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把這篇稿子轉給父母親戚看
畢竟還有2天就要2021了
也就意味著
由父母長輩姐妹弟兄親情主演
由七大姑八大姨聯袂奉獻的災難巨製大片
《你怎麼還不戀愛?還不結婚?》
將於元旦及春節長假期間在全國同步上映
「怎麼這麼挑啊?再不談戀愛,好的都被搶走啦!」
「不結婚生小孩,以後你老了誰養你啊!」
「歲數到了,差不多就得了!」
「再不結婚,我隨出去的份子錢都掙不回來!」
「你不是不談戀愛,你是沒人要吧?」
為啥長輩喜歡催婚?
為啥催得那麼緊
不談戀愛不結婚的年輕人還那麼多?
真相只有一個!
從父母、親戚們成長的那個時代來看,對她們來說,年齡到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是「應該」的事情,婚姻(或至少是穩定的戀愛關係)則被認為是每個人人生中都該有的標配(你現在年齡到了,還不談戀愛不結婚,那就是你不對勁!)。
中國講究長幼有序,但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後依然沒完成心理上的角色轉換:不管你是10歲還是30歲,你永遠是TA們的「孩子」,需要被「管教」!
在長輩本能的,以「愛」為名的控制欲的激發下,拔苗助長式催戀愛催結婚與三姑六婆閒著沒事幹、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瞎起鬨,就開始輪番轟炸你啦!!!
但現在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輕人們成年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三觀;再加上物質豐足,對TA們來說,更追求精神世界的契合,對戀愛和婚姻也有著自己節奏的把控。
但父母、親戚的催促和勸說(尤其是話比較難聽)不僅會打亂自己的人生節奏,還容易導致焦慮、沮喪、憤怒等情緒!
① 你喊我耍我就偏不耍,你催我結我就偏不結婚;
② 非要催到談戀愛結婚,我就找個不順你們心的,嘿嘿,氣不氣!
其實關於晚婚的問題,人民日報曾經做過調查,大多數人晚婚的原因概括起來,就是「還沒準備好」!
所以那些喜歡催婚的家長注意啦,你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成年人有自己的生活步調,不要去過度幹預哦。
但很多老輩子又要說了,但是我的娃娃,這麼久了還是不婚戀,我就怕TA心理有問題!
意識體系是建立在經濟體系之上的。目前有一個規律——婚戀與生育率會隨著經濟的發達程度而慢慢降低。
如果單身可以按著自己的喜好過著有趣豐富的生活,而且很享受這個狀態,那就單著吧,這只是成年人基於自己三觀的正常選擇。
大多數單身的年輕人還是相信愛情,也願意等待愛情的。
但很多人想談戀愛卻從不主動,總是「順其自然」,然而他們不出門交際,交不到新的朋友;就算遇到喜歡的人,又希望對方先走99步……
還有的人天天嘴上吼著甜甜的戀愛什麼時候輪到我,可是真有人向TA釋放信號了,又本能地想逃避;又或者本來有喜歡的人,但喜歡的人一有表示又馬上不喜歡了……
這其實不是心理問題,只是TA們都不是你真正喜歡的人!
如果想要獲得甜甜的愛情,就主動踏出舒適的交際圈,認識更多新朋友;如果遇到很喜歡的人,可以主動出擊哦!
有些年輕人可能整個世界觀就是比較消極悲觀的,往往覺得新聞裡、生活中所有不美滿的戀愛和婚姻都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所以不相信愛情的存在。
還有些年輕人,剛受了生活的打,又受了愛情的傷,吃夠了愛情的苦後,可能會有一些應激反應。
有一小部分人,可能因為兩性知識缺乏,或者幼年經歷被極度打壓從而導致極度自卑,又或者邊緣性人格障礙、社交恐懼等原因導致長期單身,一定要去諮詢心理醫生哦,否則……
如果老輩子非要催著婚戀該咋辦?
華西醫生教你這麼做!!
雖然我們經常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但是戀愛其實是個人選擇,在真誠的前提下,盡情享受戀愛的氛圍和感覺就夠了。
如果帶有強烈的目的或者高標準的要求,去談一定要結婚的戀愛,可能戀愛中的要求變多反而導致不好的結果;如果分手了,還會加重失落感與痛苦感。
談多久戀愛才適合結婚呢?這一定是個性化的問題,婚姻講究水到渠成!
如果戀愛中,發現雙方對未來規劃、雙方家庭關係、孩子教育、經濟預期、家務分配、矛盾處理等問題都能一起解決,考慮好後就結婚吧。
如果婚前雙方對未來的各方面有哪怕一絲猶豫,也不要在周圍環境的催促下結婚!
一個成年人該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和負起責任。
如果年輕人在自身三觀還未完全搭建的情況下,被長輩「畫餅」式催著結婚、被催著生小孩,又不能在婚姻關係裡快速轉換角色時,TA們會將婚姻中的所有不如意怪責到你的頭上!
①曉之以理:充分溝通或者折中表明,你不是不結婚,你只是希望準備好一切後(經濟獨立、買房、思想更成熟、無後顧之憂)再結婚。
②動之以情:以對方「為你好」來打動TA ,「如果我不幸福,結了又離,那沒必要吧?」
③如果你確實沒有結婚的打算,儘量安撫後,你的家人不理解也不接受你的婚戀觀,希望你能在保持雙方平和,不傷害父母的情況下,與他們保持一段距離。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成年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自己的路還是自己去走吧!
快2021啦,希望大家都有
選擇自己人生方式的勇氣與自由
本文為【華西醫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全文或部分轉載。如需授權,請在【華西醫生】公眾號首頁對話框中,回復【轉載】。
採寫 /石雪梅
製圖 / 石雪梅
圖片來源:我愛鬥圖、創客貼、soogif、攝圖網、自己p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