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歲九華山老尼對女眾修行開示,在家女佛弟子一定要看看,非常重要!

2021-02-15 弟子修行
136歲九華山老尼對女眾修行開示,在家女佛弟子一定要看看,非常重要!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

老尼師之德行馳名鄉裡,若有人生病,醫藥難治,皆來乞求老尼師加持,老尼師皆以手掌拍頭三次加持,病即獲痊癒,此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老尼師之德名感召大陸數家電視臺爭相採訪,老尼師於鏡頭前,仍一心念佛,泰然自若,不為所動,任憑記者訪問,從不答話。

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當知: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克服的業力;

「口業」是女眾修行證道的最大阻力;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大致命殺傷力;

「口業」是女眾墮入惡道的主要業力;

「口業」是女眾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

「口業」令道場不得清淨,是非不斷;

「口業」令僧團不得和合,法道不興;

「口業」令眾生退失道心,斷人善根;

口業之罪甚重無比,女眾修行若不斷「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口業,當永遠在惡道受「苦口無量」,出脫絕對無期。故女眾修行,為人處事當要謹言慎口為是,方能不墮入惡道輪迴受苦,得證西方菩提。

 

何為『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口業


妄語者,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於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若是見到說沒見到,沒見到說見到。把假的說成真的,把有說成沒有。凡是這類心和口不相應的話,想要欺瞞哄騙別人的語言,都叫做妄語。如果自己尚未斷見惑和思惑,卻騙別人說斷了。自己尚未得道,卻騙人說得了。這種則叫做大妄語,罪過甚重。

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惡口就是言語非常粗惡,像刀子像利劍般能傷人。或者毫不忌諱的說別人的隱惡。如果在言辭上傷到別人的父母,就叫做大惡口。

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鬥構兩頭等。兩舌就是向甲說乙,向乙說甲,以挑起雙方的是非,讓兩人彼此起間隙,進而鬥爭起來。

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慾,導人邪念等。綺語的意思,就是沒有益處浮泛的言詞,聽來華麗美妙引人遐思而已,或者是談說淫慾等事,引起別的人起邪念。

慎護口業,不犯四過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苦報。口過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為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四種過失,如果有,馬上就要慚愧、懺悔、改過,否則口業不清淨,講出來的話,別人都無法信受;或招感口腔惡疾、被人毀謗欺誑等,這些都是口犯四種過失所產生的惡報。所以,種了什麼因,將來就感什麼果,佛法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四種口過


兩舌:「兩舌」即是於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他吵架,甚至於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云:「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常撥弄是非者,未來便招感聾啞、眷屬乖離等報。

惡口:「惡口」是以粗言惡語罵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逢天雨、颳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象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於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

例如四川有句口頭語「格老子」,一般人不先講出這句話,好像後面的話就講不出來,雖是口頭語,也是屬於一種惡口的習慣。有一次,一個北方人到四川去賣東西,與買東西的人發生議價的問題,四川人一開口就先溜出一句話「格老子」,就好像是開場白一樣。北方人一聽,心想:「你當我的老子,這還得了。」於是上前一個巴掌打過去。這位四川人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便說:「格老子,為什麼打人?」對方又是一巴掌打過去,「格老子,為什麼又打人?」這就是惡口,無意中說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沒有其他的捷徑,就是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每次要過恆河時就跟水神講:「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水神一聽馬上幫他開路,河裡立刻就現出一條路,讓尊者通過,到達對岸。因為畢陵伽婆蹉尊者是證到羅漢的聖者,堪受三界眾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聽到尊者的話,馬上就幫他開路。但是時間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煩惱:「奇怪,我幫尊者開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很難咽下去。」就去找佛陀,對佛說:「世尊!您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經常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我每次都幫他開路,這對我來說也是修福報,但他卻罵我是小婢,懇請世尊評評理。」世尊於是對水神說:「我找畢陵伽婆蹉尊者來向你道歉、賠不是。」畢陵伽婆蹉尊者一來,佛即告訴他:「你每次到恆河對岸化緣託缽時,水神都幫你開路,你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不應該,你應該向水神道歉。」畢陵伽婆蹉尊者心想:「對呀!他幫我開路,我怎麼還罵他是小婢,自己實在是不應該。」於是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現在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還是叫他小婢。雖然尊者已證羅漢,粗的根本煩惱已斷除,但是細的習氣還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卻不自知。

