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基督,感謝你籍著自己的犧牲,將我們這些罪人從地獄的邊緣拯救回來,能夠與你一同享有永恆的生命。你不僅以肉身在這地上走過,為我們留下寶貴的屬天教訓和親身示範,而且你在復活升天后,依然時刻看顧維持你的教會。從你給小亞細亞七教會傳達的口信就可體會到,你從未撇下你的門徒,你的教會。而我們這些蒙你拯救的人,亦需時時來到你的面前,支取靈糧,如此我們才有力量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背負你的十字架,走一條布滿荊棘、浸染著血淚的永生之路,而不是由金銀和阿諛奉承鋪就的死亡之路。我們將以下的時間交託在你的聖手中,求你看顧保守,使你的僕人有智慧講出你希望弟兄姊妹們能夠領會的道理,使所有人都能得著益處。禱告奉主名求,阿門!
好,我們現在開講。首先,我們看耶穌給老底嘉教會的信,會感到老底嘉教會與其他教會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它是這七個教會當中唯一一個沒有矛盾的教會。你們看其他六個教會,都是處於爭戰中的教會,或者面臨外界的逼迫,或者有內部的紛爭。但老底嘉教會不是這樣。它既沒受到來自官方或其他團體的攻擊,也沒有內部的衝突。按理說,這麼一個與世無爭、氣氛和諧的教會,理應受到耶穌的稱讚。但它卻是耶穌最為厭惡的教會。耶穌對這個教會是全盤否定,表現出強烈的厭惡之情。注意一下:耶穌後面說「我要把你從口中吐出去。」在希臘文裡,耶穌用的這個「吐」不是我們吐漱口水那樣的吐,而是嘔吐的吐,是忍受不了內心的噁心而猛烈噴發出的吐。所以,這個詞就反映出耶穌對老底嘉教會的深惡痛絕。那麼,耶穌為什麼會如此厭惡這個教會,必欲吐之而後快呢?讓我們先從老底嘉教會的歷史背景開始,一步步地解答這個問題。
老底嘉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三世紀,由當時在位的塞硫古王朝的國王安條克二世,為了加強對小亞細亞地區的控制而建造的。它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貿易樞紐。羅馬、大馬士革、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乃至拜佔庭和歐洲南部等古代世界的重要地區,都要經過老底嘉互相聯結貫通。公元一世紀後,由於長期享受著羅馬治下的和平,老底嘉進入到歷史上最為繁榮興旺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老底嘉不僅是發達的商業城市,而且還是當時重要的金融中心。羅馬的哲學家和政治家西塞羅就在老底嘉兌換過現金。老底嘉所在的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出口穀物、牛和大理石等產品。當地還出產一種著名的黑羊毛,用這種羊毛織成的一種袍服,後來演變成神職人員在舉行聖禮時所穿的外袍。直到今天,毛紡織業依然是這一地區的主要產業。
除了經濟發達外,老底嘉還開設有一所重要的醫學院,尤以眼科最為著名。公元一世紀時一位當地眼科醫生的作品,不僅在當時被作為教科書,而且在中世紀也被翻譯成其他文字。
廣場
可以想像,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享譽世界的優質產品,這地方的人該是何等的富有,又是何等的洋洋得意。
最能體現老底嘉人的經濟實力和自立精神的例子就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老底嘉曾兩次遭到地震的摧毀。但老底嘉人兩次都拒絕了中央政府的援助,硬是憑自己的力量迅速重建了城市。這個例子一方面證明了老底嘉的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底嘉人的恃財自傲。他們覺得,老子有錢可以搞定一切,不需要向誰求助。老底嘉這個詞的希臘文意思就是「判斷」或者「人民的判斷」。老底嘉人就是一群按照自己的判斷來生活的人,錢就是他們傲視天下誰都不屑的雄厚資本。
老底嘉是一座希臘化城市,但城裡卻居住著大量的猶太人。根據歷史的記載,安條克二世的孫子安條克三世,將兩千個猶太家庭從巴比倫遷移到小亞細亞,從此猶太人就在這一地區開花散葉,茁壯成長。猶太人的生存能力和發家致富的本事真不是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僅在這裡紮下了根,而且日益興旺發達。公元前 62 年,當時負責治理這一地區的羅馬巡撫沒收了一大筆運往耶路撒冷充作殿稅的金子。其中來自老底嘉地區的金子就重達十公斤。按照當時每個人所應繳納的殿稅數額計算,老底嘉的猶太居民至少也有 7500 名成年男性自由民。由此可見當時居住在此的猶太人不僅人口眾多,生活富裕。而且信仰虔誠,內部關係緊密。
