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袍綠衣,高冠峨髻;柳葉眉、點絳唇……如果這樣一個「古代」樂團化身「畫中人」,以說唱和傳統樂器結合的形式,演繹天府之國成都的生活情趣,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7月4日,一支特別的國風音樂視頻《醉成都》上線,隨即刷屏整個社交網絡。
視頻中,一群穿著古代服裝的樂團,唱起rap、演奏起傳統樂器,在古今交融的生活小劇場中,將獨屬於成都的快節奏慢生活以妙趣橫生的方式演繹。
紅星新聞了解到,這支視頻由上海古琴館「自得琴社」、成都市網際網路文化協會、成都城市政務新媒體「微成都」聯合出品。「我們希望用古今融合的各種場景,結合音樂與說唱,通過樂觀、愉悅的曲風,來體現一個活潑可親、充滿感染力的城市,來體現成都人的吃苦耐勞、樂觀豁達、享受生活。」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自得琴社」社長朱裡鉞坦言。
用說唱和傳統樂器演繹成都 國風音樂視頻《醉成都》火了
如果把盛唐的「音樂之都」成都裝進一幅古畫,該是一副怎樣的景象?7月4日晚8點,一支音樂視頻在嗶哩嗶哩網站驚豔上線。乍一瞧,這哪裡是視頻?分明是絕美的工筆人物畫,一幅成都市井風情長卷。只不過這一次,畫裡的人物不僅動起來了,還唱起了說唱,奏起了傳統樂器。歡快活潑的曲風,熱鬧又極具變化的場景,瞬間在朋友圈刷屏。
「成都,一個來了就走不脫的城市!感受最成都,一起醉成都!」「創新、唯美、現代、時尚!」「至今為止,說唱做得最好的一首流行音樂。畫卷展示手法結合說唱、民俗、傳統文化、市井文化,各種音樂配合,心靈的跳動,旋律的碰撞……國風+音樂+網際網路=美妙成都」……對於這支視頻,網友們毫不吝惜溢美之詞,尤其是視頻中隨處可見的妙趣橫生的小細節:東漢說唱俑、川劇頂燈、國風版歌曲《成都》、魔性的「熊貓舞」、火鍋,更是深深印在每個觀看者心裡。
兩支團隊三個月的跨界合作 磨出3分半鐘的爆款視頻
隨後,紅星新聞了解到,這些會彈國樂的「畫中人」並非來自古代,而是一幫80、90後,來自上海的自得琴社,也是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著名古風UP主「古琴診所」的主創人員。7月6日,紅星新聞聯繫上自得琴社社長朱裡鉞,他坦言成都歷史悠久,又日新月異,有太多內涵可以挖掘,很難用一兩個關鍵詞講透。「我們希望用古今融合的各種場景,結合音樂與說唱,通過樂觀、愉悅的曲風,來體現一個活潑可親、充滿感染力的城市,來體現成都人的吃苦耐勞、樂觀豁達、享受生活。」朱裡鉞告訴紅星新聞,「還有一點點俏皮和幽默的特點。我想,這也是成都人最討人喜歡的地方。」當然,最吸引朱裡鉞的還有成都的小吃,「雖然以前生活艱苦,物質匱乏,但成都人依然利用有限的食材,將美味發揮到極致。我以前從來不吃動物內臟,但完全抵禦不了夫妻肺片的誘惑。」
其實,這個輕快、有趣、活力,又充滿混搭感的國風成都「出圈」的背後,也是「微成都」和「自得琴社」一次打破次元壁的攜手。「我們希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基因完美呈現出來。三個多月,兩個團隊,磨出一支3分半鐘的視頻,也算不負初心。」「微成都」相關負責人李程說,「自得琴社國風有幽默的特徵,恰恰契合成都這座城市歷史悠久又兼具創新創造和樂觀包容的特質,成都歷史悠久,但又絲毫沒有暮氣,活色生香的各種美食、網紅建築和城市風光,每年都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尤其是年輕人紛至沓來。」基於對城市氣質的深度理解,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敏銳嗅覺,微成都聯繫到自得琴社,討論並確定了這種跨界合作,這也是琴社「在全國嘗試創作的第一支以城市為主題的音樂視頻」。
東漢說唱俑川劇頂燈熊貓舞 通過網際網路+展示古今成都
