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襲文化的記憶,大漆修復技藝傳承者李程

2020-12-19 工信部工業文化中心

結緣漆藝文化,探尋歷史遺珠

藝術是歷史的見證,是美學與文化的傳承;歷經千百年時間沉澱的藝術品也許會失去昔日的華美,但在大師手中,滄桑的痕跡也會化為生花的妙筆。

李程,是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西安工匠,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他立足西安,挖掘漆藝,成為陝西漆藝界新生代的佼佼者、中華大漆文化的傳播者、陝西漆器復興的推動者、大漆修復技藝的傳承者。

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李程

中國漆器,千文萬華,據浙江跨湖橋考古發掘的漆弓已知的中國漆藝達到8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漆器逐漸淡出了現代人生活的視線,如何找到一種載體,讓傳統漆藝融入現代生活?如何讓大眾樂意接受大漆藝術?讓多年來從事漆藝創作的李程陷入了深思,經過多年的考察和鑽研,一種古老而又新興的手工藝——大漆金繕修復,走入了他的視野。

利用天然大漆修復器物,在我國是一項傳統工藝,如膠似漆——足以說明大漆的優越粘結性能,我國的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大漆的粘性,用大漆粘結竹木器,成為最為理想的粘接劑。

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李程作品展示漆畫《大展宏圖》

明代漆工藝專著《髹飾錄》「補綴」一條就有明確記載大漆修復和注意事項,與現代文物修復講究的修復理念如出一轍。千百年來,大漆被廣泛用於古建築、寺廟、佛像、古琴樂器、明清家具上面。就是這樣一種傳統的修復技藝,在日本被稱為「金繕」,實則應該叫大漆修復——「漆修」。很多人都認為這項技術屬於日本,其實不然;多年來他為了向大眾宣傳普及大漆文化和大漆修復技藝,為大漆金繕修復正名而奔走,致力於這項技藝的傳播推廣。

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李程作品展示大漆鋁板漆畫《古藤鳴蟬》

傳承古老技藝,潛心學術研究

為了推廣大漆修復技藝,他先後舉辦44期大漆修復技藝傳習班,讓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學員通過學習大漆修復,喜歡上了漆器藝術。在市區非遺專家指導下,大漆修復也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他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修復的國家二級文物——賀龍元帥舊藏漆器梅瓶得到館方專家高度認可。目前,他在臨潼兵馬俑旅遊度假區籌建的陝西漆器藝術館已經建立,面向海內外遊客宣傳中華大漆文化,同時也展示了漆器的藝術魅力。李程大師說,「我會繼續努力,積極創作,籌備首屆全國大漆修復藝術展,與高校建立大漆修復藝術產學研基地和研學遊學中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並喜歡大漆修復,讓中國的漆器藝術傳承下去。」

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李程修復器物時的工作照

實踐與理論並重是李程大師一貫奉行的理念,除了傳道授業、親身實幹之外,他還致力於文化修養的提升和理論知識的學習,所寫的專業論文得到國內博物館修復專家的肯定;為促進陝西漆器復興,他竭盡全力挖掘三秦漆藝資源,自籌資金收集收藏漆器藝術品,梳理陝西漆藝歷史脈絡,還收集漆器生產工具材料實物和資料,成立了陝西漆器藝術館,並計劃籌建陝西大漆藝術研究院,為陝西漆器髹飾技藝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

感恩生命給予,砥礪負重前行

「我的右眼先天視力幾乎為零,現在又在整天修復破瓶子爛碗,我始終堅信一句話:生命正因為有殘缺,陽光才可以照進來。一路走來,我申報的《大漆修復》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已經創作完成系列大漆修復作品並順利結項,我很感謝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和眾多給予我幫助支持的領導、老師、朋友和家人。」這是李程大師的心聲,在他心目中,殘缺的藝術品正如他一生的縮影。雖然不完整,卻也因此得到了饋贈。在大漆修復上重獲新生,變得圓滿,得到升華。

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李程接受中新社專訪

從接觸這一技藝,直至現在獲得多方面的肯定和認可,得到各級領導多次慰問表彰。他曾作為陝西漆器藝術代表入選陝西特色手工技藝傳承人進行專題片拍攝,並多次應邀到高校進行漆器漆藝講座授課。除此之外,他還與陝西國際商貿學院、西京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進行產學研廣泛合作,共建漆器研學實習基地,培養後備人才。

不論是在他的人生之路上,還是對漆藝的傳承上,他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砥礪前行,不斷探索。

————————————————————

工美數博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旗下——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工藝美術移動數字博物館服務為核心,為工藝美術產業的大師、匠人和企業、高校等提供成果展示與交易、品牌塑造與宣傳的全方位支持。工美數博是由藝逐(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全程提供技術支持和運營服務。

