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生練琴法十二條,認真的就背出來!

2020-12-22 騰訊網

趙曉生教授,業界聞名之大獅子。他不僅是作曲家、鋼琴家,還是音樂理論家與教育家。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所提倡的關於練琴的十二條至理名言,每一條都值得讀好幾遍。

1、要慢練

慢練是練琴之本,所謂「練琴」,不同於「演奏」,是在於通過「練琴」解決「演奏」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就解決技術困難問題而言,只有八倍、十倍、十六倍地放大演奏的速度,才能在極其緩慢的速度中把音之間的相互關係理順,然後逐漸將動作體系確定下來,通過速度不斷加快,達到演奏所需要的速度,這是較為人們所理解的「慢練」的出發點與作用之所在。但「慢練」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於如「放大鏡」一般把音樂各個要素擴大,在極度放大的時值內把音樂表現的各個方面:發聲、音質、樂句、和聲、層次、進行的過程及結構等,非常充分地體現出來。這是「慢練」最最核心、最最重要的意義。在「慢練」中,我們可以聽到更長的聲音持續、更多的泛音發生,更好的聲部關係。總之,可以更貼近音樂的內核。因此,「慢練」對於掌握音樂每個細節十分重要。總是以「演奏」速度彈奏樂曲,必然遺留下許多粗糙的「瘢痕」,忽略的「缺口」,暗藏的「隱患」,不可能通過不斷的重複快速彈奏達到更高境界。

2、要分手練

這是許多人不太願意做的事。殊不知,鋼琴這件樂器從來不僅僅意味著單純的一件樂器。鋼琴還意味著交響樂隊、室內樂隊、重奏組合、大合唱、歌劇、管風琴。鋼琴意味著一切音響可能的綜合。因此,由人的兩隻手演奏的鋼琴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只在做一件事或兩件事。鋼琴是一件極其複雜的樂器,鋼琴音樂包含著在任何音域中,以任何節奏組合複合起來的任何可能的音響。這一方面顯示了鋼琴音樂無限的豐富表現力,另一方面又帶來極其困難的組合問題。正因為如此,左、右手必須分開練習,因為每隻手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每隻手需要各自獨立的層次、音響、功能、節奏。每隻手愈獨立,音樂的組織就愈清晰。分手練同樣是使「練琴」更加有效的必須手段。

3、要分層次練

鑑於鋼琴音樂的複雜性,光分手練還不夠,必須更精細地分層次練。鋼琴音樂必然是多層次的。貝多芬《悲愴》第二樂章開端是經典的「旋律-低音-背景」三層次,隨著「背景」成為兩層次而增加為四層次。蕭邦《E大調練習曲》有五個功能獨立的層次,與巴赫《C大調前奏曲》相同;而《C小調前奏曲》卻有六層次(形成三對),蕭邦《降E大調夜曲》實際上是七層次:右手一層旋律,左手一層低音,四層背景;這一趨向至《降A大調練習曲》時增加至九個層面之多。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更將平面的聲部層次添加到十餘個之多。以此標準衡量,鋼琴音樂無一不是由多個獨立層面所構成,並且在這些獨立層面中暗藏著許多有內容、有意義、有趣味的進行、線條、和聲、音程、節奏等。發掘這些隱藏的線條對於組織音樂的立體性、整體性、新鮮感都有極大幫助。「分層次練」,區分各層次的不同功能、性質、音質、色調,是達到「立體化」演奏的必由之途。

4、要一句一句練

許多學生喜歡老是從頭至尾一遍一遍彈,不知分句練的重要性。音樂如同說話、朗誦,要一句一句說清楚。每個句子有開端,有過程,有需強調的關鍵詞,有收尾,有語態,有語氣。彈好第一個句子才能繼續彈好第二個句子。因此,要「音不驚人死不休」,「句不驚人死不休」。只有一句一句地把音樂體現出來,實現全曲的結構布局才有了基礎

5、要看譜練

對於背譜,有兩種不正確的方法。第一,是在沒有彈熟前從不背譜,而背譜只是手指習慣動作的條件反射的結果。這種「用手背譜」的順手溜的背譜法極不牢靠。因為音樂沒有通過大腦的分析、構建、記憶,沒有理性的指導。第二,是一旦「背」出譜後就再不看譜,結果譜子在大腦的記憶中越來越模糊,最終不斷出現偏差。因此,真正正確的背譜記憶方式應不同於上述兩項。最好在一接觸新作品時就一句一句地分句背出來,用大腦記憶而不是靠手的動作慣性。應當儘快把樂譜牢牢地刻印在腦海中。一旦背出後,就再不要背譜彈,而不斷看著樂譜練習,觀察樂譜,分析樂譜,研究樂譜,不斷從樂譜中「看」出自己還不理解或被忽略的成分,加深對音樂的認識。