關於猶太人在這一地方的舒適生活,在猶太教經典塔木德裡也有所暗示。在塔木德裡,生活在老底嘉的猶太人是享樂主義的典型代表。一位拉比說:「弗裡吉亞(注1) 的酒和狄奧姆賽特Deyomset的水讓以色列喪失了十個支派。因為這些支派的人沉溺於飲酒和沐浴之樂,沒有專心學習妥拉,從而使自己與猶太民族相隔絕。」關於老底嘉的猶太人富裕到什麼程度,塔木德給出的一個小故事似乎就很能說明問題。話說一個拉比在一個老底嘉猶太人家裡做客時,當地的猶太人向他奉獻了滿滿一桌子的金子,需要16個人才能扛得動。
中心澡堂
從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老底嘉的猶太人不僅生活富裕,而且行事高調。像這樣一些特點,往往會使猶太人在外邦地區成為遭人嫉恨的對象。在近東歷史上,外邦猶太人與當地人的摩擦事件史不絕書。但奇怪的是,雖然老底嘉猶太人的行事風格與其他地方的猶太人別無二致。但當地的碑文資料卻沒有猶太人存在的痕跡,歷史上也沒有當地猶太人由於種族或宗教問題與其他民族發生衝突的記錄。考慮到第一次猶太戰爭後,羅馬政府對於帝國境內猶太人的迫害情況,老底嘉猶太人在各種文獻資料中集體消失的現象是很不尋常的。學者們對於這種罕見情況的解釋是,在猶太人移居老底嘉的二三百年時光裡,他們已經完全希臘化了,取了希臘人的名字。以至於如果沒有其他線索,僅憑名字是很難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猶太人的。這一事實也反映出,猶太人在當地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身份、財產或行為而被另眼看待。可能情況正相反,他們的財富和行事風格代表了這個城市的特點與文化,以至於猶太人在老底嘉如魚得水,樂不思蜀。
老底嘉教會是在什麼時候誕生的,我們目前無從考證。關於教會的構成,根據我對早期基督徒的了解,我傾向於認為,在公元一世紀末,這座教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是猶太人,可能也有少量的外邦基督徒。如果情況真是如此的話,我們就可以想像,正如這裡的猶太社群已經完全融入外邦人的城市生活一樣,這裡的教會也與周圍社會維持著和睦的關係,因此與其他地方的教會不太一樣。其他教會的成員主要是社會邊緣人士,而老底嘉教會的成員應該是當地的頭面人物,是成功的企業家和世家貴族,總之是明星一樣的存在。在這樣一個教會中,最關心的問題肯定不是什麼教義上的對錯,而是如何發展彼此的關係,實現生意上的共贏。所以老底嘉教會更像是一個商業俱樂部,它可以在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基督徒之間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跟誰都一團和氣。教會內部也肯定瀰漫著一種寬容精神。雖然大家都是信耶穌的,但你認為耶穌只是凡人,而我相信耶穌不僅是神的兒子,他就是神。咱倆的神學觀念不一樣,不要緊。咱們可以擱置爭議,共同發財。既是商業夥伴,又是主內的兄弟。這樣能夠照顧到各方利益和體面的教會肯定是既沒有來自外部的逼迫,也沒有內部的紛爭,畢竟和氣生財,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早期的教堂
前面我們大致介紹了與老底嘉教會有關的歷史背景情況,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文本之中,結合上面的介紹來解讀和分析耶穌在他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中所要傳達的信息。
跟前面幾封信的格式一樣,耶穌在信中首先做了一個自我介紹。他稱自己是「為阿門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啟 3:14)在希伯來語中,「阿門」的意思是確實的、可信的、堅定的。它用在禱告中,就是表示對於禱告的事項予以強烈的認同,是誠如所願,心口一致的意思。在舊約以賽亞書 65 章 16 節,耶和華說:「在地上為自己求福的,必憑真實的神求福;在地上起誓的,必指真實的神起誓。」如果按照字面來翻譯,這個「真實的神」就是「阿門的神」。耶穌這裡自稱「阿門」,也就是在引用這一段經文,把自己與聖經中啟示的耶和華聯繫起來,暗示自己的神性,同時也是將自己的品格與老底嘉教會做一個鮮明的對照。所以他後面給出了「阿門」的具體含意:「誠信真實的見證人」。耶穌是阿門的,作為一切造物的本源,他對神對人的見證都是誠信真實的,與老底嘉教會所做的見證完全不同。
那麼,耶穌是怎麼見證老底嘉教會的呢?他對老底嘉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 3:15-16)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境裡,往往會用溫吞水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對事情態度含糊、缺乏熱情的人。所以我們在看到耶穌用溫水這個詞來形容老底嘉教會時,一般都會覺得他是在批評這個教會對於信仰三心二意,不夠積極。但這種理解其實與上下文脫離聯繫了。因為根據接下來耶穌對於老底嘉教會心態的描述,這個溫水所涉及的不是老底嘉教會對福音的態度,而是他們對金錢的態度,是在批評他們恃財自傲的心態。那麼,溫水為什麼會與老底嘉教會對於金錢的熱衷和自負聯繫起來呢?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外人很少知道但又與老底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我前面在介紹老底嘉教會的背景時,故意遺漏了對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想放在這裡說,因為這一問題與耶穌關於溫水的比喻直接相關。
