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2020-12-23 梵林國際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蓮花生:

蓮花生的形象,一般為頭紅色尖頂帽,抱骷髏杖,左手端骷髏碗,右金剛杵,跏趺在蓮花座上,身色白色,右手持五股金剛杵象徵能破除幻的力量,右手持顱器象徵大樂智慧,左肘挾天杖,刺穿三個人頭的三叉戟代表對貪、嗔、痴三毒的破除,座國王坐姿。

梵林金剛杵

在藏傳佛教漫長的歷史中,有一位十分特殊的上師,他就是被後世視為法力神通第一的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的化身,藏傳佛教實際的開創者與奠基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創始人,對藏傳佛教的建立以及後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為藏傳佛教各宗派所尊崇。他不僅為僧侶們所熟知,同時也為普通藏民們所知曉,在西藏各處流傳著大量有關大師的唐卡、雕塑和故事。

在藏民們心中,蓮花生大師早已超越了他上師的身份,而成為佛陀的化現,被認為是「第二佛陀」,雖然他已經圓寂逾千年,但他的事跡卻化為一個個傳奇,在藏地流傳了千年。蓮花生大師在藏語中又被稱為「咕嚕仁波切」,意為「珍寶上師」,由此可見藏傳佛教對他的重視與愛戴。蓮花生大師的出身在多種經典、史書中都有記載,但也因此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之謎。

阿底峽

身著僧衣,頭戴通人冠,雙手當胸結說法印,右後方有金頂,左後方有經篋,雙足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中央。身後有圓形頭光、身光及祥雲、遠山。

阿底峽 Atisa (982~1054) 古印度僧人、佛學家、藏傳佛教噶當派祖師。漢名無極自在,本名達哇寧波,意為「月藏」,法名 迪班噶羅室利扎那 ,藏譯貝瑪爾梅澤益西,意為「燃燈—吉祥智」。藏史通稱覺臥傑阿底峽,意為「fo王阿底峽」,簡稱「覺臥傑」。出生於薩霍爾國(今孟加拉國達卡地區)阿底峽,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阿底峽接到古格王朝的邀請後於1040年動身,1041年到達尼泊爾,1042年到達古格。在古格時,他主要住在託林寺。他在古格進行的宗教活動除了講經和翻譯經典外,還為絳曲沃寫了一部《菩提道燈論》。這部著作是他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的弊病而寫的,在西藏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阿底峽由此而被後人推尊為「佛尊」。

宗喀巴

宗喀巴和阿底峽一樣也肩負著整頓佛教的使命,阿底峽面對的是達磨贊普(烏都贊)打擊佛教後出現的何為「法」的問題,宗喀巴則面對僧人追求世俗利益而導致的佛教頹廢和不同的思想認識問題。同樣,他們都嚴格信守佛教的經、律、論三藏,敢於在宗教內部進行革命,清理存在的積弊和汙垢,保持佛教與教徒的本色,從而使藏傳佛教從較為衰微的狀況中振作起來。宗喀巴不是外來學者,而是土生土長的藏族高僧,他年輕時從安多來到西藏走訪各派名師,博聞多思,不斷探究,對許多人的經論見解產生疑慮,不知何從。

宗喀巴為了建立自己的佛教體系,配合改革活動進行宣講,在這幾年間寫下了八部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建立次第廣釋》、《中論廣釋》、《菩薩戒品釋》、《侍師五十頌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辨了不了義論》、《現觀莊嚴論》等,其中前兩部是他對顯教和密宗的系統論述,是他對佛教的整體闡釋,體現著他的思想體系。

他一面寫作,一面向僧眾宣講。到拉薩後他住在布達拉,為桑樸、第瓦巾、貢塘、噶瓦棟、覺摩壟等寺的數百人講經。建文二年(1400),為噶瓦棟寺講《菩薩戒品釋》、《侍師五十頌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聽眾約四百餘人。次年,他與名僧仁達瓦等會於囊孜頂,為六百餘名僧人講經之餘,還制定了藏僧切實可行的寺規戒條。永樂元年(1403)春,大師在惹珍寺講解《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現觀莊嚴論》。永樂二年(1404)夏,到阿喀地區住絳巴領寺宣講。永樂四年(1406),為徒眾講授新著《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的平生,在學問修持各方面都具有最高的造詣。對於教理,他總結大小乘、顯密一切教誡理論,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括囊大典、網羅眾家的氣度,一方面又有不容假借混淆的見地。如抉擇佛教各宗的見地之後,以中觀為正宗;抉擇中觀各派之後,以月稱為歸依。

