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密度是348.3人/平方公裡,中國的人口密度是139.6人/平方公裡,日本是中國的2.5倍。但是也就東京的高樓大廈稍微多一些,其他城市的人住的都是獨棟小樓。很多人對此感到很疑惑,我們的人口密度比日本小得多,為什麼不能也像日本一樣都住別墅。
我在日本工作了六年多,日本確實很多人都居住在獨棟的小樓裡,日本的叫法是「一戶建」。
雖然中國和日本的平均人口密度是這樣的。但是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中,西北地區是大量的沙漠地帶,還有很多的荒漠地區,而西南地區,則是高山林立,雪原遍布,海拔達到8000多米的喜馬拉雅山脈縱橫就長達2000多公裡,還有很多大型湖泊,在這些地區居住的人口非常稀少。扣除這些因素中國比較宜居的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其實人口密度反而比日本的高,所以城市裡高樓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日本是一個以丘陵為主的國家,地勢相對於中國來說比較平坦,沒有沙漠,沒有高山雪原,最高的富士山海拔只有3000多米,而且是一個非常陡峭的山峰,沒佔多少地,所以日本國土範圍內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宜居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日本的國土是能夠支撐日本一億多人口大部分居住在獨棟的一戶建裡的。
日本人居住習慣是來源於中國的,中國現在的農村也都是一家一戶的獨立住房,原來是單層平房多,現在逐漸的獨棟的小樓也多了起來,到江南農村看看獨棟小樓一點都不比日本少,也不比日本的差,非常漂亮。所以一般的日本人還是繼承傳統普遍喜歡獨棟小樓。當然,現在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的和西方接軌,喜歡住多層或者是高層的公寓,所以在大城市高層公寓是非常多的,即便是一些中小城市,現在高樓也在增加。
日本國民喜歡住一兩層、兩三層的獨棟小樓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地震、火山、颱風非常的普遍,隔一段時間有一次地震都是家常便飯。所以在過去建築技術不是很高的時候,大家不太願意住在高層建築裡,過去的獨棟小樓,大部分是全木結構,目的就是減輕重量,提高抗震的能力,即便是被地震所侵襲,也不會造成過多過重的負擔,不太容易倒塌。所以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發生海嘯以後,很多海邊的房子可以看到是整體被衝跑的,即便是衝跑了,房子也沒有散。當然,全木結構的房子也有很多的缺點,就是特別容易失火,在日本經常能夠聽到消防車的警笛聲,火災頻率很高,而且隔熱保溫能力比較差,要消耗很多的能源維持寒冷冬天的室溫,所以近20年以來,很多的一戶建也開始逐漸的轉向了鋼筋混凝土或者是純鋼結構。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