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土地匱乏,日本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裡336人,在人口過千萬的國家中位列第七,與上海相當。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人的住宅卻大多為獨棟別墅,不禁讓人對此充滿了好奇。
01-日本"一戶建"
日本所住的獨棟別墅,名字叫做"一戶建"。通常由一個帶停車場的小院、私人道路和2到3層的木頭小樓組成。
在中國,一家人能夠擁有別墅實屬奢侈,但在日本,普通規模的"一戶建"只需要200萬人民幣就可以搞定。
"一戶建"的產生要追溯到二戰時期。因為打仗,日本幾大城市的市中心幾乎被夷為平地,民眾只能靠從廢墟裡撿到的木料,搭建簡陋的木板房來遮風擋雨。同時,位置偏遠而倖存下來的房屋成為所有人掙錢的目標,房屋擁有者順勢坐地起價,租房市場十分混亂。
政府為了解決住房問題,主動始給居民提供貸款,鼓勵個人建造房屋。出於對戰爭後遺症的顧慮,政府不想讓人群集中在一起,開始扶持獨棟小樓——一戶建。
上世紀60年代,日本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鋼材、建材等產量不斷提升,"一戶建"開始遍地開花。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一戶建"擁有諸多優勢。
首先,日本的土地實行私有制,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也是一套房產最值錢的部分。一戶建佔有至少60平米以上的土地面積,相比公寓來說,"一戶建"的房產投資價值更大,從繼承性上來看,也更能夠保值。
其次,獨棟的一戶建,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個人生活空間比較自由。日本整體的文化氛圍傾向於擁有安靜私密的個人空間,在公共場合生活的日本人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行動說話的分貝,會不會吵到別人。"一戶建"很顯然不存在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一戶建"的主人可以隨意發揮自己的想像,來裝修自己的房子。而且,一戶建大多數是由木板和輕型建材搭建而成,整個房屋往往如同一個完整的箱體,對於頻發地震的日本來說,這樣的房屋抗震性更好,且如果房子塌陷這些輕型木板也不會砸死人。
雖然都是一戶建,檔次和樣式也會有區別。
鄉下或者城郊的"一戶建"以傳統和式為主,房間內部鋪著和式榻榻米、放著日式矮桌,住宅設施等比較老舊。一般是家族傳承下來,具有濃厚的日本風味。
城市工薪階層常住的則是普通洋式"一戶建"。
房間內的設施因人而異,有傳統榻榻米,也有西式大床,家用設施十分現代化,並且會帶有停車位和小庭院。這樣的房子在不同的地段價位會有較大差別。
這兩種一戶建,價格都比較適宜,跟中國普通公寓價位相當。中國的獨棟洋樓或者別墅對標的是另外一種更為高級的一戶建,譬如明治時期流傳下來的町屋,或者是戰前興建的高級住宅區,比如皇居和田園調布。
這些住宅有傳統日式的,也有偏西方的,大多環境優雅,布局考究。住在這裡的非富即貴,大多是政商界的名流,或者娛樂明星等上流階級。
02-對高級公寓的嚮往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再加上老齡化嚴重,日本東京的人口密度在世界前列,甚至超過了北京,與上海相當。再加上日本人口仍然不斷增長,老齡化嚴重,導致土地資源十分緊張。
因此,東京的一戶建大多非常擁擠,內部空間狹窄。建築面積一百多平的一戶建,因為地塊狹窄,空間被大肆切割為2-3層,上下樓居住對於老年人十分不友好。並且住宅緊挨著道路,公共空間極度匱乏。
雖然一戶建相對便宜,在建造上自由度也較高,但是房屋維護需要屋主親力親為,較為繁瑣。而且,一戶建並無法保證周圍相應的生活設施。不管是購物、娛樂或者看病,都需要去到較遠的地方。
反觀上海的小區,雖然是高層公寓,看起來人口密度更大。但人口是在縱向延伸,因此小區能夠空出很多的土地用來打造舒適的公共空間,譬如花園、健身區或者娛樂休息區等。
並且,每個小區周邊都會配備基礎的購物及休閒場所,構成完整的社區系統,可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並且由統一的物業管理,安全性較高。
所以一戶建表面上擁有獨立的空間,但實際上居住以及生活的體驗未必好過高層住宅。
在日本,很多人的夢想是可以擺脫一戶建,住上高級公寓。
在日本,高級公寓樓大多建設在十分便利的地方,譬如靠近地鐵站附近,或者周邊設施完善的社區。並且因為大多建造在地標性建築旁,還會有品牌附加價值。
在東京、大阪等城市,樓層高度也會被視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有一種隱形的榮耀感;由於地震頻發,家庭自己蓋"一戶建"最多2-3層,都是矮矮的小樓,不論是視野和景觀都比不上高層。
除此之外,高級公寓更容易出租,租金回報率偏高,非常值得投資。
高級公寓具有更好的環境,更開闊的視野,居住舒適程度很高。但因為有地段設施的加持,以及配備的服務設施等七七八八的費用,高級公寓雖然房產的價值自然比"一戶建"高,其購置費用及物業費也都比一般的"一戶建"要昂貴,對於普通的工薪階級來說是無法負擔的。
03-"以人為本"的住房方式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日本處於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人們在企業裡努力工作,通過逐漸的升職加薪步入中產階級,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八十年代,日本房產泡沫破碎,經濟崩塌,再加上接連幾次大地震的影響,導致整個國家都進入壓抑的狀態,陷入低落的二十年。
自那之後,日本年輕一代對於購買房子一直是消極的狀態,很多人寧願終生租房子也不想買房子。在東京這樣物價極高的大城市,更是有很多的年輕人不想買或者買不起房子。他們寧願租小房子,或者住在網吧、小旅館或者膠囊旅館等地方。
對於日本人來說,房子似乎並不是必需品。反而,他們更願意把錢花在能夠提升生活質量的"軟體"上。
不論是住在"一戶建"還是租買公寓,大部分家庭居住的房間面積小並不算大,但生活所必需的物件都能夠巧妙的利用有限的收納空間得到收藏,最大限度地改變自己生活的品質。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即便是只有幾十平米的小房子,也能夠被日本人打理得十分精緻,從臥室到客廳再到陽臺,每個空間所負擔的功能都不盡相同,但也應有盡有。
因為面積較小,"斷舍離"等收納整理術在日本十分流行,所有人都在擁擠的空間中儘可能地打造讓自己舒適的空間。
精心挑選的桌椅,燈飾,所有的精緻都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中。臥室雖然只能容納一張床,但也簡潔不失溫馨。自己設計建造的獨棟房子,也可以盡情地融入無限創意,改造內部空間,搭配自己喜歡的色彩,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這樣的態度有十分積極的內在意義:不論房子怎麼樣,都可以充分地享受生活。
不被房子捆綁,在有限的空間內發揮無限的創意,這樣"以人為本"的住房方式值得大多數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