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凝望故鄉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3 澎湃新聞

石鐘山:凝望故鄉

2020-12-21 1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紀實影社 紀實影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故鄉的親人,一草一木,不論多久,我們走了多遠,一提起故鄉便會生出鄉愁。

高鐵柱用這本《記憶檔案》記載了沂蒙老區費縣東門裡那座小小的四合院,那裡的人和事。三代人凝結的血脈,到了他這輩已經是第四代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說長不長,但對於個體生命又實在太久遠了。他用鏡頭記錄下了家庭中的每一個細微又感人的瞬間。

高鐵柱一家人的照片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或許這個年代是高鐵柱記憶最深刻的年代,此時他長大了,又或者八十年代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留影照相的機會,於是,經他加工整理,便有了這本《記憶檔案》影集的出版。

從他書目中這些照片中看,許多都稱不上攝影,只能說是照片,但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照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記憶,一個普通人家歲月的痕跡。人生況味幾乎用文字無法表述,孩子們在成長,從上學到工作,結婚,生子,孩子們從青年變成了中年,然父母呢,則從中年到老年。最終,父母帶著留戀和不舍離我們而去,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生命還在延續,這便是生活和日子。

日子體現在我們普通百姓生活中,瑣碎又細微,像一條涓涓而流的溪水,從沒停歇,卻也沒翻出巨浪,綿遠悠長。千萬條這樣的溪流匯集在一起,就是大江大河,就是我們奔流不止的社會。我們融入其中,被裹挾著,流淌著,想立住腳步,讓生命停頓片刻,終是不得,於是,我們只能日子復日子向前流去。

高鐵柱就是在這奔湧中給我們留下了生活的瞬間,讓我們有了回望歷史和各自青春的機會。一張張照片是既熟悉,又是那麼親切,像你像我又像他。高鐵柱用相機記錄的生活片段,就是我們社會的縮影,四十多年間發生在我們普通家庭中的微妙變化。

有時記錄是最好的表達,真實的視覺衝擊往往讓我們心間那最柔軟的地方為之動容,鉤沉起我們曾經的過往。他這本影像的表達,超越了自己這個小家,高鐵柱是在通過自己的視角表達我們的記憶。共同的記憶會喚醒我們對生命、生活的認知,同時反映我們當下的思考。

故鄉在我們心裡溫暖又潮溼,當我們凝望審視他時,才發現有那麼多的動人之處,年邁的父母雙雙躺在病床上,還在相互關心鼓勵對方,父母年老的音容,似乎就在我們伸手的可及之處。慈祥的笑容裡飽含著經歷的滄桑,還有慈祥中的大愛……故鄉的兄弟姐妹呀,早已從青春年少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年幼的孫子輩正年富力強。我們只能在凝望故鄉的眼神中尋找曾經的記憶。在記憶的瞳孔裡看到了駐立的故鄉。

故鄉和親人是我們這一生不舍的情感,也是我們常常留戀駐足回望的理由。高鐵柱這本《記憶檔案》讓我們又重新回望了一次故鄉,不,是凝望。久久不舍離開我們的目光,因有太多不舍的情,不了的夢,在我們記憶深處,雲捲雲舒,夢回故鄉。

——石鐘山 2020年11月24日於北京

相關推薦

高鐵柱《一個普通家庭的記憶檔案》籤名版

定價200元 優惠價180元包郵

作者自述:

——俺叫高鐵柱,小名:柱子。

——俺用了近一年的時間,一邊拍攝、一邊寫家傳,也算是做了點實事。

——俺從大量老影集中翻出了一大堆舊照片,再拍新照片放在一起進行創作。

——不知不覺整了一年,便有了這本一個普通家庭的記憶檔案,也算是給俺今年去世的爹有了交待。

——作業交上了,也傾注了俺很多的心血,本想大張旗鼓的搞一個攝影展,但俺猶豫了,因為俺還沉浸在角色中不能自拔。

—— 著名作家石鐘山說俺這本書,超越自己的小家,表達的是人們共同的情感,真是說到俺心坎裡了。

—一如果這本書能對正在做家庭影集,或正在拍家庭合影的人們有所啟發,俺會感到非常的欣慰

紀實影社畫廊

原標題:《石鐘山: 凝望故鄉》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