把成都裝進一幅古畫,這樣的靈感是如何產生的呢?李程告訴紅星新聞,「作為一個開通已有10年的城市政務新媒體平臺,我們對成都這座城市在藝術基因傳承悠久、音樂土壤涵養豐厚方面,是有切身體會的。唐朝杜甫《贈花卿》描繪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場景,不僅僅是舊時空的回憶,也是新時代成都在推進建設國際音樂之都、世界文化名城層面的生動印證。因此,我們想能不能通過不同平臺的跨界合作,要素疊加,通過網際網路+的形式,融古今成都於一爐,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視頻當中,位居C位的說唱歌手「孤矢」,原名周灝,是來自上海的專業說唱歌手。「周濠告訴我,他感覺成都總能在快節奏的都市中把生活慢下來,然後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他所喜歡的點。」關於說唱部分,朱裡鉞解釋道,「坦白講,創作部分是最難的,因為器樂很難傳達足夠的信息,所以決定加一段說唱,以更好地表現成都的特點。歌詞部分反反覆覆修改了好幾個版本,才呈現出現在這段歌詞。」
同時,視頻開端有一個小人兒,引領著「古畫長卷」的人物出場。這個角色是成都的川劇演員謝國強扮演的,模仿的正是在成都出土的東漢說唱俑的動作。「為了體現成都特色,我們希望找到一種藝術形式,可以代表成都。當時團隊考慮過荷葉、金錢板、竹琴等曲藝,最終還是選擇了川劇。」朱裡鉞說,「川劇的喜劇表演十分出彩。而視頻中『耙耳朵』說唱俑的設計,恰恰展現了這種詼諧幽默、令人捧腹的特色。」
有意思的是,自得琴社的視頻,包括這次的《醉成都》都有一個特點:沒有給每個樂器分鏡頭,都是一鏡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考慮?「因為大家覺得我們出品的視頻就像一幅古畫,那一鏡到底肯定是比較好的呈現方式,鏡頭切來切去就破壞了這種寧靜氛圍。」甚至為了更好地呈現這種古典美,團隊還與中國最專業的裝束復原團合作,「服裝、首飾、髮型、妝容,力求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
微成都與自得琴社「破壁」 準確展示成都市井民俗風情
一支上海的創作團隊,把成都的市井風俗民情運用得恰到好處,這離不開微成都和自得琴社雙方的「破壁」。李程感慨地說,自得琴社團隊對中國傳統音樂演奏的專業性和復古裝束的嚴謹性,是視頻能夠硬核刷屏的基礎,而琴社團隊在上海,對成都的了解和掌握很難做到入腦入心,表達自如,因此雙方初步確定合作後,兩個團隊就建立了一個微信工作群,由上海自得琴社提出訴求,微成都針對琴社對成都歷史、文化、現狀等各個切口的問題進行逐一梳理回復。
「其實這是一項前期需要梳理大量文獻資料的工作,比如整理成都流傳的各種曲藝樂器,成都常用的口頭禪,歷代詩人流傳下來的關於成都的詩篇等。在梳理城市從古到今各個切口的同時,也對音樂視頻的框架進行架梁立柱,對歌詞進行填詞修改直到最終確定,對視頻出鏡的各個元素進行去蕪存菁,直到完美。」李程告訴紅星新聞。朱裡鉞也表示,在合作的過程中,他和團隊也儘可能去學習,去了解成都,「買了不少流沙河先生和李劼人先生的名著來看,以便對成都的人文歷史有更好的理解,更便於我們對視頻的表達。」
其實在朱裡鉞看來,民樂、國風,本來就是每一個中國人血脈相連的東西,「破壁」「出圈」是理所當然的。「以前可能因為專業、跨界的人少,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沒有引起廣泛關注。隨著大家對傳統文化的回歸,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進入這個領域。」對於這次《醉成都》的拍攝,朱裡鉞非常感謝成都對他的信任,他也期望今後能夠有機會,把成都、成都人新的一面在作品中充分表達,讓大家更喜愛這座魅力之都。
原標題:輕快、有趣、活力又充滿混搭感,國風音樂視頻《醉成都》火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