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多事之年,步入7月長江水災讓很多人想到了1998年的大洪水,甚至有不明真相的人在吐槽怎麼20年過了,長江還在發洪水……
一、百年一遇
「百年一遇」算是被專家們用爛了的四個字,以至於有人說:98年到現在也才22年,這個就又來「百年一遇」了?
天地良心!百年一遇指的是概率,並不是說一百年一次。就和我們買彩票,某個數出現概率是「百期一遇」,我們不能說這個數字就只會每間隔100期才能出一次。
「百年一遇」的洪水,則還會有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等多種外界因素幹預!
長江黃河都是母親河,兩條河的災難卻不一樣:
黃河主要是泥沙沉積中原地區後,導致的潰壩和決口風險,極少數時候有洪水風險。
而長江百分百時間都是洪水災難。
二、西伯利亞
要理解為啥總是長江發大水,就得從地球說起……
1、千裡之外的西伯利亞
學過初中地理,或者經常看天氣預報的朋友們,對「西伯利亞」這個地方不陌生。
先看下面的地球圖
圖片上半部分紅圈範圍就是在老毛子地盤的「西伯利亞地區」。
圖片中間的紅點是北京。
圖片下方的線就是長江。
地理上的西伯利亞地區,面積在1300萬平方公裡,要知道中國才960萬平方公裡。
然而,這1300多萬平方公裡的西伯利亞總人口才3800多萬,和中國黑龍江省人口差不多,黑龍江總人口數量在我國30多個省份中才排第16位。
西伯利亞平均下來一平方公裡不到3個人,如果減去各城市的人,估摸著每10平方公裡的狗熊比人還多……
西伯利亞地大物博,為什麼人這麼少?原因緯度太高,太冷!西伯利亞是北半球最冷的地方,常年凍土,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70度。
西伯利亞這個天然冰箱,別的不多,就是免費冷氣多,所以我們在天氣預報中,聽到最多的就是「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
2、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
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給中國的影響有好有壞。
先說好:
第一個北方的夏天涼爽,就是西伯利亞冷超級空調影響的。
第二個從東海、黃海、日本海這幾個地方的水汽無阻擋的進入我國華東、華北、東北、內蒙等地區,遇到了南下的西伯利亞風,所以就形成北方大地雨水。
第三個這股西伯利亞風跨過北方的山,跨過了秦淮線(秦嶺淮河,中國南北分界線),這時候已經跋涉了至少三四千公裡了,地球的引力讓他們慢慢更加靠近地球。過了秦淮線就到了長江流域,高冷的西伯利亞風遇到了一陣熾熱的風,這陣風來自南海、東海要知道南海可是在熱帶,它的風就時候精神小夥倍兒棒!
高冷西伯利亞風遇到了熾熱南海風,就是大冬天的乾柴和烈火,「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說到這兒大家也就明白了,每年7月份,我國最熱時間,熾熱小夥兒火旺,會吸引更多的高冷西伯利亞風,所以長江一線的雨就特別大。
當然雨水多,不代表就會發生洪水,後面單獨說長江部分,大家會知道洪水和長江也是乾柴和烈火……
再說說高冷西伯利亞風的壞:
那就是中國北方每到冬天就賊冷,零下幾十度的冷氣奔襲2000多公裡到中國後,溫度終於能讓人生存,但是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是乾燥的,純粹1300萬平方公裡散發的冷氣,根本沒有絲絲水份。
所以每年北方的雨,就靠海洋帶些水汽,然後碰到高冷的西伯利亞風,變成北方稀有的降雨。
這裡可以做一個假設,把外蒙古大草原變成了一塊超級大溼地,增加水蒸氣的話,我國北方會變得山清水秀……
三、長江
青藏高原,面積不大250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四分之一國土面積,平均海拔4000多米。長江源頭就在青藏高原上,遵循著天地法則:水往低處流!一路順著地勢流過11個省市自治區,6387公裡之後在上海注入了東海。
青藏高原在我國西部,上海在東部,也就是說,我國地形是西高東低,具體見下圖3D中國地圖:
東西走向這是老天爺造就的,非人力能夠改變!