詳見菩提道次第廣論觀品和辨了不了義論。他的著述極豐富,現存的有十八帙(包括傳記和口義)。對於戒律,他能嚴格地遵守,矯正舊派佛教的流弊。他的德行又極高,足以領袖群倫。因此,他所創的格魯派(dge-lugs-pa)至今為西藏第一大教派。在時間上講,這一派流行了六百年;在空間上講,不但流行於西藏本土,而且遠及青、康、漢地、蒙古。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奇的一生
    阿底峽(Aa ti sha,公元982-1054),印度孟加拉佛教高僧、佛學家,藏傳佛教噶當派祖師。原名「月藏」(zla ba snying po),法名「吉祥燃燈智」(dpalmar me mdzad ye shes),全名阿底峽·吉祥燃燈智。
  • 阿底峽尊者的開悟
    今天,在許多藏傳佛教的傳承法系中,阿底峽精湛的教學與實修法的傳授,仍廣泛地被應用於教學與修行上。持皈依誓言的意義,是進入學佛之門。阿底峽是東孟加拉國的王子,生於公元980年。小時候阿底峽做了一個夢,綠度母出現在夢裡,勸誡他不要被世俗有刺的誘惑牽絆,並告訴他在過去的552生裡他已經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博學的班智達。解救眾生脫離輪迴苦海是他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廢。
  • 自然法師:為蓮花生大士及宗喀巴祖師雪恥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麼樣一個久遠的民族跟這個久遠的佛教,那千年的文化裡面,難道連一個祖師,連一個真修行人都沒有嗎?更何況是阿底峽尊者跟宗喀巴祖師,他們都是為了真正重振僧團的人,他們就是當時看到這一些不如法的這些噁心行為,重新要振興藏傳佛教的人。
  • 阿底峽尊者曾親見泥菩薩像在對話
    阿底峽師徒三尊 阿底峽大師(982—1054)原為孟加拉太子,後出家,先後隨一百多位當時的大師修學,甚至遠渡重洋到印尼蘇門答臘求法,成為印度當時最高長老之一。後來,大師應西藏的古格王之求,冒著生命危險進入西藏傳法,把當時已衰落的佛教重新振興,著成《菩提道燈論》,並與其西藏弟子仲敦巴(1004—1064)、雷貝喜饒等,發展出對藏傳佛教影響深遠的噶登派教法。在後世,噶登派教法雖已衰落,卻被15世紀出現的格魯派所吸收、繼承。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分兩個階段,一般稱「前弘期」和「後弘期」。他的繼任者贊普達瑪期間,佛教遭受嚴重打擊,但其後約百年,衛藏地區的佛教仍不絕如縷。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
  • 燃燈節丨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
    宗喀巴大師是觀世音、大勢至和文殊三大菩薩之化身。在法會開始前,眾僧念誦《悲願頌》,也稱《宗喀巴大師贊》,感恩上師引領而皈依佛門之功德,這裡特指感恩宗喀巴大師的恩德。大師具足 「悲、智、力」 圓滿三大功德,即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和大勢至菩薩的「大力」。
  • 度母小知識「度母知名狂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
    十一世紀生於現代孟加拉地區的阿底峽大師,無疑是受度母照顧最重要的大師了!他不但親見度母,更與之常伴不離;其人生中許多重要決定,都是在親自詢問度母意見後才篤定。1) 舍俗出家阿底峽尊者本是一位王子,年少時,度母在他夢中示現,勸他不要被世俗的誘惑牽絆,解救眾生脫離輪迴才是他的使命。於是他放棄王位,出家為僧。
  • 龍樹、阿底峽等4位大師告訴你,綠度母(聖多羅)有多殊勝?
    後來名聞遐邇的佛教大學之首──那爛陀寺,也極為流行聖度母法門。那爛陀 Nalanda二、月官生於六世紀的月官阿闍梨來自印度東方,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在梵語複雜的辭藻學和文學中頗有心得吉祥比丘尼以修持觀音法門聞名於世,特別是其所實踐、傳承的觀音齋戒法(紐涅),更是現代許多普羅大眾學校藏傳佛法時,特別喜愛參與的法門之一。但鮮少人知道,吉祥比丘尼也是位重要的綠多羅法門行者,其不但曾經親見綠多羅,更寫下了重要的綠多羅供養文。現在公認的《多羅念誦法》中,唯一一段不是經典上的內容,就是吉祥比丘尼的大作。
  • 海濤法師開示|《度母祈請文》阿底峽尊者親撰
    頂禮善趣道路導引母以尊恆常饒益行 複次大悲祈庇佑(三遍)嗡 達咧 都達咧 都咧 梭哈以上這段禮敬及祈請文的前六句是阿底峽祖師親撰的。海濤法師開示:阿底峽尊者為了要從印度到印尼親近金洲法護大師,學發菩提心,帶了將近兩百個人坐了十三個月的船,這個過程很苦的,有野獸、有野人,有種種天氣變化,有毒蛇,那時候還有鱷魚,種種的災難。
  • 宗喀巴大師的功德 —— 勤修功德
    修行,不一定非要在佛堂中念經念經,也未必是完整地修行至尊宗喀巴大師把比丘律儀看作佛教的內藏
