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2021-02-19 密法之光

編者按: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藏傳佛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期間,「六字大明咒」隨著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傳唱,逐漸為漢地大眾所熟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若要深入了解藏傳佛教,普賢王如來之地位非同一般,三字明咒也是如此。 普賢王如來本來無相 遍滿虛空

【發音】

英文音譯:Om Ar Hum

漢語拼音:Weng A Hong

漢字音譯:嗡啊吽

【說明】

「嗡阿吽」三字明,又稱為金剛誦,是佛教之藏密主教金剛總持即本初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和三身,充滿宇宙和生命的根本法音。三字也是印度梵文聲母的總綱,三世諸佛的真實身語意之心髓,堪為一切佛咒之王、一切佛咒之本,是諸咒之母,也是諸佛菩薩身語意的根本種子字,而一切心咒猶如諸佛菩薩的命根,此咒能成就所有咒語功德。

【淵源】

《瑜伽大教王經》說:嗡(古譯為「唵」)字是大遍照如來(即毗盧遮那佛),啊(古譯為「啞」)字是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吽字是阿閦如來(即不動佛)。《密集續》與《八大法行續》等續部中,唯一讚揚這一咒語。《大圓滿續》中說,此咒能焚淨六道輪迴種子。最為流行的觀音菩薩心咒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便概括了「嗡」字與「吽」字的咒身,其中「嘛呢叭咪」四字之音,都是「啊」部音的變化妙用。如淨土宗常念的「阿彌陀佛」中的「阿」,便是屬於「啊」字部的開口音。藏地流傳最廣的咒語,是蓮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巴匝咕嚕巴瑪悉地吽」,其中的開首即是三字明咒。

【解釋】

「嗡」,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也是形而上天部的聲音,它含有無窮無盡的功德。若就人的身體而言,它是頭頂內部的聲音,是人體之氣轉向腦部所發之聲,和人自掩蓋耳朵時自己所聽到心臟與心脈流動聲音相近。五方佛中佛部的聲密,表示佛的身密,白色,化身。象徵五方佛報身圓滿,報身佛的心咒。

「啊」,是開闢宇宙萬有生命生發的根本音,也是形而中人部的聲音。是人體之血轉向心部化而為氣所發之聲,也是氣轉而至喉所發之聲,內聞為無聲之聲,開口即聲。「啊」字是開口音,是世間一切生命開始啟發的聲音。五方佛中蓮花部的聲密,表佛的口密,紅色,報身。象徵法身不變圓滿,法身佛的心咒。

「吽」,是萬有生命潛藏生發的根本音,也是物理世間的地部的聲音。就人體而言,「吽」是生法宮的聲音,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音通一切音,表五方佛之心。是五方佛中金剛部的聲密,表佛的意密,藍色,法身。象徵化身蓮師尊前圓滿,如釋迦摩尼佛、蓮花生大士等之所有化身佛的心咒。

【效用】

「嗡」的念誦,可以調和陰陽,使虛症得補、實症得瀉。最低效果,也可以使頭腦清醒、精神振發。如果傷風感冒,若連續不斷念此音,可以使頭部發汗,自然而愈。

「啊」,可以開啟身體內部五脈輪結,清理五臟六腑間之各種宿疾,可以體會內臟氣脈震動的效果。

「吽」可以震開脈結,促進新陳代謝,啟發新的生機與契機,最少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

【功德】

「嗡啊吽」能斷除煩惱之根三毒:「嗡」,清淨貪之毒;「啊」,清淨瞋之毒;「吽」,清淨痴之毒。可獲得身、口、意的成就;三傳承(密意、持明、口耳)命脈;獲得三身持明果位;消除三世一切的罪障;勾召天、魔、人;成辦六度波羅密;去除外道的詛咒;摧滅五毒魔軍;到達普賢王如來本初淨土;獲得法報化三身成就。

