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2月9日電(記者 李盈盈)收到朋友的微信祝福,原瑞才意識到今天是元宵節。「媽媽,今天元宵節,我們怎麼過啊?」
「不外出買東西,過節做點什麼吃呢?」已經回到北京開始工作的原瑞似乎是自言自語,又似在回答孩子的話。
節日需要儀式感,在傳統佳節越來越重視的今天,按照往常,晚上要炒幾個菜,才像個過節的樣子。
「幸虧年後返京時,家人給帶了很多肉,一直沒外出買菜,一家人這樣堅持生活了一周。」提起返京時媽媽向車裡塞的大包小包的吃的,原瑞覺得媽媽特別有先見之明。
不過,返京後,由於是從疫情嚴重地區回來,社區要求在家隔離14天,所以,一直沒有出去買菜,家裡的幹木耳、幹香菇等乾貨也差不多吃光了。儘管肉還有很多,可是沒有新鮮蔬菜,炒幾盤菜有點難。
袁瑞打開冰箱、櫥櫃看了一遍,決定全副武裝後,去附近的超市買些菜。
「媽媽。不要出去,外面有病毒,不安全,咱們不炒菜了,做點別的也行。」兒子文博勸她別去買菜。
愛人也勸她不要出去。「你別出去了,我去買,你告訴我都買些什麼菜?」
「不行,你還在咳嗽,對病毒的抵抗力低!」原瑞和兒子異口同聲地說。
最後,三人一致決定誰也不出去買菜,有什麼菜就做什麼。
「我想到了,咱們有雞蛋,還有一些小蝦、小蔥,大家一起做一頓雞蛋餡素餃子吧!」
......
意見得到大家的支持後,說幹就幹。和面,備餡,準備包餃子。
一次不同尋常的元宵節
過了一會兒,正在在線上課的文博聽老師說晚上要吃湯圓,就問「媽媽,咱們家還有湯圓嗎?」
「咱們過年前回老家時,把湯圓吃完了。」
春節回到老家後,恰逢新冠肺炎越來越嚴重,一家人就待在家裡,沒有外出拜年,沒有走親訪友,返京後,一次也沒有出去過,小朋友已經越來越坐不住了,也從此前希望假期長一些再長一些,逐漸被「媽媽,我們什麼時候開學」代替。
小文博每天除了在線上課,最喜歡的就是抱著平板電腦玩。
看著孩子期待過節的眼神,原瑞不想因為疫情讓孩子失望,覺得節日還是要有點節日的氛圍和儀式感的。
找了一會兒,她突然想起來冰箱裡還剩一點糯米麵,可以自己動手做湯圓。
「哇,媽媽太厲害了,像會變魔術一樣,果然有湯圓!」看到煮熟的湯圓和素餡餃子,文博很開心,「湯圓是什麼餡的?」
一次不同尋常的元宵節
「媽媽親手做的湯圓沒有餡,應該也好吃,你嘗嘗。」
「那我吃一個湯圓,再吃一個小桔子,就等於桔子餡的湯圓。」小文博說著,把湯圓和桔子同時放在嘴裡,「哈哈,我吃到了桔子味的湯圓,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