6、要不用踏板練

踏板是載舟之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運用踏板固然可以增加泛音、突出和聲、加強音響,但也同時有「自欺欺人」的危險,在踏板對音響的持續中,掩蓋演奏中存在的許多細節問題。因此,在練習階段,最好絕大多數時間不用踏板練習,傾聽「赤裸裸」的實際音響,不斷修正、調整、改善自己的演奏。另一方面,踏板是項複雜的專門技巧,要單獨練習踏板,但腳踩的運動狀態既清楚又靈敏,使腳也能像手指一樣地靈敏準確。

7、大腦始終領先於手

有許多人手跑得奇快,但腦子沒有手快,大腦發出的指令往往落在手的後面,這是極其危險的。大腦必須對每個動作預先發出指令。要知道,大腦有150億個細胞,通常人類只運用了其中十分之一,大約15億個細胞被運作而已,十分之九尚未開發。每彈一個樂句,需要大腦在一秒鐘之內發出至少20—30個指令,才能控制在一秒鐘內發生的所有事情。這完全是能夠做到的,是綽綽有餘的。所謂「大腦領先在手前面」,就是每一個肢體動作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有充分的控制,有充分的目的,有充分的欲望。大腦也要充分訓練,腦細胞應高速運轉,控制動作,控制聲音,控制和聲,控制聲部,控制踏板,控制結構,控制調性,控制音樂過程的「地圖」,總之,用大腦事先對每個細節發出指令,使腦子永遠跑在手的前面,而不是讓手跑到腦子的前面。

8、不要音符一多就快起來

這是人類所共有的心理自然反應,即遇到難處會慌亂。事實上,許多事情要往反裡想。如遇到音多的就要交代清楚,放寬心懷,放寬速度;遇到困難之處就不要急,一點一點分拆把最小單位一點一點彈清楚,就很容易了。另有更多的例子,如:要往下用力先要往上作準備;慢的速度不要太拖;快的速度不要太趕;看到「cresc.」不能響應從輕開始;看到「dim.」不能輕,應從較響開始,等等,都應從相反方面來思考,來控制,才能走上正道。所以,看見「音多」或「困難」之處非但不要慌亂,不要往前趕,反而應當穩住速度,然後一個一個細節控制好,一個一個環節咬住,就能化「難」為「易」

9、要數拍子

太廢話了!難道能不數拍子嗎?事實上,不數拍子彈琴者實在多多。不知是不是因為漢民族歷來缺乏全民族的舞蹈傳統,不善歌善舞,似乎漢民族學生比較普遍缺乏天生的節奏感,比較普遍不重視節奏、節拍、時值、比率關係等等音樂構成的第一位要素。音符不知時值有多長,什麼時候發聲,什麼時候消失,相互之間有何比例,也是一筆糊塗帳。不少學生不能準確分割時值,比如,將一個時值單位均分為兩份、三份、四份、五份、六份 不少學生每個拍子即特定時值單位不能均長,忽長忽短,音多就長,音少就縮短(好比天狗吃月亮——少一塊);不少學生心中完全不數拍子,逍遙自在,一碰到尾巴多一點的音符就如同脫韁野馬向前衝去。

10、要談得順,不要斷

天哪,這還用說嗎?還用教嗎?教得會嗎?能教嗎?然而,你碰到就是彈不順、就是要忘、就是要斷、就是要錯的學生,怎麼辦?分手練,分聲部彈,一個一個和弦地分析,一個一個地聽和弦,分析句法、曲式,重點練習不會彈、記不住的句子。都做了還彈不順,怎麼辦?那就沒辦法了!

11、左右手對齊

又是廢話,還能兩隻手不對齊嗎?且慢,還真不是人人都對得齊的呢!有些是兩隻手不受控,相互參差不齊;有的是隨意失控,漫不經心,也對不齊。兩手整齊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未經嚴格訓練是做不到的。需要強調說明的是,所謂「對齊」,在兩隻手都是十六分音符時,不是一拍一拍對齊,而是一個音一個音對齊;在「複合節奏」時,是各自嚴格節奏單位的「對齊」。

12、要把每個聲音彈出來

這樣一句毋庸諱言的大實話,卻經常成為相當普遍的「常見病」:聲音虛弱、模糊、聽不清。事實上,有相當部分的學生雖然學了多年鋼琴,卻並不明了鋼琴的發聲機理,不明白如何使琴弦充分振動起來,如何真正使鋼琴發出具有良好質地的聲音。鋼琴的一大缺點是太容易發出聲音,這使得許多人誤以為隨意一碰琴鍵就能發出聲音,以致聲音太隨便、太任意、太粗糙。因此,要發出一個清晰的、集中的、充分振動的聲音並非易事。只有克服任意性,精神專注,要求明確,找到「發聲點」,才能使每個聲音真正「彈出來,讓人聽清楚」。所以,真正要把鋼琴聲音「彈出來」,必須花出幾倍的努力。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素材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處理。