  • 宗喀巴大師簡介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於宗喀的一個佛教家庭,父親是蒙古族,名叫達爾喀且魯崩格(達魯花赤daruqaci蒙古語"長官、長"之意,魯崩格 ),母親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卻,兩個人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  宗喀巴大師出生於青海湟中縣,他的出生地藏語叫做"宗喀",所以稱他為宗喀巴,意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為羅桑札巴,意為善慧。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也就是黃教的創始人。
  • 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若要深入了解藏傳佛教,普賢王如來之地位非同一般,三字明咒也是如此。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九宮八卦圖,是藏文化和藏傳佛教重要符號之一。藏族同胞家庭多以三色合金形式製作成護身符,稱為「九宮八卦咒牌」,很多人將此視為傳家寶。在藏區現存的九宮八卦咒牌,就有很多是老物件,歷經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傳家寶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表面光滑,乃至有了包漿,圖案也有些模糊,也正因為如此尤顯珍貴。
  • 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若要深入了解藏傳佛教,普賢王如來之地位非同一般,三字明咒也是如此。【故事】 普賢王如來,另音譯為「阿達爾瑪佛」。「普賢」,另譯「妙密」,是「普遍而賢善地充滿一切時空」的意思。
  • 阿底峽尊者傳(一)
    遂集智童,遣送天竺,遍學顯密諸宗,訪迎宏法彥德,凡經兩代(智光後有菩提光續之,下文廣述)殷勤訪學,始阿底峽尊者至藏,破邪顯正,重樹法幢。是為西藏佛法中興之時代也(阿底峽尊者所傳者,曰迦當派,宗喀巴大師,大宏此派之宗義,即今之所謂黃教派其實亦名修行派,又稱新迦當派。又依俱善寺為名,稱俱善派等)。阿底峽者,教證德圓,非以少智而能測,僅依傳記所載,隨自勝解,略錄少分,以供國內之有緣云爾。
  • 藏傳佛教圓光佔卜
    圓光作為一種佔卜巫術,源自古老的道家,歷史悠遠且不分膚色、宗教和地區,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包括中國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道教、薩滿教和苯教等,均有符合自己的教法和儀軌的圓光術。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利益眾生的人,最好能有神通。雖然大乘佛法不會專門追求神通,不過也強調神通,因為利益眾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對一件事的結果和過程了如指掌。
  • 阿底峽尊者重要的竅訣說三遍
    下面講一段阿底峽尊者的故事,以說明上師的教言與攝受尤為重要:  從前,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時,度母授記說:「希望你儘快前往雪域,那裡有與你前世有緣、三怙主[6]化身的三位弟子正等著你,如果攝受他們,將有利於弘揚佛法。」而這三怙主的化身,就是庫鄂仲三人,即庫·尊珠雍中、鄂·勒巴協繞、仲敦巴·傑瓦窮乃。
  • 藏傳佛教諸財神——蓮師財神總攝
    藏傳佛教諸財神——蓮師財神總攝(精美圖文)藏名譯音:(日)阿(大)那  堆趁雜(爾)譯意:顱鬘大力師根本咒:嗡阿吽 邊雜咕如 (日)阿(大)那特千雜(爾)  薩此尊功能,可令佛教興盛,教法廣宏,調服三界眾生,攝集有寂福德、壽元等。斷除年、月、日、時、外、內之寂命不祥。阻止魔礙、惡兆、違緣、為害怨敵,遮止死神鬼吏,威權增上,壽元綿長,世間受用無盡。
  • 揭秘藏傳佛教活佛坐床典禮
    活佛轉世制度,為藏傳佛教所特有。活佛,藏語稱「朱古」,意思是佛的「化身」。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那些佛學造詣精深、修證高超的高僧大德在完成佛業圓寂後,他的靈魂又轉生為新的肉身,繼續完成弘法大願、普度眾生,這種轉生為前世化身的人,稱為前世的轉世靈童,即此活佛的下一世。活佛轉世的過程有一整套既定的儀軌和批准手續,是一個法定的程序,沒有隨意性。
  • 阿底峽尊者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懷裡.還說了這樣一句話......
    12月2日,農曆十月十八,是阿底峽尊者的圓寂紀念日。阿底峽尊者說過:最佳的善知識,是令你看到自己隱秘缺失的人。         阿底峽尊者還說:一切安樂源自上師的加持,所以應報答上師恩德。《阿底峽尊者傳》:早上造罪上午懺,下午造罪晚上懺,與罪不同住過夜。.你對阿底峽尊者殊勝教言還記得哪些?一次阿底峽尊者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仲敦巴的懷裡說:「請給我加持一下,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