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冷熱軍事史 ,作者胖熊
冷熱軍事史
金戈鐵馬、炮聲隆隆,權力角逐、文明興衰。
日軍艦載戰鬥機研發
作者:胖熊 / 編輯:冷小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零式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優越,在美英等盟國中製造了「零戰恐慌」,以至於一段時期內美軍不鼓勵飛行員與零戰進行一對一狗鬥。
隨著戰爭進行,美國針對性研發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相繼服役,逐漸找回並形成了對零式的優勢,日軍的後續機型卻日漸乏力,老邁的零戰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不得不以「神風」的方式謝幕,那麼,什麼原因導致日本海航戰鬥機的後繼無人呢?
零式戰鬥機
後續研發一波三折
▼
早在1940年零戰還未投入太平洋戰場時,敏感的堀越二郎就意識到當時各國軍用飛機技術正在躍進之中,零戰的各項技術指標開始逐步落後於先進國家,需要研發改進型或後續機型,但零戰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將改進空間挖掘殆盡,特別是選用的小體積小功率的發動機,限制了改進型號的提升,因此,設計新機型就非常重要。
與敏銳的設計師相比,日本軍部對於零戰亮眼的數據,以及在開戰後驚人的戰果頗為自信。對於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研發新機型並不上心。1942年,面臨美軍F4F野貓戰鬥機針對性的空戰戰術,以及美軍研發新式戰鬥機的壓力之下,才在1942年7月下達了新型戰鬥機的研發指令。這種拖延和懈怠,與戰前的緊迫感不可同日而語。
堀越二郎
零戰後繼機型的設計,仍然由其製造廠三菱公司負責,堀越二郎仍然擔任主設計。這款被軍部寄予厚望的戰鬥機就是A7M「烈風」,但日本軍部強制要求安裝的中島「譽」22星型發動機性能無法達到要求,初期的烈風高空性能非常糟糕,導致該項目到1944年暫停。
在換裝三菱自產的新式引擎後,該項目才起死回生,但時間已是1944年10月了,美軍的F6F地獄貓戰鬥機等已經批量出現在前線。
烈風的研製過程,充分說明了日本飛機製造廠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軍部的胡亂指揮,導致這款性能比較出色的飛機研發進度異常緩慢,遲至1944年底試飛定型之後,卻因為東海大地震導致名古屋地區飛機製造業基地受損,無法量產。
烈風戰鬥機
事實上,此時的日本海軍已經失去了航母作戰能力,海軍航空兵已淪為岸基部隊,烈風即使能夠量產,也只能作為岸基戰鬥機使用,用於攔截頻繁光臨日本本土的美軍重型轟炸機編隊。
捉襟見肘的生產能力
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日本海軍航空兵僅擁有300餘架零戰,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岸基型號。在空襲珍珠港這一堵上日本國運之戰的行動中,隨航母編隊出徵的零戰也僅有70餘架,很多二線部隊和海島守備部隊,還在使用已過時的96艦戰。開戰之初的日本海軍,應該更操心如何生產更多的零式戰鬥機,而不是如何研發後續機型。
日本海軍航空兵艦載戰鬥機在設計上優秀,但生產環節卻無法做到西方國家的分工合作。零戰就是典型例子,由於機型設計和減重考慮,零戰的生產必須保持機體完整,導致生產進度偏慢。
同期德國人在生產BF-109和FW-190戰鬥機,已經嘗試採用駕駛艙和機翼分離,非核心部件外包給中小企業生產,再拼裝組裝的做法提高生產效率。
Fw-190戰鬥機
但在日本這種財閥企業缺乏整合的情況下,卻是不可想像的問題。日本海航後續機型研發也受制於此,比如當名古屋生產基地受損之後,烈風的生產就無以為繼了。
此外,日本海陸軍不和導致的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也大大削弱了日本海航戰鬥機的生產能力。數量稀少,種類繁多,也導致這些機型都不如零戰有名。
如為了應對美軍空中轟炸研發的局地戰鬥機「雷電」,就在功能上和日本陸航的二式「鍾馗」戰鬥機高度重合,但數量不足500餘架。這種飛機與日本海航常用的輕巧機型不同,強化了生存能力後,不同的機體操控感,讓海航飛行員非常不適應。
日軍雷電戰鬥機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海陸軍總共生產了6萬餘架飛機,卻要用於廣闊的東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除了零戰生產數量過萬之外,日本海航再也沒有生產數量能夠與之比擬的機型。考慮到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研發了50多種飛機,這些種類繁多的機型,既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也導致了產能無法提升,並給後勤整備帶來了巨大壓力。
水平低劣的飛行員
▼
零戰在太平洋戰爭前期的亮眼表現,除了更為優越的空戰性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航擁有一批當時世界上比較拔尖的精英飛行員。日本海航飛行員走的是精兵路線,並經歷了戰爭洗禮,對於飛機性能和技戰術水平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在一開始的交鋒中,零戰創造了諸多空戰記錄,也間接導致了「零戰恐慌」。
這種優勢並沒有保持很久,伴隨著中途島海戰失利和隨後在以瓜島戰役中的持續消耗,日本海航的精英飛行員損失殆盡,補充進來的年輕飛行員受制於航空燃油限制,幾乎沒有多少訓練和實戰歷練。
再加上美軍對零戰弱點的研究,和一批如F4U海盜、F6F地獄貓高性能飛機的投入使用,都使得日本海航的技戰術優勢快速消亡,進而導致了「馬裡亞納獵火雞」。
F4U海盜戰鬥機
戰爭後期,日本海航確實也投入了幾種先進機型,比如採用水上戰鬥機重新研製的紫電改戰鬥機。在戰爭後期主要裝備了日本海航的精英部隊343海軍航空聯隊。
由於聚集了當時日本海航僅存的精英飛行員,紫電改在國土防空戰中取得了一定戰果,並且給美軍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紫電改被譽為日本海航「最好的戰鬥機」。然而此時的日本已經在垂死掙扎階段,紫電改的表現也不過是迴光返照。
日軍紫電改戰鬥機
除中國之外的二戰主要參戰國中,日本的工業基礎較薄弱,雖然在一批優秀設計師和機緣巧合之下,研發出了類似於零戰這樣優秀的機型,但在整體國力懸殊的對比之中,無法應對戰爭時期快速的技術升級。開戰之初性能優異的零戰最終只能淪為「神風特攻機」。
這種國力無法支撐野心和欲望、高層狂妄自大且固步自封的國家,在同盟國絕對的數量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前,最終只能戰敗投降。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冷熱軍事史
註: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此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協商或刪除內容!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
原標題:《零式之後,二戰日軍為何沒有優秀的艦載戰鬥機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