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靈的美|藏傳佛教壇城圖集

2021-02-08 慧明之光
精美的壇城

壇城,梵文「曼荼羅」,意思是壇城;藏語稱作「吉廓」;華譯為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又譯作曼拏羅、滿荼邏、蔓陀羅、漫怛羅等,略雲曼拏、曼荼。新舊之譯有種種,舊譯多曰壇,又雲道場,新譯多曰輪圓具足,又雲聚集。意譯為壇城、中圍、輪圓具足、壇城、聚集等。為了修行者觀想方便所繪製、雕造的曼荼羅,而有形像曼荼羅,而成為曼荼羅的表徵。

僧人製作大型壇城

曼荼羅,是由意為「心髓」、「本質」的 manda,以及意為「得」的la所組成的。因此「曼荼羅」一詞即意謂「獲得本質」。所謂「獲得本質」,是指獲得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由於曼荼羅是真理之表徵,猶如圓輪一般圓滿無缺,因此也有將之譯為「圓輪具足」。另外,由於曼荼羅也被認為有「證悟的場所」、「道場」的意思,而道場是設壇以供如來、菩薩聚集的場所,因此,曼荼羅又有「壇」、「集合」的意義產生。因此,聚集佛菩薩的聖像於一壇,或描繪諸尊於一處者,都可以稱之為曼荼羅。

僧人壇城大型製作

在古代印度,原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但是現在一般而言,是指將佛菩薩等尊像,或種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圖樣。 

壇城源於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屬聚集的道場。古代印度密宗修習「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修密法時就在修法場地修築起一個圓形或者方形的土壇,在土壇上修法,安請邀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親臨作證,並在土壇上繪出他們的圖像,於此以祭供。本智為主尊,道果功德為眷屬;眷屬環繞本尊遊戲莊嚴,是為輪圓。由此構成了後世壇城的基本框架,演變出多種形式和類別的曼陀羅。

壇城作為象徵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眷屬眾神聚居處的模型縮影。

在藏傳佛教中認為,宇宙有著一個壇城的形象。宇宙的中心就是神山,邊緣是一個巨大的鐵輪方形壇城的四面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由中心和四方組成的壇城是一個匯集能量的地方。通過建立一個壇城可以變「亂」為「治」,也就是說,可以使風雪變晴天,可以治癒疾病,也可以佔領一個「亂」的國土,使野蠻民族變成信仰藏傳佛教的順民。

繁華歸無 世事的無常和空性

所以一個壇城可以表示幾乎所有真實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軀體,一個寺廟,一座王宮,一座城市,一片大陸,一個念頭,一個幻景,一個政治結構。按照此一信仰,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是根據一個壇城形象的原始結構而塑造成的,此結構人之肉眼看不到。

時輪壇城

藥師佛壇城

十三尊大威德金剛壇城

勝樂金剛壇城

綠度母壇城

白度母壇城

大威德金剛壇城

金剛亥母壇城

空行母壇城

卡雀佛母壇城

金剛手壇城

金剛薩埵壇城

作明佛母壇城

十一面觀音壇城

勝樂金剛壇城

上樂金剛壇城

在佛教中,壇城是表達佛教淨界精華的地方,也就是說修行者可以通過將自己、眾生和外在環境的普通形象想像為曼陀羅的聖潔形象,來萃取生命的精華,壇城的一切在本質上都是大樂與空行的智慧。