相關焦點

  • 教了一輩子鋼琴的趙曉生,總結出這6條練琴法則!
    趙曉生教授,是業界聞名的大師。他不僅是作曲家、鋼琴家,還是音樂理論家與教育家。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所提倡的關於練琴的十二條至理名言,每一條都值得讀好幾遍。慢練是練琴之本,所謂「練琴」,不同於「演奏」,是在於通過「練琴」解決「演奏」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就解決技術困難問題而言,只有八倍、十倍、十六倍地放大演奏的速度,才能在極其緩慢的速度中把音之間的相互關係理順,然後逐漸將動作體系確定下來,通過速度不斷加快,達到演奏所需要的速度,這是較為人們所理解的「慢練」的出發點與作用之所在。
  • 趙曉生:教了一輩子鋼琴,我總結出的這五條法則!
    慢練就如同一個放大鏡,放大了樂曲中的細節,能讓演奏者更好的發現並改正存在的問題。當要學習一首速度比較快而且有更多技巧的曲子的時候,如果我們一直按照正常的速度來練,我們在很多細節、技巧上的處理肯定是不會有進步的,當我們降低了速度,讓大腦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去思考如何應對後面的演奏,這樣能更好的讓自己的領悟到正確的節奏關係、指法運用。
  • 趙曉生:教了一輩子鋼琴,我總結了這四條法則!
    對於琴友來講,當琴鍵在指尖流轉,流淌出優美的音符、美妙的樂章時,那是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事情。而成功的演奏背後,是夜以繼日的練習,是指尖上的薄繭,是老師家長殷切的期望,也是琴友個人抱誠守真的決心。奧地利著名鋼琴演奏家車爾尼說:「練習是偉大的魔術師,它使看來無法演奏的樂曲得以演奏,並使它變得容易,得心應手。」的確,要想學好鋼琴,不斷地練習是必經之路。即使是最簡單的樂曲,想要做到無瑕疵演奏,也需要多加練習。
  • 孩子總是逃避練琴?你需要十二星座練琴法來治!
    學琴路漫漫,熊孩子們總有各種藉口逃避練琴:「老師,這周作業太多,沒時間練琴了。」
  • 背夠多少法條才能過法考?.........
    不論法學生一年要解釋多少次:我真的不是一個沒感情的法條背誦機器,一部電視劇就能讓身邊所有人更加堅信:你的法條一定背得很不錯吧?這讓我們這些學法的小夥伴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就跟內蒙人真的不是騎馬上學,廣東人不吃福建人,法學生真的不用這樣背法條。法考的小夥伴也是瑟瑟發抖,既然這樣我考試的時候需不需要翻一翻法條書一字不落的抄下來才顯得專業。
  • 想要過法考,就要努力背法條?
    其實法學生都知道,現實情況不是介個樣紙的,當然也避免不了身邊所有人都認為每個法學生的法條一定背得很不錯;就跟內蒙人真的不是騎馬上學,四川人也不是每家都有大熊貓,法學生真的不用這樣背法條。所以法條大家當然是要認真重視,但是從來不是跟大家講要去背法條,你只要能夠用自己的話相對準確的去轉述法條的意思,這是絕對不會影響大家的得分。我們在主觀題答題的過程當中,最常見的答題結構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那麼大前提就是法律規範,小前提是本案事實,然後你得出一個相應的結論。但是很多同學就說了,在寫大前提的時候要不要翻翻法條,要不要把原文抄一下顯得非常專業。
  • 跳級的危害, 鋼琴家趙曉生這樣說: 科學練琴,練一遍頂十遍 | 推廣
    鋼琴家、音樂理論家與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曉生,曾在採訪中用2分鐘的時間,給出了專業的答案。👇👇👇 01正確對待考級是好事作為檢驗孩子學琴效果的方式之一,考級本身並不壞。趙曉生教授和周銘孫教授都建議孩子們耐下心來,一點一點走,好好學東西,收穫在音樂中的樂趣。國際鋼琴大師郎朗推薦的小葉子智能陪練,就是把大師的方法「灌」到APP裡,用科學,有趣的方式深度指導孩子練琴。
  • 駁論趙曉生先生「琴佛」說
    《琴禪》一書中將練琴分為「琴匠,琴家,琴佛」,並提出所謂「大境界」,且徵引經文言之鑿鑿,仿佛琴者不入此境即是囫圇了。我們回過頭來再看趙曉生先生的所謂「大境界」;「虛中有實,虛中有幻,亦實亦虛,.無中有一切,一切皆若無。」我們知道佛家是講空的,講「無我相,無色相」;忘掉一切有形的感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但在具體實踐中倘若我們腦海中不存在任何事物怎麼演奏音樂呢?如果腦海中沒有對世事的體悟我們怎麼演奏《二泉映月》呢?
  • 看看趙曉生教授是怎麼說的!
