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哈尼族童聲合唱團演唱民族曲目《其多列》。 任東 攝
中新網昆明7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少有伴奏,不用麥克風,只有簡單的舞臺,原生態的民族旋律,純真的童聲和淳樸絢麗的民族服飾……22日晚,第五屆「山海和聲·飛越彩虹」民族文化分享音樂會在雲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舉行,來自全國的300餘名民族兒童帶來一場山與海的美麗和聲,感動春城市民。
這300多位大山深處、高原之巔的少數民族孩子,分別來自雲南麗江的納西族童聲合唱團、傈僳族童聲合唱團、白族三弦彈唱班,雲南瀾滄縣的哈尼族童聲合唱團、拉祜族童聲合唱團、布朗族童聲合唱團,雲南祿勸的苗族童聲合唱團,四川紅原的藏族少年合唱團、貴州榕江的侗族童聲合唱團、內蒙古錫林浩特的蒙古族童聲合唱團等15個合唱團。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
圖為合唱團小朋友擠在觀眾席觀看「團友」演出。 任東 攝
當晚的分享會上,孩子們用自己的民族語言獻上天籟合唱。藏族的歌聲明亮得好似被太陽曬過一樣,蒙古族的歌聲舒緩、悠遠,侗族的歌聲層層疊疊好似雲霧嫋繞……這場彩虹般的音樂分享會,收穫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昆明市民陳女士感動得幾度落淚。「每一個民族的歌聲背後,都有著美麗的、獨一無二的的文化。非常慶幸能聽到這麼多、這麼美的民族歌聲,特別是它們還由我們的孩子唱出來。」陳女士說。
在納西白沙細樂團的團員和麗興看來,能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民族歌曲是件很驕傲的事。「大家的掌聲告訴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真的很棒很美,我們也很高興和別的民族的小朋友認識、交流」。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納西族童聲合唱團指導老師、納西族著名音樂創作人金甲勁松稱,組建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的初衷是為了唱好自己的民族歌曲,更是為了傳承母語文化,希望能借這一形式,讓民族小朋友們了解自己的血脈和根在哪兒。
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是深圳市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的核心公益項目,以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組建「飛越彩虹民族童聲合唱團」為基本形式,以民族原生態音樂、民族經典歌舞及7-12周歲在校兒童為核心元素,展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陽光、多彩和獨特性。經過多年運作,該基金會已在全國七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24支民族童聲合唱團。(完)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