【意義】

1、外在意義

「嗡」淨化一切身惡業(身有三惡:殺生、偷盜、邪淫);「啊」淨化一切語惡業(語有四惡: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吽」淨化一切意惡業(心有三惡:貪、瞋、痴)。

2、內在意義

「嗡」淨化脈,淨化一切認知,也是形色的精華;「阿」淨化氣,淨化一切聲音,是聲音的精華;「吽」淨化明點,淨化心及其思想、情緒,是心的精華。

3、深層意義

「嗡啊吽」表蓮花部諸佛的三身:「嗡」是法身,表阿彌陀佛;「啊」是報身,表觀世音菩薩;「吽」是化身,蓮花生大士。

4、秘密意義

「嗡啊吽」帶來心性三個層面的證悟:「嗡」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和慈悲的證悟;「啊」帶來光輝的自性證悟;「吽」帶來虛空般的明點的證悟。

【故事】

普賢王如來,另音譯為「阿達爾瑪佛」。「普賢」,另譯「妙密」,是「普遍而賢善地充滿一切時空」的意思。又稱法身普賢,密宗無上瑜伽部信仰的本初佛、原始佛、最高佛,盛行於藏傳佛教寧瑪派即蓮花生大士傳承的紅教。

普賢王如來本來無相,遍滿虛空,但為權宜方便故,法身之外現體象:面相慈和,頭長肉髻;但不穿袈裟,多為裸體,表空明澄澈;雙手結禪定印,雙足跏趺於蓮花寶座中央,表法爾如是、無有造作。顯宗皆為單身;密宗多為雙身,表智慧空性雙運、空樂不二。普賢王如來的身色有多種,最普遍為藍色,表清淨無染智如虛空。