前面說過,老底嘉這座城市由於地處交通要道,商賈雲集,因此十分繁榮富庶。這也造成了老底嘉人恃財自傲的性格。但老底嘉人儘管十分有錢,有一個問題卻不是靠砸錢就能解決的。當初安條克國王決定在這裡建城時,目的是要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但他沒有注意到這個地方沒有地下水,而流經本地的河水不僅極度渾濁,無法飲用,而且在夏季還會幹涸。
所以老底嘉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市民只能修建水渠,從城南幾英裡外的一個熱泉引水過來。曾經有人以為,這股熱泉水經過一段時間的流淌,進入老底嘉後,水溫會有所降低,變成耶穌所說的「不冷不熱的溫水」。但上世紀有學者做過考證,水在抵達老底嘉時,溫度並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依然是滾燙的熱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降溫才能飲用。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不管進入老底嘉的水到底有幾度,老底嘉人平時喝到的只能是溫水。其實溫度倒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問題是,這種未經過濾的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不僅不利於健康,而且口感極差,讓人想吐。學者們在對這一地區的水源情況研究後得出結論:這一地區的水不夠衛生。但在蒸發過程中,水中的有害物質會有所減少。以至於雖然口感不佳,但湊合著能喝。
引水渠
知道了老底嘉人平常喝的是什麼水,我們就可以真正理解耶穌這句話的真意所在。在耶穌的溫水比喻裡,無論是熱水還是冷水,都是有其積極效用的。含有豐富礦物質的地熱水(注2)具有健身解乏的功效,而冰雪融化後的冷水(注3)則適宜飲用,爽口提神。但老底嘉人喝的溫水,卻既不能有益身心,又難以下咽,其實是一種無益的廢水。而在耶穌看來,這個溫吞吞的廢水就代表了老底嘉教會的本質,它是一個汙穢敗壞的教會,是一個對耶穌的事業毫無價值的教會,所以耶穌說,我要將你從口中吐出去。
那麼老底嘉教會為什麼成了耶穌口中的廢水,必欲吐之而後快呢?接下來耶穌對老底嘉教會做了形象的刻畫,讓我們知道了老底嘉教會真正問題之所在:「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啟 3:17)從耶穌對老底嘉教會心態的揭露可以看出,老底嘉教會是一個金錢至上的教會,是一個拜金牛犢的教會。雖然這些人不可能公開宣揚這麼一個信條。但是,他們的為人處世,他們對各種利害的取捨權衡,卻無一不表現出他們對於財富的看重和對自我的欣賞。
老底嘉教會的這句心裡話可以做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站在無神論立場上的解釋,就是徹底地否定神的存在和權柄,認定物質才是這世界唯一的存在,金錢就是這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主宰,有了錢就等於有了一切。所以「我一樣都不缺。」另一種解釋則是,老底嘉教會並沒有在表面上否定神的存在,而是把錢當成是一種憑據,象徵著神對我賜福和悅納。我越有錢,就代表上帝越喜歡我。我擁有的財富不僅代表了我現在的成功,而且預示我未來的恩寵。所以在人生所需求的各樣福祉當中,無論是屬世的還是屬靈的,「我一樣都不缺。」考慮到老底嘉教會畢竟是一個信神的團體,所以我相信第二種解釋可能更合乎實際。
神廟
由於老底嘉教會把金錢當成了與神建立關係的中介,因此它信奉的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成功神學。在這種神學裡,神與人的關係是通過金錢來維繫和體現的。人表達自己敬虔的方式就是大量的奉獻,特別是繳納十一稅。而上帝悅納和回報信徒的方式也是給予他們大量的財富。由此可見,所謂的成功神學,其實就是用宗教語言包裹了的世俗精神。這種對於金錢的崇拜,是世俗社會的普遍意識,是根深蒂固的信仰。雖然大家可能覺得談錢很俗,談錢傷感情,但心裡還是把錢當成萬有之源,是最有保障的生活依靠。大家拼命地撈錢,並且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彼此的價值。