所以惡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經常檢討反省,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有過失,時時要「三思而後行」。如此,不斷地薰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惡口的習氣。

妄言: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為「妄言」。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語;有時修行人為了名聞利養,也會打大妄語。例如自己沒有開悟證果,卻說自己已開悟證果,乃至說自己是如來轉世、迦葉轉世,說了這些大妄語,造了惡業,將來惡業果熟,就會墮入地獄,受地獄之苦。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眾,千萬不可說大妄語。


然而,有時為了要成就一件善法、功德,講實話不容易成功,此時即可開個方便,稱為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指話講出之後,對自己沒損失,而別人聽了不但沒有損失,而且還有功德,讓對方從中得到利益。過去有位老和尚在山上修行,一日打坐時,遇到一位獵人在獵兔子。兔子聽聞到槍聲就跑,驚慌中,急忙鑽到老和尚的衣服裡躲起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獵人隨後追了過來,就問這位老和尚:「我剛才在獵捕兔子,看到兔子好像跑到這邊來了,師父!你看到沒有?」老和尚講:「看見了,從我右手邊跑到山裡面去了。」獵人於是就追了過去。這就是方便妄語,明明知道兔子躲在自己的衣服裡,卻說跑掉了,對自己沒有損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條性命,這就是善意的開方便。所以,修行學佛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為救護眾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時即可用方便妄語;但是若不是為了成就善法功德,則不可說妄語。

社會上有些從商的居士,想發心受五戒,但又認為做生意當中,極難真正說老實話,認為沒辦法持守不妄語戒。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離因緣果報,想要生意興隆,便須誠實、信用。過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續經營,不外乎是本著童叟無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誠不妄之心待人處世,這個事業就是值得人們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須擔心無法成功。

古人季布「一諾千金」,然而現代道德觀念淡薄,卻喜歡打妄語到處騙人,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過去古人結繩記事,兩人有約,打個結就好了。現在打結行不通了,要寫契約;打了契約還不行,還要請律師來作證;請了律師還不算,還要到法院公證;就算是公證了,可能還會耍賴,什麼原因?喜歡妄語的關係。世間上的人會打妄語,有些出世修行人為了面子,也容易說些欺騙的話,謀取他人的尊重;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執著一個我相,為名、為利。從社會上去觀察,打妄語的人很多,然而一切皆有因果,自己打了妄語欺騙人,現在造惡業,將來惡業成熟,就會墮入惡道。

綺語:「綺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例如講黃色笑話、言情小說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為講得很幽默,這些綺語都是一種惡業。若現世與人言談喜論綺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口業不淨,法不入心

 

羅睺羅年幼即出家,擔任佛陀侍者時喜歡開人玩笑。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一日,佛陀喚羅睺羅用澡盆取水來洗足,洗畢將水倒棄後,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後又叫他注水,羅睺羅心想:「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訓斥:「這就像無慚無愧的人,喜歡打妄語,使自性被覆蓋,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過,不但損福缺德,心中亦難與道相應,由此可知口業清淨對修行之重要性。

 口業清淨,功德不思議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莊嚴,其中一相為「梵音聲」,就是真正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佛於無量劫來未曾打過妄語,所以具清淨梵音,說法音聲能遍傳十方國土,而且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說一句法,什麼人都能夠了解、契悟,不僅臺灣人聽得懂,日本人也聽得懂,乃至世界各國的人都能理解,甚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道眾生也能聽得懂。另外,一個人如果口業清淨,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一伸就能到達鼻尖的地方,這也是因為過去口業清淨所感得的果報;佛不只三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都修六波羅蜜,口業清淨,所以佛的舌頭,一伸即能覆面至髮際,稱為「廣長舌」,這也表示佛說法廣大無礙,無遠弗屆,無人能及。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時,口業清淨所感的殊勝果報。

有一次,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連尊者,為了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究竟能夠到達多遠的地方,於是就用神通來測驗佛的音聲,看看飛到什麼地方,才聽不到佛的音聲。於是用神通飛過了無數千萬億個佛國世界,但是還聽得到佛的梵音聲。目連尊者最後飛疲倦了,便停留在其中一個世界休息,佇足一看,這個世界的人都長得很高大,自己與他們的報身比起來就像一隻小蟲子一般;此時這個世界的如來正在與弟子共進飯食,尊者剛好停在一個有如山一樣高的大缽缽緣。