寧瑪派認為,普賢王如來是本初佛,為法身佛,也是宇宙中第一個不歷修持而自在佛陀,象徵了一切眾生心中所本然具足的光明本性,即如來藏、清淨佛性、本來面目。金剛薩埵、普賢菩薩為報身佛,而大黑天為化身佛。寧瑪派認為其最高法門的大圓滿法即是源起於他,經蓮華生大士傳入西藏。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藏傳佛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期間,「六字大明咒」隨著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傳唱,逐漸為漢地大眾所熟悉。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藏傳佛教,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藏傳大悲咒(瓊英卓瑪)藏傳佛教的標誌: 法輪與鹿. 象徵佛法生生不息,萬物皆有佛性.也是紀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轉法輪(傳經),一對溫順的小鹿跪下來聽法.一般放置在寺廟大殿前面正上方正中央。八寶相:是藏傳佛教的吉祥物. 彩繪頂。
  • 細說藏傳佛教裡拉薩的守護神-吉祥天母的故事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被分為3個教派,即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其中藏傳佛教屬於北傳佛教,是比較神秘的一個部分,藏傳佛教也有好多屬於自己的傳說,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屬拉薩的守護神,吉祥天女的故事了。民間傳說吉祥天母本來是個遠近聞名的大美人,但是卻生性放蕩,有她一百多個情人。
  • 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
    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   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薩迦派教義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屬於「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系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迦派到公元13世紀即中原社會進入元朝時,發展成為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千僧齋會,是五臺山一個傳統的佛事活動,法會設在藏傳寺廟羅睺寺,屆時山上所有四眾弟子,誦經念佛、虔誠頂禮。
  • 裝藏和開光:藏傳佛教佛像的「安住」儀式
    藏傳佛教對新建的佛像(佛塔、佛殿以及新繪製的唐卡畫像等)在正式投入使用前,要舉行加持儀式。這種加持儀式,安多藏語叫「熱布乃」,漢語意思是「安住」,是祈請諸佛的智慧法身安住於佛像之中,接受頂禮和供養,並為眾生賜福。
  • 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佛教從7世紀傳入藏族地區,到現在已經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在此之前,藏族有原始宗教和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兩者有所整合,包括原始宗教中一些儀式性的東西等等,融入到佛教中,形成了有別於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藏族全民性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對藏族人民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刻而久遠。 電影《喜馬拉雅》中處處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印跡。
  • 藏傳佛教五方五色財神有哪幾位?
    上次發文《中國民間傳說五路財神是哪幾位》有網友評論要筆者介紹一下藏傳佛教的五路財神,今天就應那位網友邀請講一下藏傳佛教的五位財神:白財神、綠財神、紅財神、黃財神、黑財神。補充一下上篇講財神的文章,其實財神掌管不單指金錢的財富,還包括身體健康、精神上的財富。
  • 藏傳佛教:各種佛像及唐卡——連載第二篇
    長壽佛阿彌陀佛的梵文原意是「無量光」和「無量壽」兩種意思,具有空間和時間兩種性質,本來都是阿彌陀佛一身所兼具的,但在喇嘛教內卻將這兩種含義分別當做兩尊佛供奉。藏傳佛教認為無量光佛是原生的,無量壽佛是他的化身。在藏傳佛教寺院裡無量壽佛的壁畫、塑像、唐卡畫像可以說觸目皆是,特別是在靈塔殿裡,長壽佛是不能缺的。長壽佛著菩薩裝,具文靜的女性特徵。頭戴天冠,梳著高髻,上身袒露。呈現桔紅或土紅色,身上有瓔珞、項圈等莊嚴的器具。
  • 震撼心靈的美|藏傳佛教壇城圖集
    壇城源於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屬聚集的道場。古代印度密宗修習「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修密法時就在修法場地修築起一個圓形或者方形的土壇,在土壇上修法,安請邀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親臨作證,並在土壇上繪出他們的圖像,於此以祭供。本智為主尊,道果功德為眷屬;眷屬環繞本尊遊戲莊嚴,是為輪圓。由此構成了後世壇城的基本框架,演變出多種形式和類別的曼陀羅。
  • 藏傳佛教中多面多臂的觀音菩薩圖像研究(續)
    馬頭金剛具有巨大的降魔去障能力,是咒師們的主修本尊,在藏傳佛教中得到非同尋常的重視。馬頭金剛屬於無上密續本尊。全身珊瑚紅色、三頭六臂,三面代表輪迴解脫的三個途徑及三種空性。漢傳佛教中的護法一般泛指龍天護法,而藏傳佛教中的護法種類繁多,並且各有修持儀軌、供養讚頌之法。其中大黑天護法是大悲觀音為眾生祛除各種障礙而化現的忿怒護法,在排憂解難、增長善心方而有巨大的功效。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九宮八卦圖,是藏文化和藏傳佛教重要符號之一。藏族同胞家庭多以三色合金形式製作成護身符,稱為「九宮八卦咒牌」,很多人將此視為傳家寶。在藏區現存的九宮八卦咒牌,就有很多是老物件,歷經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傳家寶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表面光滑,乃至有了包漿,圖案也有些模糊,也正因為如此尤顯珍貴。
  • 菩提院聞思修 認識藏傳佛教星象符號——太陽和月亮
    作為我們世界的主要發光體,太陽和月亮是金剛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星相象徵。紅色或金色太陽代表著陰性的智慧,而白色月亮代表著陽性的方法或慈悲。但有時,在經文描繪某些神靈時,這種象徵主義偶然也會相反。根據藏醫經文的說法,女孩的青春期大約在十二歲,男孩的青春期在十六歲。從象徵意義上來看,十二歲代表著女孩「智慧」的陰性,因為太陽有十二個月和十二宮。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老梁:為什麼很多藏傳佛教人士都痛恨金庸
    然而,老梁卻說,這樣一個受人尊崇的偉大作家同樣有人對其不滿,很多藏傳佛教人士都痛恨他。金庸,原名查良鏞,出生於書香門第,在清朝時,查家一門七進士,被康熙帝盛讚,更是賜匾嘉獎。金庸的一生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祖父查文清,傲骨嶙峋,赤膽忠心,居廟堂之高而憂天下之事,更是愛民如子。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有顯宗、密宗之別。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文/舒放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