    趙曉生教授曾經說過: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公開信,上面記載著作曲家希望傳遞給他人的全部信息。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學鋼琴認真讀譜、識譜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把鋼琴學好就一定要運用眼睛去仔細看譜,把每一個音符、表情、力度強弱等都看清楚,而且在彈奏時,手型和觸鍵也要靠眼睛來觀察有沒有出錯,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出錯的機率,提高演奏的質量。
  • 練琴十二 法則,原來學鋼琴也很簡單!
    ,是在於通過「練琴」解決「演奏」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只有一句一句地把音樂體現出來,實現全曲的結構布局才有了基礎。五、看譜練對於背譜,有兩種不正確的方法。第一,是在沒有彈熟前從不背譜,而背譜只是手指習慣動作的條件反射的結果。這種「用手背譜」的順手溜的背譜法極不牢靠。因為音樂沒有通過大腦的分析、構建、記憶,沒有理性的指導。第二,是一旦「背」出譜後就再不看譜,結果譜子在大腦的記憶中越來越模糊,最終不斷出現偏差。
  • 開學了,孩子「沒時間」練琴?
    我們來做一道數學題:假如每周練琴4次,那每年就是208次,每次練20分鐘,那每年練琴共69小時,365天相當於只有2.8天在練琴,練琴時間佔一年的千分之五。看到這個數字感覺到吃驚嗎?你還覺得每天練20分鐘過分嗎?事實上要學好鋼琴,靠的就是長時間的練琴,而且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
  • 鋼琴家趙曉生:貝多芬被誤讀 《月光》不是為愛而奏
    近日,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曉生教授在顧廷龍紀念館的「合眾講堂」上語出驚人。以《C小調鋼琴大奏鳴曲(悲愴)》為例,趙曉生撕下了貝多芬的勵志標籤,從種種現代人對貝多芬的誤讀入手,還原了一個壓抑、柔弱、充滿血肉的貝多芬。
  • 精英律師中戴曦背法條,看著爽卻會誤導人
    裡邊還有一個情節,就是女主戴曦背誦行政訴訟法的整部法條。我的個天哪!這個真是個神人,已經不是什麼「法學院高材生」可以形容的了。但殊不知,真正學法律的,真的沒什麼人能把法條背的這麼利索,背的這麼熟有個啥用,關鍵在理解。
  • 阿拉蕾媽媽曬女兒近照,長髮及腰認真練琴的蕾寶又美又淑女
    雖然阿拉蕾很小就出來工作掙錢了,很辛苦也錯過了很多玩耍的時間,但是這些經歷也讓她受益匪淺,培養了她各種好習慣和好性格,阿拉蕾從小就是個很懂事很要強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很耐心都會很認真,而且還很獨立自主,能嚴格要求自己,有這樣的好習慣和好性格,肯定學什麼都很快了,而且阿拉蕾興趣愛好廣泛,所以7歲的蕾寶已經是個多才多藝的小才女了。
  • 結案率的鍋,認真的背起來
    每到年底,基層法院都要與最高法來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基層法院想方設法不立案、拖延立案,以達到控制立案的目的。 最高法雖然知道基層法院控制立案是為了提升結案率,但依然不取消結案率考核,只是宣稱要加大督察力度,嚴查、徹查人為控制立案。高院、中院也隨之附和,要加大督察力度,嚴查、徹查控制立案。
  • 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他回答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阿·魯賓斯坦演奏、普列文指揮《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    鋼琴上的技巧完全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中國年輕學生的技巧在世界上是處於領先地位的。鋼琴教育大師阿里·瓦迪說:「技巧『太』好是危險的!我用『危險』這個詞是有獨特含義的。」
  • 司法考試要背多少本法條?我一本也沒背
    以此為題,並非是對背誦法條的輕視,而是想告訴大家,既然是準備考試,必然要先摸清考試的套路。在法考改革後,在主觀題都能查電子法條的情況下,法考最想考查的並不是大家記了多少本法條,而是法條實際運用的能力。對於法條的背誦,無需達到一字不差,高度吻合,熟悉即可,深入理解法條的含義,內化於心,外化於型,幾十本法條如果死記硬背,一方面增加自身的負擔,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也無法達到這門考試所期待的理想效果。這篇經驗貼花了將近一周的時間梳理,修改,全是乾貨,文末送一碗雞湯,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建議,也歡迎大家一起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