如來的弟子一看,奇怪!那裡飛來一隻似人身的蟲子,還身著袈裟,於是告訴如來眼前所見之事。如來說:「你們千萬不要看輕他,他不是什麼蟲子,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為了測驗他的師父──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能夠到達多遠,所以用神通飛過了無數個世界,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休息一下。」接著又告訴目連尊者:「佛的梵音聲,是無遠弗屆的,縱使你經過無量億劫,繼續不斷地飛,還是無法測出佛音聲的邊際!」

眾生內心有嗔心、嫉妒、驕慢等煩惱,因而易犯種種口過,或說話挑撥離間、惡口罵人、說不實的話欺誑他人;或說穢語、無意義的話,乃至毀謗佛、法、僧及一切眾生等。由於口犯種種過失,導致今生有所言說,人不喜聽、亦不信受;乃至後世貧窮下賤、容顏醜陋。而修行若能遠離四種口過,未來即能感得如佛的清淨梵音聲,說法度眾無有障礙。此外,口不犯四過,以真誠心待人處世,不但能得人信賴、尊重,念佛、持咒、誦經也會有感應,因為口業清淨,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產生。

古德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足見一句話的影響甚大!常說是非,口業不淨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讚別人的長處,人際關係必定很好。一個家庭裡,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不和,產生嫌隙,這個家庭必定無法和樂興旺;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經常互相攻訐,這個社會必定亂象頻仍。若是人人都能淨守口業,多觀察、學習別人的優點,多稱讚他人的長處,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