當然,從表面上看,成功神學也可以從聖經中揀選某些章節來作為自己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自圓其說的。比如,有些神學家就喜歡引用瑪拉基書三章 10 節中有關十一稅的應許,來證明向教會奉獻金錢不僅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而且這是與上帝立的約,而上帝是不會毀約的。於是在某些成功神學家的嘴裡,聖經就成了一把開啟財富的鑰匙,你只要做了聖經中的某些事,就等於觸發了一個機關,最終會使你與上帝建立一種彼此滿意的利益關係:你向我奉獻一塊錢,我就向你返還十塊錢。
雖然成功神學可以從聖經中揀選某些經文來支持自己的主張。但它的一個致命缺陷是:在這種神學裡,沒有十字架,沒有耶穌的受難和救贖。你不需要為了信仰而受苦,你不需要為了見證基督而與世界為敵。你只要履行了某些宗教義務,或者用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期盼,你就能獲得上帝的祝福。在這麼一個神學裡,世界不是罪惡的淵藪,而是一切福祉的源泉。所以在成功神學裡,信仰與世界的張力就消失了。你融入世界,接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你就是在敬拜上帝。那麼這樣一種正能量的宗教,誰會反對呢?誰都不會反對的,連撒旦都不會反對。相反,撒旦恰恰是鼓勵你用這樣一種態度來做基督徒。就像他當初引誘耶穌時所說的:你只要拜我,我就把這萬國的榮華都給你。(太 4:8-9)
街道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成功神學就像撒旦一樣,雖然也會引用聖經來證明自己,但它向信徒灌輸的信息卻是與聖經為敵,是要引誘人離棄基督,跪拜金牛犢。正是在這樣一種神學的指引下,老底嘉教會與世界打成一片,不知不覺地遠離了他們的主。他們的真實處境就像路加福音 12 章裡所描繪的那個財主一樣。那個財主拼命地積財,用越來越大的倉庫來收藏他的糧食和財物。在他做了這些事後,他對自己說,我現在有這麼多的財富,可以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了。卻料不到神當下就對他說,我今晚就要取走你的性命,讓你這一切辛苦都化為徒勞。耶穌在講了這個故事後,警告門徒:「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 12:21)老底嘉教會就如同這個無知的財主一樣,拼命地為自己積財,但在神的眼中,他們卻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
耶穌並不鄙視財富,他也不會僅憑財富就給人定罪。我們都知道耶穌是何等地關心和體恤當時被猶太人瞧不起的稅吏長撒該。但他深刻理解財富對於人心的腐蝕作用。所以他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太 19:24)他也警告門徒:"人不可以拜兩個主子,你不能既拜上帝,又拜瑪門。"(太 6:24)所以老底嘉教會的問題不在於他們有錢,而在於他們把自己的信仰置於金錢之上,置於自己的能力和運氣之上,結果就與神斷絕了內在的聯繫。正如耶穌在這封信中所做的比喻一樣,他們與耶穌之間被一道封閉的大門隔開了,那道大門就是他們對金錢的迷思和對自我的崇拜。
藉助耶穌對老底嘉教會的揭露來觀察我們當下的現實世界,我們就會猛然醒悟,其實今天的普世教會,特別是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代表的西方型教會,就是 21 世紀的老底嘉教會。這個教會不僅熱衷於聚斂財富和招募會員,而且把自己在生意場上的成功宣揚為上帝恩寵的明證。上帝讓我如此有錢,上帝把人多多地加給我,上帝喜悅我就像當初喜悅亞伯拉罕一樣。所以我不僅這輩子風光無限,我下輩子還會一步登天,與耶穌同坐在一個寶座上。
由於看重金錢的價值,由於把商業原則引入到教會中,所以當代的西方教會,是不關心信仰純度的教會,是與世界沆瀣一氣,甚至百般迎合獻媚的教會。美國教會把教堂出借給木思林做禮拜,讓他們在裡面詛咒攻擊基督徒;瑞典的某個主教說要把教堂上的十字架取下來,以免木思林難民看到不快;英國的某個主教說要把教堂裡的耶穌像畫成黑人的模樣,以表達對黑人運動的支持。教會領袖們擺出的這一切姿態貌似謙恭,貌似有愛心,但實際上不過是用一種奴顏婢膝的投降姿勢來賺取他認為最有價值的利益,而把上帝的尊嚴和教會的利益無所謂地踩在腳下。正如曾有人揭露的:「梵蒂岡的高級教士,據說住著 900 平米的大房子。他們獻愛心愛人如己只要動動嘴就行了。稅收、生命安全、工作被搶奪、家眷有危險,這些問題都不會困擾到他們頭上。」
為什麼?因為現在的教會,現在的信徒,命中注定是要被領袖們拿來賣的。我作為一個教會領袖,有權利用教會的資源,利用信徒們的奉獻,來與世界做一個交易。我允許世界進入我的教會,影響我的信徒,同時我也要求世界給我一個體面而舒適的位置。既然信徒只是我的利用工具,我有什麼必要去考慮他們的尊嚴和情感呢?我又有什麼義務去維護他們的利益呢?他們信誰關我什麼事呢?他們只要能為我所用就好了。這樣一個自命不凡、打壓異己、諂媚世俗、愛慕虛榮的教會難道不噁心嗎?不該被耶穌棄絕嗎?
