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金剛川》上映了,並且毫無懸念的輕鬆過億,拿下了首日的票房冠軍,不過高票房似乎並沒有帶來高口碑,以現在某瓣9.4分、而某瓣卻只有6.9分的評分來看,《金剛川》這部作品在口碑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
至於其中原因,我這裡不想多說,因為大爭議點下往往都會出現一些主觀上的偏頗,與其引得大家互相爭辯,不如讓我們來聊一聊這部作品中被大家都認可的東西。就比如說不管在高評分裡還是在低評分中都被誇演技滿滿的張譯老師。
相比於爭辯作品質量,不如讓我們來了進一步了解張譯老師在這部作品中的付出,至少他能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票價值了。
(個人想法與意見,僅娛樂,有不足或缺失請及時指正)
俗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個能被同行誇,導演贊的演員一定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實力,成龍當年是如何成名的,就是靠著他拳拳到肉的認真勁與職業操守,而在這方面張譯老師完全可以拿到滿分。
這裡我引用一段電影頻道關於《金剛川》電影採訪時,吳京對於張譯的兩段評價感受:
①張譯在片場的外號是「張再來」,他每次在片場演完了總會說導演「要不再來一條,因為他感覺還有另外一種表演方式,可能有更好的表現」,然後硬是無償給導演提供了10幾條的可選擇鏡頭,還有一個就是在後期臺詞配音上,由於張譯飾演的角色是帶有地方口音的,雖然前期做了很多的功課,但最後還是有一句5個字臺詞對不上,換成普通人這樣的小問題也就算了,可張譯老師卻驅車40公裡趕回來只為補齊那句臺詞,然後默默離開。
相比現在某些流量小鮮肉「1234567」的對口型以及只露個小臉就拿「s"卡來說,張譯老師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是演員對作品及其演繹角色的尊重。
②第二個就是他有演員的基本素養和職業操守,對於一個影帝級演員來說,在某些小場景小細節上是大可不必親力親為的,然而他卻事無巨細,只要是自己角色分內的事,絕不輕言推脫,就比如說是電影《金剛川》最後部分焦"shi"的模樣,他都要自己演,從吳京的自述中可知,這個特性化妝工序極其複雜,化妝需要4個小時,卸妝又需要1個小時,這就要求他起碼要比劇組其他演員少休息好幾個小時。
採訪的最後,吳京用了一句「他對於這個角色的追求啊,就是他在用生命在演戲。」
有人說2020就是一個「張譯年」,從暑假的《八佰》到現在的《金剛川》再到未來即將上映的《一秒鐘》,張譯老師霸屏了半個國內票房,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幾乎就是一種最高榮譽。
在名利面前最難恪守的就是初心與虛心,就像某些網紅或流量明星在自己走紅沒多久就會犯「飄」一樣,只不過這一點在張譯身上沒有體現,他早已是百億影帝級別,但是卻仍然保持著最初演員的虛心與初心。
面對記者的採訪,張譯老師一直在強調自己只是一個靠著後天努力,勉強混到了可以靠祖師爺賞飯吃的階段,所以必須要繼續虛心前行,還有就是作為軍人出身的他,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在《金剛川》試映會上,他能記住自己從前代參軍時的所有條列,會在結束時走向觀眾席向每一位前輩軍人敬禮致敬,這就是一種不忘本的初心。
除此之外,在《金剛川》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有一個場景是張譯飾演的角色高吼著開炮射向敵飛機,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場景卻成了全劇最讓觀眾熱血沸騰的一幕,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同身受,因為他真的融入到了角色,甚至在拍攝花絮中可以看到,為了這個高吼場景,他曾因為吼到大腦缺氧而昏迷,而醒來的第一句話卻是嚮導演說了一句「sorry」。
說到這裡我又不免想吐槽那些劃破了點手指還要發個動態求粉絲關心的「明星」們,他們真的不配「演員」這個稱呼。
張譯老師在演藝這一路走來,一直在詮釋著他的那句話:「向前走,不回頭,沒有退路!」而在我們回看他的這一路,也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有多麼的不容易。儘管已經是百億影帝,但他依舊能夠保持從前的心態。
在他的身上我們也充分明白了什麼叫做耐得住寂寞,也受得了繁華。是的,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開始都會是困難重重。但是只要我們有走下去的決心和勇氣,哪怕我們沒有天賦和背景,靠著耐心和堅持,就一樣都可以到達你夢想的地方。
最後你們對於張譯老師還有哪些感受感想,歡迎留言。
(本文配圖來自相關影視預告片及採訪記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