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全世界的影視作品中,
「女權」基本上已經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
不論是《權力的遊戲》中,幾位「女王」最後的魅力之爭,
還是《摩天大樓》中,直視現代社會裡女性們的生存危機和美麗代價。
不論是《西部世界》中,「搞革命的女孩不能被愛情耽誤的德洛麗絲」,
還是《中國女排》中,勇敢又努力的女排姑娘們。
不論是《傳聞中的陳芊芊》中,以幽默打趣的小成本展現的「女權社會」,
還是《97年出生的金智英》中,平淡而不平凡抗爭的「金智英們」,
或是《沉默的真相》裡同樣有人性的亮點(警察、記者),同樣也有人性的缺失(臨陣脫逃的吳愛可)裡各位形象豐富的女性們……
怎麼說呢,女性們的境遇與女性們在不公平境遇下的堅強和勇敢,
已經成為了當代影視題材裡一個不可或缺的亮點。
不僅如此,在歐美影視中,少數族裔的身影也是今年以來「必須關注」的內容,
奧斯卡學院派甚至在今年立下新規定:
入選作品裡,必須要有少數族裔的面孔~
女性主義、少數族裔、LGBT……
這類以往小眾的角色和話題在這兩年完全佔據了主流地位,
而曾經電影裡的那些金髮碧眼的傳統美人,已經很少佔據主角地位了,
短短兩三年時間裡,世界已經大變天,曾經雪膚的白人女主們已經不再是主流,
神秘又有個性的少數裔女性,逐漸成為了中流砥柱。
今年也有一部電影很有意思,《品行不端》~
講述了世界小姐選美比賽裡一次驚呆世人的裡程碑改變,一位來自非洲的黑人女孩成為了世界小姐!
1970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世界小姐選美比賽,
顛覆了西方審美觀,一場選美翻起千重浪,可以說,這是今日的女性主義與少數族崛起的一次奠基之路。
當然,《品行不端》在節奏、劇情和價值觀上都是近年來標準女性主義模板作品,
雖然是不同的故事,但是和去年奧斯卡的《爆炸新聞》基本是一個模板出來的作品。
但是《品行不端》倒是有一點有意思的地方,
它將選美大賽這個幾乎毫無理智,只需要看臉和身材,但是人人都津津樂道的盛事和女權主義、種族平等……
這些很政治化或者通俗點說不需要看臉和和性別的活動結合在了一起,
於是,整個故事裡有四種感官撕裂在一起,三種不同類型的女性對立又交融。
畫著藍色眼睛、街頭塗鴉、滿口髒話的嬉皮士無政府女權主義者;
戴著眼鏡、理智沉穩,丈夫做家務、自己寫論文的知識分子兼事業女性;
對父權與丈夫的無知、落後不滿,但是又很難做出改變的母親、外婆;
以及正直青春年華,利用最大的性別優勢與美貌價值迎合傳統,渴望在選美大賽中出人頭地的美麗、性感的世界選美小姐們。
《品行不端》倒是不像《爆炸新聞》那樣,
最終讓所有女性團結一起,扳倒了FOX電視臺一直吃女主播豆腐的猥瑣高管,
而是很有趣的讓這些對立的立場出現在一起,
你以為一個個美麗、自知、還有智慧的女性們會在後臺開始互撕大戰,而其實她們之間交流的很好,
她們對自己有著與生俱來的美貌,可以受到世界矚目,並不是一味地驕傲滿足,
她們也會思考除了美貌之外,她們還有什麼其它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以美貌去融合世人的選美小姐們,和痛恨父權審美統治的女嬉皮士們,
在這裡,她們不是單純的對立,女性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
或以美貌做通行證,或以智慧遊走男人們的世界,又或渴望顛覆傳統壓迫的父權,
這些性格迥異、立場不同的女人們,或許從未見過彼此,也從未了解過對方,但在某一時刻她們是共通的。
更有意思的一點是,當莎莉在選美房間裡遇到了獲得冠軍的黑人世界小姐時,說出了自己的宣言後;
黑人小姐只是淡淡地來了一句:
「我真的很希望,我能像白人一樣被平等對待。」
沉浸在自己的女性主義世界裡的莎莉,露出了一個驚訝又慌張的神情,
當她以為自己能代表的已經是少數人的權益時,其實還有更加的水深火熱,女權主義不是完美的,也有一擊即潰的尷尬和片面。
其實女權主義不是要讓女人拋棄美麗,變得像男人一樣;
不論是美麗、智慧還是叛逆的勇氣,最重要的是,女人們要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
有人美化,有人物化的,其實都是同一種美。
電影的最後,這些年輕時不同立場的女人的真人版出現,才叫人震撼,
黑人選美小姐成為了外交官,莎莉成為了倫敦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嬉皮士紅髮少女媽媽成為了助產士,
不論是恃靚行兇,還是用聰明的腦瓜在男權社會裡辯論,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品行不端》裡男教授的一句話倒是很有道理,:
「女性勞工的歷史?你的想法是很有新意,但是不要陷在自己的世界裡了。你也要關注絕大數人的利益。」
女性主義不是與男性的對立,也不是放棄美麗的權利,
選美小姐也可以成為外交官,嬉皮士也可以成為「母親」的守護者——助產士,
美而自知,美不狹隘,美而大度,美又智慧,不局限美,或許才是這位黑人世界小姐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