所以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已經沒有老底嘉了!那個曾經富甲天下、洋洋得意的城市,如今已經深埋地下。留在地上的,只是野草叢生的荒原,間或還有些殘留的遺蹟,供後人憑弔。而歷史也將繼續展示真相,那個曾經在上帝的庇佑下創造出非凡業績的西方傳統教會,那個因為富足而洋洋自得、與世界同流合汙的教會,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將在上帝的詛咒中淪為廢墟,正如湮滅於歷史長河中的老底嘉一樣。
所以弟兄姊妹們,老底嘉教會的真實處境和它遭遇到的命運,以及當下普世教會的處境和即將面臨的命運,應該能喚起我們的警覺,切實不打折扣地向神悔改自己的罪孽。尤其應該自省:我到底是在跟隨基督還是在跟隨瑪門?我是不是真的在走那布滿荊棘的十字架的道路,還是只是在口頭上自稱基督的門徒?耶穌是嚴厲的,他也是慈愛的。他在詛咒的同時,也在為教會的墮落深深地嘆息。所以耶穌在揭露了老底嘉教會的真實面目後,做了一個很形象而又很沉痛的比喻。他說自己站在門外叩門,期待著老底嘉教會能夠開門歡迎他進去,與他一起坐席。(啟 3:20)這個比喻就說明了,老底嘉教會雖然是以基督的名義建立起的信仰團體,但他們的神學和實踐已經與基督不相干了。甚至可以說,他們為了與世界媾和,故意地背棄了基督。然而,就在他們已經汙穢滿身、墮落成性的時候,耶穌依然在愛著他們,依然在呼籲他們悔改。同樣,今天耶穌依然在等著他愛的人迴轉歸向他。畢竟,只有通過他,而不是金錢,我們才能在神那裡得著真正的寬恕和永恆的生命。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面我們做一個禱告:
主耶穌基督,感謝你借著對老底嘉教會的信,為我們指明在這世界上當行的道路。你也籍著對老底嘉教會的指責,讓我們懂得,真正的成功不是在這世上獲取了多少利益,或得著多少讚美,而是能不被這世界的燈紅酒綠所迷惑,最終在你的審判臺前站立得穩。透過你對老底嘉教會的責備,我們更加體認到你對我們的愛與關切。我們雖然罪孽深重,但你始終對我們不離不棄,時刻準備寬恕我們,接納我們進入你的懷抱。願你僕人今天的講解能蒙你的喜悅,並保守今晚在此聚會的弟兄姊妹,使我們都能以老底嘉教會為戒,作你忠實的門徒。禱告奉我主耶穌基督不朽的名,阿門!
注1:波斯帝國曾在小亞細亞地區設置弗裡吉亞行省,管理包括老底嘉在內的一些重要城市。羅馬接管這一地區後,將弗裡吉亞拆分,一部分劃歸加拉太省,老底嘉等城市則劃歸亞細亞省。
注2:老底嘉以北六英裡處的希拉波利斯市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今天還有許多人到這裡泡溫泉。
注3:老底嘉東南方的哥羅西市盤踞在高聳的群山腳下,每到冬天,山頂都會被冰雪覆蓋。而當春天來臨,融化的冰水就會沿著山谷穿過哥羅西,為哥羅西提供了清澈冰冷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