相關焦點

  • 離開了大漆,做的金繕還有什麼意義
    金繕修復,這兩年在國內十分流行,屬於漆藝中很小眾的一種大漆修復技藝(金繕的定義,基礎知識自己百度科普,個人覺得金繕叫做漆髹更合適
  • 《傳承者》:傳承的是傳統,更是文化自信
    從首期節目的品相質量和網臺數據來看,這檔節目除了將我國傳統之精髓、文化之厚重發揚光大之外,更多承載了媒體本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擔當。表演的是技藝,展示的是文化自信傳承是波瀾壯闊的雋永畫卷,是亙古不變的薪火相傳,每一個登上《傳承者》舞臺的項目,都是歷經了歲月的洗禮。
  • 傳承者 破碎,是一種美麗的重逢
    ▼器物會在不經意間損壞,仿佛美好驟然和我們分手,隨它碎裂的還有我們的心境,越是美好、越多傷痛,世界是冷酷無情的,可惜冷酷也同樣不是無懈可擊的,一種帶著溫暖的神奇技藝,有著讓美好重現的力量金繕源自人們對器物的疼惜,通過大漆、灰、漿糊以及一點金銀,碎片將被粘合復原,不過修補殘缺依靠的不是材料,而是力圖重現美好的審美力量,因為人們相信,這一刻的破碎只是為了下一刻的重逢。
  • 【Happy Together首場大漆沙龍:大漆手串製作】福州傳統大漆製作工藝學習與製作體驗
    中國是漆文化大國,福州是中國漆藝重鎮。從沈紹安家族開創的近現代福州漆藝高潮,到沈福文建構的中國最早的漆學科,從改革開放中國漆畫創作的勃興,到新世紀漆藝走向當代,福州與中國漆藝的現當代發展進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相信不少HappyTogether的朋友們已經在雙年展中領略了大漆的風採,那麼,你們知道如何鑑賞大漆工藝嗎?知道大漆繁複的製作過程嗎?
  • 從《傳承者》到《傳承者之中國意象》 北京衛視極致打造文化高峰
    第一季《傳承者》要表達的是「讓經典再次流行,讓傳承走向世界」,而《傳承者之中國意象》要傳遞的則是「傳承文化之美,品讀中國意象」。無論是非遺項目,還是中國意象,都是很少有人敢於觸碰的文化選題,要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實現直觀的舞臺化和電視化呈現,並達到情懷和收視的雙贏,絕非一件容易的事。
  • 大漆風華
    ▼▼▼2016年6月12日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主辦的「大漆風華——兩岸漆畫聯展」開幕
  • 黃樹煌:文武雙修的石刻藝術文化傳承者
    黃樹煌現系地術拳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國職業院校武術項目」傳統技藝大師」 、華光學院武術教研中心主任、古代石刻收藏家研究員。華夏匠人黃樹煌:文武雙修的石刻藝術文化傳承者文:吳然教授(華光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 汪天亮:因為大漆,所以隨心所欲 | 藏拍·人物
    儘管汪天亮被業界稱呼為擅長抽象風格的漆畫家,但他認為自己的靈感脈絡,仍然來自傳統文化的影響。汪天亮承認他深受道家文化影響,他甚至認為對道家文化的熱愛也是源自文化DNA 裡一種積極、有為的宿命論。在老莊的《道德經》裡,他讀到華麗的鏡像,超時空的想像力,其中產生的心法,已經超越了一般人想像的極限。
  • 「髹飾與繪畫技藝展」在林則徐紀念館開展
    StartStopStartStop福州新聞網6月12日訊(記者 原浩)在2020年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智者造物——髹飾與繪畫技藝展」在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舉行。大漆工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和創意產業的重點發展學科,福州傳統大漆藝術是福州重要的歷史特色文化。 圖為林則徐印章《寵辱皆忘》——髹漆仿壽山石大印章。本次展覽通過介紹「歷史傳承」「製作工藝」「技藝創新」「當代新篇」四個部分展現髹飾藝術的漫長演變、精湛工藝、東方意蘊以及新的時代特色。圖為《髹漆三角花器》展示了製作工藝的創新。
  • 賈五同:29歲金繕修復師的山居歲月
    金繕是一種用漆藝來修補殘損瓷器的修復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用大漆黏合破損的瓷器,再在修復處表面敷以金粉或貼上金箔。除了陶瓷外,玉器、竹器、小件木器等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修復。大漆,也叫天然生漆,是從漆樹上割取的汁液。有句成語叫「如膠似漆」,漆液有很強的黏著性,可以用來修補器物。
  • 今日寧波|天一閣設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以「師帶徒」方式傳授技藝
    呈拜師帖、鞠躬、敬茶、獻花……昨天下午,伴隨著悠揚古樂聲,天一閣博物院的年輕古籍修復師謝龍龍、周文斌,按傳統禮儀向端坐於天一閣晝錦堂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王金玉行拜師禮。當天,「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舉行。莊秀芬研究館員代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宣讀關於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的批覆文件。隨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和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共同為傳習所揭牌,並為傳習所導師王金玉頒發聘書。