但無奈的是,前面我們說了,每年南下北上的空氣會在長江一線碰撞,降下大量的雨水。這裡的問題就是:長江上中下遊一起下雨……
如下手工示意圖:
若長江是南北走向,最多只有一個段下雨。遺憾的是,長江是橫著東西走向不說,長江水系還異常發達,在遇到上中下遊一起下雨,長江排水到東海又不可能無限加寬長江……
長江上遊到三峽段
長江上遊到三峽段雖然地勢高排水快,加上只排上遊自身產生的水量,所以洪水期勉強還能夠應付;但是別忘了這一段的水系是非常發達的,且河道狹窄,形成了「水壓高但是水管太小」的,只會導致支流有水排不出的尷尬境地,所以長江上遊的洪水一般都發生在支流。98年洪水川渝地區長江支流洪澇災害就是因為此,而今年洪水不亞於98年洪水規模,川渝支流受災卻小了很多,這是三峽大壩的功勞。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最大的好處是給長江上遊到三峽段增加了庫容量,加上98年後,全國各地有河的地方都在進行河道疏浚,現在終於看到了成果,支流的水可以順利的排入長江,由三峽大壩庫容兜著。只是少部分地方因為地形原因,在這種規模的洪水中被迫遭遇洪澇。
三峽大壩中下遊段
三峽大壩的存在,不僅僅是阻擋了洪水,更加重要是,三峽之後的中下遊平原地區的洪水留出了寶貴的排洪時間!
要知道出了長江三峽,地形驟然平緩,如果沒有三峽大壩,那麼洪水水流速度來了個急剎車:前面的洪水慢吞吞的走,後面的洪水一浪拍一浪。
洪水急剎車,倒黴的就是荊州:一是長江在荊州拐彎兒,這洪水拐彎可不是小事;二是洪水出了三峽,在進入荊州之前居然還匯入了一條400多公裡的清江,用雪上加霜可以形容荊州的遭遇。
長江從湖北荊州開始一直到江蘇省會南京,這一段地形平坦,兩岸幾乎沒有很高的河沿,更加無奈的是這一段如同我們肚子裡面的腸道-彎彎繞繞。
見下圖:
地勢平坦,水流慢,彎彎繞繞還多,所以慢慢的在這一段路上,因為水流不暢,最後形成了好幾個湖,「洞庭湖、洪湖、鄱陽湖、巢湖都在這一截」。
若不是這幾個湖充當洪水臨時庫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將是一片澤國,因為這一段長江又匯入了了幾條大支流,為首的就是武漢那邊兒的漢江!
說到這兒,大家差不多應該理解了為何長江發洪水,總是這一段上新聞:
地形平坦導致河道彎曲;河道彎曲導致水流速度慢排水效率低;上遊來勢洶洶的洪水,加上本江段支流洪水匯入;最終讓長江上遊、中遊的洪水都堆積在這兒,長江縱然有排水之心,然而無快速排水之力。
最後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20餘年國家對長江流域治理的成績:
1、植樹造林讓長江中上遊有了更龐大的雨水留存能力,變現的讓很多一級、二級、三級支流減少了水量。
2、持續20年的河道整治,疏浚;不論中間是否有多少人因為貪腐下課,但是河道整治不給洪水肆意泛濫的機會!
3、長江幹流、一級支流的各級水電站建設,一方面提供了豐富的水電,讓我們不再擔心停電之憂;一方面就是防洪功能顯著,如果沒有其它水電站的庫容,僅靠三峽大壩形成的庫容的話,三峽大壩庫容也承受不了這種程度的洪水流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為治理長江,為長江防洪做出貢獻的人,都是英雄!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