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朋友的推薦下才看的這部電影,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還不錯,就是時間有點長,很多朋友說這部電影有點像《盜夢空間》,但是小編覺得並不是很像,然後小編就看了一下這本電影的小說相比較了一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感受和想法吧。
這是六個故事,還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嚴格說起來,都能找到相類的元素,例如欺騙、真相、謀殺、愛等。用六個故事讓整個作品製造出復調效果的同時,也可以順帶表明作者對人類老是如此這般搞來搞去的輕微嘲諷以及厭倦。
相較原書而言,電影敘事方式似乎更加碎片化。書裡面原本將六個故事等分成12個部分,而電影用開頭和結尾的老頭講故事方式,紮起一個口袋,將所有碎片收在一起。
這些碎片相互牽連的方式有幾種: 1、故事之間的牽連與因果,例如星美在末世故事裡成為神,例如第二個故事中年輕作曲家的同性戀愛人就是第三個故事裡試圖揭露真相的科學家;2、文本間的引用,這種關係開始露出一些敘述圈套的猙獰來:例如第三個故事中女記者路易莎雷的事跡成為第四個故事中老出版家手裡閱讀的一本書籍手稿,再如老出版家的事情成為星美故事中的一部老電影;3、非常隱晦的而且更加顛覆的穿越串聯,例如老作曲家對年輕人說他夢見進入一家餐廳,在餐廳裡聽見某段音樂和旋律(雲圖六重奏),而他對餐廳的描述,實際和星美所在餐廳是同一個地方;4、相似場景的剪輯:例如這個故事裡某人舉起槍瞄準,馬上鏡頭轉向另一個故事中跟舉槍或者瞄準、射擊相關的鏡頭。這種電影特有的技術手段,將六個故事打得更碎,簡直是攪拌成一團糊狀的基質;5、電影相較原作最強悍的粘合手法:一人分飾多角。故事裡同一個演員扮演3——6個角色不等。
這種粘合在技術上是只有電影才能做到的,同時也是最破壞故事主題的方法。為什麼?因為有誰來扮演哪個角色,基本跟故事本身的邏輯無關,其次,這種牽連還很公開的,甚至帶著玩笑性質地告訴你,現在有一群人在故事之外拍電影。
這種將故事打得更碎,實際卻是為了更方便將它們粘合成一個故事。顯而易見的,每一個故事假設保持各自的完整性,要將它們捏合在一起,難度肯定更大。舉個例子,將六個人捏成一個人,遠比將六巨屍體拼成一具怪誕的軀體難得多。以為前一種情況,每一個個人都有主體性,後一種情況則只是技術活。
許多人都說從這個電影裡看見了輪迴,小編並不這麼看。輪迴與善惡報其實是有極其大的區別的。根據報應的觀點,因為這輩子做了壞事,下輩子你變成一頭豬。這裡面很隱晦的有某個不滅的串聯:「你」老是在著,換句話說,主體頑固得像塊茅坑裡的石頭,歷經萬世而永存,也因此將各種因素籠聚於一身。輪迴不是這樣,輪迴講的是無自性,各種元素隨緣而來,苟合湊成一個臨時性的某物。主體在輪迴裡完全牢固不起來。
電影裡摒棄了具體的個人主體,但退了一步,對人類整體作為一個主體依舊戀戀不忘。它賦予人類生活世界以一個固定的人格,如前說述,欺騙、愛、死亡等等。六個故事湊在一塊為什麼會叫做雲圖?雲圖原本的意思是從外在的某點,觀測地球上空不同高處雲的形狀,從而推斷大氣運動的情形。看似變動不居的各種形狀,還是有某些規律,某些線索能夠把抓。
這個主體留下了得以生存的空間。可惜這種對大主體的迷戀,實際並沒有真正達成效果。相信每一個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的暗暗還原和捏合出六個小故事的完整版本來。不客氣地說,電影捏合的技巧相當不錯且多樣,但打碎的方式,卻簡單武斷,甚至有點低估所有觀眾的智力與習慣。單個故事的爆裂與彼此穿插,對時間之流的衝擊實際只是虛張聲勢。就像達達的拼貼藝術,看著突破了一些什麼,實際什麼也沒有突破,唯一因之煙消雲散的,只是主題和故事本身。主體依舊頑固,主題就變得可以可無。故事總是講述主體間的事情,對唯一主體的自戀,必然導致故事只是拼貼化的背景。
如何突破主體,弔詭的有效途徑恰恰是保留多個主體。讓主體間相互進入和侵蝕,建立某種複雜的主體間性,遠比蠻橫地將六個故事打成一團糊有效多了。就小編個人體驗而言,看六個故事保持自身完整的小說時真容易產生錯亂,而看電影,說實話,我反覺得條理清晰。
原著每一個故事,都有單獨的行文風格,這種區隔彼此的做法,到了電影裡,卻統統被還原成規格化的鏡頭。或許這真是跟媒介有關係,哪怕這電影實際是作者本人當編劇,也一樣解決不了。聯想起電影裡對未來世界的描述,難免有點反諷的味道。規格化是最好的偷懶方法,世界或許會因此整齊、乾淨,可是麻煩卻終於還是會冒出來,例如規格化的某個複製人,突然開始說話、想像、憤怒,於是,單個主體又冒了出來。
以上就是小編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如果大家還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