  • 子月有約–穿越山水,朵兒老師與大漆結緣
    歷史悠久的大漆工藝,因枯燥複雜即將失傳。近兩年,品茗、燃香、插花和收藏在國內盛行,以修復陶瓷、紫砂器皿為主的大漆修復工藝也日漸流行。 朵兒老師是一位幽雅,恬靜,秀麗,古典一身的蘇州女子,典型的小家碧玉型的女士。
  • 傳承者丨坦誠的面對那些破碎的曾經,人生就是一場關於金繕的修行
    它源於日本,在日語中叫做Kintsukuroi,是一種傳承古代的金漆陶瓷修補技藝。用天然大漆和金泥將器物上的殘缺一點點修復,卻又坦然展露在外,成就了一種獨特的美。有人說,這樣的修復過程就仿佛生活一樣,坦誠面對生命中的不完美,也許會更享受生活。
  • 天一閣舉行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圖」
    12月11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在天一閣博物院舉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莊秀芬、原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書記、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出席活動。天一閣博物院專職副書記鄭薇薇主持揭牌暨拜師儀式。
  • 臺灣苗慄竹南蛇窯文化傳承者林瑞華面臨窯址拆除
    華夏經緯網8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竹南蛇窯的傳承者柴燒陶藝大師林瑞華,從19歲開始跟著父親用蛇窯燒制陶藝,至今46年,他投入全部的青春歲月,去傳承父親林添福的制陶工藝,並將竹南蛇窯的精神技藝水平發揚光大,卻遭外甥質疑:「不知有何文化價值可言?」讓林瑞華為之氣結。
  • 山西五旬匠人自學鋦瓷技藝:修補的不僅是瓷器 更是一種情感
    在燈光的映照下,身著圍裙的王旭東正在利用鋦瓷技藝修復一隻開裂的黑釉罐。 鋦瓷就是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把打破損的瓷器再修復起來的技術,是一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手藝。早在《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修復一件瓷器要經歷找碴、對縫、定位、打孔、鋦釘等多道工序。王旭東正在利用鋦瓷技藝修復一隻開裂的黑釉罐。
  • 傳承匠心 致敬經典|陝西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餘江葦
    12月1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體驗課正在進行,主講人是元典工坊創始人、陝西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餘江葦。  餘江葦,42歲,經過不懈努力,「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在2015年成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本人也被評為非遺傳承人。  推開高大的仿古木門,步入位於滻灞生態區絲路國際創意夢工場的元典工坊,迎面可見便是仿建的古居明堂,四根巨大的柱子擎起整個空間。
  • 陽泉市守正創新 打造紫砂文化新品牌
    從一間工作室、幾名工作人員發展到如今具備研發中心、燒成工作室、藝術館、銷售平臺等多維度空間,並籤約了38位國內外藝術大師,為平定紫砂的重振奠定了人才基礎,山西晉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品牌理念。「晉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有別於傳統工坊製作,採用的是一種多維度平臺化運作模式。
  • 劉東會 文化藝術優秀傳承者
    劉東會 文化藝術優秀傳承者劉東會簡介:劉東會,男,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原副院長,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海南省三亞市石家莊商會執行會長。兼任中國醫院協會科技創新獎評審專家、河北省厚德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河北翰林書畫院副院長、河北省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書法、篆刻、攝影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和全軍展覽,榮立二等功一次。劉東會先生心系翰墨,寄情篆刻。閒時,喜歡攝影,閱讀古典書籍,他還熱心公益事業,時刻關心著家鄉寧晉的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建設。
  • 藝起美好 |「手作之美,如漆而至」大漆工廠開放日到啦~
    大漆工廠開放日/音樂沙龍/藝術分享會/閩劇研習會/公益圖書館探訪日/嘻哈派對……等有意思的你來玩這個周末藝起美好城市文化季第二場活動紅坊海峽創意產業園大漆工廠開放日要來了文化園區類型多樣,各有主題,但它必須是不可複製的。這種不可複製可以理解為,文化需要和本土生活關聯,與當地傳統文化做結合。根據福州在地特性,紅坊設定將「海峽藝術設計中心」作為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