相關焦點

  • 136歲九華山老尼對女眾修行開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老尼師之德行馳名鄉裡,若有人生病,醫藥難治,皆來乞求老尼師加持,老尼師皆以手掌拍頭三次加持,病即獲痊癒,此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
  • 136歲九華山老尼對女眾修行開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非常重要!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
  • 九華山136歲老尼對所有女眾修行的開示 : 守住口業 成佛一半!!!
    ,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
  • 在家佛弟子一定要看看,非常重要!​
    136歲九華山老尼對女眾修行開示,在家佛弟子一定要看看,非常重要!守住口業,成佛一半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
  • 九華山136歲師父開示:女眾修行,守住口業,成佛一半!
    守住口業的福德果報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
  • 136歲九華山老尼開示:願所有在家女眾都能看到,醍醐灌頂!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老尼師之德行馳名鄉裡,若有人生病,醫藥難治,皆來乞求老尼師加持,老尼師皆以手掌拍頭三次加持,病即獲痊癒,此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
  • 佛弟子為何要做早晚功課?
    這莊嚴的梵唱不光是出家人每日必修的功課,也是在家佛弟子用功修道的絕好契機,現在我們來說說「為何佛弟子要做早晚功課」。 為何要做早晚課? 為何要做早晚課?
  • 黃念祖居士對愛發火佛弟子的開示
  • 修行一定要慈心下氣 | 法語
    修行一定要慈心下氣。「慈心」:對誰都有慈悲心。「下氣」: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四相的執著,把這一切執著都破了,才能行菩薩道。132. 念不生氣的經,念不罵人的經,念不發脾氣的經,有這三種經,很快就成佛了。133. 真正修道人,「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要做鏡子,專照人家,不照自己。134.
  • 九華山以肉身菩薩聞名,當了解之後,肉身不腐其實沒那麼了不起
    那麼,是地藏信仰造就了如今的九華山?還是九華山成就了如今的地藏信仰?大家還記得以前,小編曾向大家介紹過九華山的開山鼻祖金喬覺的故事。不過九華山自從金喬覺法師以來,一共又出現15尊入滅以後,肉身不朽、不腐的肉身菩薩(肉身舍利)。因此,九華山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個很重要的地位,就是它有特別多的肉身菩薩。
  • 佛弟子一定要清楚這點
    宏海法師回答: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皈依三寶,然後我們在這裡修行佛法,就是要從尊敬三寶開始。我們應該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擁有三寶住持佛法的時代,當有這樣一種機制,如對三寶、師長的尊重,包括四事供養等等,佛法的住持總是可以從這樣的範式中作為起源。這種能量,尤其是在末法時代,是非常強大的,具有非常核心的吸引力。
  • 對話九華山僧:我為什麼修地藏佔察法門?
    佛在靈山會上,堅淨信菩薩請法,佛讓轉問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開示兩卷內容,上卷主講佔察木輪相法及佔察懺法,下卷主講依一實境界,修二種觀,證無生忍的無上妙法。我在居士的時候就了解過佔察法門,當時是為了自利,用《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介紹的修行方法來懺悔業障,也是為了求得清淨輪相,能夠出家受戒。當時是因為受到弘一大師的影響,大師講末法時期出家得到戒體很難,要想真正得到戒體,最好的辦法是效法蕅益大師,專心禮佔察懺法,直到見清淨輪相就可以得比丘戒。但我那時候是自修,自己摸索,最後沒有修成。
  • 佛弟子不應該算命,原因令人驚訝
    當人們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無法把控時,特別是這些事情對自己又很重要的時候,就會幻想一種神秘的力量幫助自己,如果有人可以告訴你未來的結果,而且如果結果不是自己所願的時候可以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轉變成自己希望的結果,無論那些神秘力量來自哪裡、是誰給的,都認為不重要。          人們對未來命運不確定性的恐慌,就是算命事宜的市場!
  • 佛弟子在家敲木魚念經,怎麼還能敲出罪業?
    很多佛弟子跟隨師父修行幾次,或者與同修共同參加了幾次法會,學佛信心大漲,想要以最莊嚴的形式在家學佛做功課,便向師父請上一個木魚,擺在家中開始誦經念佛,日日虔誠禮拜。但是,有的蓮友在請回家之後,卻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煩惱!
  • 為什麼說末法時期適合在家修行?
    越是想要把自己的身心修得乾淨,越是覺得環境很重要,不想在五欲六塵中考驗自己的意志,不想給自己造業的機會,不想沾染太多的習氣,不管在家出家目的都是為了弘法利生。想師父開示一下,末法時期想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想法。答:首先我跟你說,在家修行的含義你已經錯了。什麼叫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包括好幾種含義,一種是在家裡一個人悶在家裡修行,我們是不是在家裡修行啊?
  • 見性以後怎樣進入聖人的修行生活?達摩祖師重要開示
    學佛若要真正成就,首先要開悟,開悟後就不再是凡夫,而是進入聖賢的境界。當然從表面看聖賢也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心清淨無染,在行住坐臥中都保持中道。如果在見性以後,想要從凡入聖的話,就必須停止一切造作,保養心神,隨緣隨分簡單過日子。關於這方面,達摩大師前面也講過:「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這就是明心見性之後的實修方法。
  • 佛弟子在家如何正確誦經?
    信佛、研習佛法,讀經、誦經是作為一名佛弟子的基本功課。那麼作為一名皈依佛門的在家弟子應該如何正確誦經呢?誦經時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首先,誦經時心態的調整至關重要。
  • 農曆七月吉祥月、報恩月,佛弟子該如何去做?
    僧眾不用外出託缽,由在家居士供養,因此僧眾可以安心聆聽佛陀說法,互相惕勵研討,聚居一處精進修行。因此很多人在這三個月當中,道業增進。佛陀看到弟子在解夏這天覺性啟悟,心生歡喜,所以七月是歡喜月,也因為七月成就很多修道者的道行,所以也是吉祥月。
  • 修行人過名利關、金錢關非常重要
    傳法的時候,這些信眾非常的可愛,非常的恭敬,那個恭敬起師父來,供養起師父來,那是不遺餘力啊!非常的可貴。你自己如果沒有分寸,很容易麻煩。所以說,這個「不求名利。無望報心。」非常重要,特別強調一下。你們這些人能行持般舟三昧非常不容易,般舟三昧功德力故,將來你們出去福報都很大,但是一定要「不求名利。無望報心。」。「不求名利。無望報心。」心才能清淨。
  • 蕅益、弘一等諸佛大德談《地藏佔察懺儀》,懺悔佛弟子不可不知!
    ,欲悟無生法忍圓滿證入一實境界者,皆應受持修行此懺悔法。為什麼佛要把它列做重戒?怕你飲酒,酒喝醉了犯前面的過失,造前面這些惡業,所以酒是防範的,你是破了酒戒叫遮罪,那個不是性罪,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了。所以遮罪跟性罪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遮罪那就是做法懺悔,依照佛講的懺悔方法,白眾,向大家宣布,我做了一些什麼錯事情,佛的這些教誡我沒有能遵守,我犯了。如果是犯性罪,那這個裡面懺悔就有事懺、有理懺,比較上要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