回向偈

願我們的心相續中生起菩提心,

成為大乘種姓覺醒者,

於一剎那間圓滿資糧,

現前獲得金剛佛果位。

常與他人分享也是一種善行轉發此文法布施將造福眾生 得佛菩薩加持 積累無量功德願吉祥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藏傳大悲咒(瓊英卓瑪)藏傳佛教的標誌: 法輪與鹿. 象徵佛法生生不息,萬物皆有佛性.也是紀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轉法輪(傳經),一對溫順的小鹿跪下來聽法.一般放置在寺廟大殿前面正上方正中央。無論是漢語或藏語都沒有字面意義,發音都一樣.是佛教密宗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語,密宗認為這是秘密蓮花部的根本箴言,也即蓮花部觀世音的真是言教,故稱六字箴言。藏傳佛教將這六字視為一切根源,循環往復念誦,即能消災積德、功德圓滿. 六字箴言在藏區隨處可見,這張是山頂繪製巨幅六字箴言時拍下的.
  • 真正的壇城是內在的壇城
    這是大乘佛教的觀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佛性。然後在藏傳佛教裡面,一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這些都是一模一樣的,藏傳佛教的比如說像《華嚴經》,還有《法華經》,還有《大涅槃經》《楞伽經》等等,這些大乘佛教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論典跟漢傳佛教的完全一樣,文字都一樣。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參展的唐卡包括14世紀三十五佛唐卡、詩人、藝術家卻英多傑風格羅漢唐卡、扎什吉彩風格的蓮花手菩薩唐卡3件、勉唐畫派風格的吉祥天母壇城唐卡、葉衣佛母唐卡等。由於唐卡本身質地脆弱,現存唐卡中,15世紀之前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明清時期的唐卡藝術臻於成熟,故而存量最大。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解說 (54):天杖
  • 索達吉堪布:藏傳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堪布昨天也講了:這是一個相互尊重、平等、探求真理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宣說自己觀點的自由。不管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還是其他宗教徒,都應該有一顆開放、包容、利他的心,這也是成立「世界青年佛學研究會」的宗旨。今天上午,我們安排了三場嘉賓演講,主題是「佛教與心靈教育」。
  • 藏傳天狄托甲鑑賞
    因手執金剛杵,常侍衛於佛,故稱之為金剛手菩薩,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是佛教護法神。金剛手菩薩託甲,圖二壇城託甲,壇城梵文音譯為「曼陀羅」或「曼達」、「滿達」。據佛經記載,印度密教修法時,為防止外道「魔眾」侵入,在修法處劃定界線或修建土壇,並在上面設置諸佛像,表示諸佛聚集或輪圓具足。後來,修法時設置的壇和劃定的界線被稱為壇城或曼荼羅。
  • 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
    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   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薩迦派教義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屬於「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系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迦派到公元13世紀即中原社會進入元朝時,發展成為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
  • 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佛教從7世紀傳入藏族地區,到現在已經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在此之前,藏族有原始宗教和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兩者有所整合,包括原始宗教中一些儀式性的東西等等,融入到佛教中,形成了有別於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藏族全民性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對藏族人民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刻而久遠。 電影《喜馬拉雅》中處處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印跡。
  • 《照見》活佛喬美仁波切
    一世噶瑪·喬美(CHAKME)仁波切是藏傳佛教乃多噶舉派的創始人,十六世紀初一世喬美仁波切就撰寫了聞名雪域並被作為小本的《阿彌陀經》的 《極樂願文》,其修法念誦儀軌在各教派極樂法會上被沿用至今。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喬美仁波切是公認的偉大成就者和修行者的典範,其有關實修的著述遍及所有顯密教法,被發現的就有六十多部,其教法數如星辰,流傳至今,他那如雪山一般的法音對整個藏傳佛教都影響深遠!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第九世喬美仁波切誕生在康區吉拉氏族,一個非常罕見的活佛世家。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九宮八卦圖,是藏文化和藏傳佛教重要符號之一。藏族同胞家庭多以三色合金形式製作成護身符,稱為「九宮八卦咒牌」,很多人將此視為傳家寶。在藏區現存的九宮八卦咒牌,就有很多是老物件,歷經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傳家寶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表面光滑,乃至有了包漿,圖案也有些模糊,也正因為如此尤顯珍貴。
  • 藏傳佛教圓光佔卜
    近幾日和友人談論起藏傳佛教的各種佔卜法引出的話題,以後幾期會以各種佔卜法為主題!
  • 藏飾·藏傳佛教符號全集!
    本篇來自中華古玩網史上最全的藏飾·藏傳佛教符號解密,扎西德勒的每一件飾品都是經過開光、加持的,吸取佛教聖地的靈性與活佛加持開光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藏傳佛教僧人:瞎搞!
    張鐵林在一段不符合藏傳佛教宗教儀軌的儀式中被「白瑪奧色法王」賜予法號、法衣、法器等物品,並受獻曼扎、蓮師像、經書等。視頻公布之後,引起網友紛紛質疑。微博認證網友@才讓冷注瑪質疑張鐵林遇到騙子:「張鐵林也當『活佛』了?……現在社會上各類騙子橫行,盼國家依法打擊、嚴懲,不要讓他們利用佛教中飽私囊,妖言惑眾。」
  • 藏傳佛教像上的硃砂紅
    近年來,藏傳佛教造像在文化領域非常受重視,在國際的重大展覽中,藏傳造像也佔據著很大比重,往往不是併入「中國藝術」,而是單獨有「喜馬拉雅藝術」這個門類。比起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藏傳有諸多不同:擁有數量龐大的神靈系統;有大量威武乃至嚇人的護法神;有好不含蓄的與性相關的表達。產生這些區別的根源,還得從西藏的歷史和印度的古老文化中找尋。藏傳造像在哪些情況下有硃砂紅呢?一是裝藏。
  • 登上「壇城」山,看色達如夜空墜落的星辰
    辯經是按照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一對一或者一對多挑戰,首先由高班的喇嘛同學人向低年級的新人喇嘛提出問題,這時新人要把頭低下去,當高班的人發問時,低頭回答,不可昂首。藏傳佛教辯經手勢主要有擊掌,滑珠,是提醒對方回答和答辯,動作誇張,擊掌聲音「噼啪」作響。佛學院每年考試兩次,學制一般6年,特殊學科需要學習13年。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