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燦星製作攜手江蘇衛視打造的全國首檔原創少兒民歌成長音樂真人秀《歌聲的翅膀》自開播以來受到了大眾廣泛的關注。不管是「京劇男孩」王泓翔,還是唱出所有孩子心聲的吳耀傑,小朋友們純真無邪的童聲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的民族音樂煥發出的新生機,更在這三個月中帶給了我們無數的感動。
▲ 「京劇男孩」王鴻翔
▲ 吳耀傑演唱《我只是個孩子》
每檔節目的背後都飽含著無數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對於這檔少兒音樂真人秀來說更是如此。從確定每位小朋友的演唱曲目到節目中最終的完整呈現,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慮。
▲ 擁有獨特「海浪音」唱法的謝淑恩
▲ 伊莉莎白蔡國慶合唱《茉莉花》
作為一檔原創少兒音樂成長真人秀,《歌聲的翅膀》節目組會給孩子們請來專業的聲樂老師,讓孩子們純真的童聲在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增添一份穩定性。而所有的編曲、音樂風格則都要通過整個音樂團隊的大膽創造,才能讓孩子們的童聲有更好的呈現方式,而在團隊的努力下,節目中也呈現出了諸多如謝淑恩的《山路十八彎》中「海浪音」與民歌的碰撞,伊莉莎白演唱的《茉莉花》運用了與西方歌劇的結合等等新穎的模式。而對於節目中出現的一批極具創造力的原創小歌手們,音樂團隊也會多加點撥,和小朋友一起修改,將作品以更完整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為傳統的民族音樂添加新鮮的元素,讓歌曲既不失童年的本真,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唱出獨屬於孩子們的特色,是《歌聲的翅膀》整個製作團隊所致力的目標。
談到《歌聲的翅膀》這檔節目,不得不提到的一個詞是「傳承」。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彰顯文化自信就需要「傳承」,而對傳統音樂和文化的傳承才會讓觀眾內心有共鳴,才會被真正感動。
▲ 驕蘭·阿里木江
▲ 劉樂樂演唱《瀏陽河》
節目中時常響起的經典民歌,無論是劉樂樂的《瀏陽河》、徐金慧的《沂蒙山小調》,還是驕蘭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李西子的《敬酒歌》,都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的美妙。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節目製作團隊始終在不斷堅守的基礎上進行著創新融合,而不是一味地接納。在中華大地上,漢族的傳統音樂和少數民族的文化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蘇州評彈、京韻大鼓、侗族大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種音樂都承載著地域和歷史文化。而《歌聲的翅膀》也正在傳遞給大眾這樣一種信念:我們不僅需要傳承音樂的載體,更需要傳承音樂的精神,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應當來源於自身。
當在《歌聲的翅膀》的舞臺上聽到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帶來的天籟童聲時,相信每個人都會被這份獨屬於孩子們的真誠與純真所打動,這也正是這檔節目的獨特之處。當然,每一種新生模式的推出都有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希望《歌聲的翅膀》所傳遞的理念能夠成為一股潮流,成為遍地開花的綜藝節目中別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