自己判斷了。
繳稅的情況一般從公示的年報當中即可看到。又上例子:小米2015年年報
很遺憾,小米選擇不公開企業資產狀況,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其繳稅情況。
但是,小米有一個納稅A級企業證明,雖然是2013年的,也是能說明一點情況的。
再看看魅族的情況:一樣,選擇了未公開納稅情況。但是,魅族有一個2016年也是納稅A級企業證明,多少能說明點情況。
雖然這兩家企業都選擇了不公開納稅情況,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選擇不公開納稅情況。願意公開納稅情況的企業是什麼心態,大家自己清楚。那就是有信心的代表呀。
再次上個例子,比如來自東莞的OPPO,其2015年報大大方方的寫出了納稅總額43019.99萬元,也就是4.3個億的納稅額。
問你服了沒?
第三招:看運作規範程度。
其實就是要看看處罰信息,有些平臺上叫警示信息。
先看小米科技,有4條被工商部門處罰的信息和1條被市文化執法總隊處罰的信息。
怎麼說呢,多少算是一個汙點吧。阿不,是5個汙點。有心的同學可以算一下被罰了多少錢。
再看,魅族同學居然是什麼也沒有。
相比之下,魅族的運作規範度好於小米。
通過以上這三招,基本上可以初步判斷一個企業的基本經營情況,這個品牌是否靠譜,基本上也就有了一個參考。
【特別提醒】
以上僅為示例。特別是現在的企業都有很多兄弟公司,僅僅查看一個公司的情況較難全面反映品牌的實際運作情況。如果要全面了解一個企業的情況,應該通過更多的渠道。關注選機,讓選機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