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內,是《水滸傳》第一惡少。他倚仗殿帥府太尉高俅的權勢,橫行東京街頭,專門調戲良家婦女。
高衙內於水滸原著第7回出場,當時他在嶽廟內對林衝娘子一見鍾情,公開圍堵加調戲,林衝趕來,「恰待下拳打時,認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內」,拳頭先自軟了。
在這段話中,對於高衙內和高俅的關係,水滸用了一個詞來表述——「螟蛉之子」。那麼,什麼叫「螟蛉之子」?高衙內和高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特殊關係呢?
01.什麼是「螟蛉之子」
「螟蛉之子」一詞,不僅出現在《水滸傳》中,還多次出現於其他文學作品中。
在另一本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封就是劉備的「螟蛉之子」。在《三國演義》第76回中,關羽被困麥城,向劉封、孟達求救。孟達對劉封說:「關公以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勸漢中王(劉備)遠置將軍於上庸山城之地。」被關羽瞧不起的「螟蛉之子」劉封,最終並沒有發兵救援關羽,導致了關羽的被擒斬首。
在《說嶽全傳》中,嶽飛也是傳奇人物周侗的「螟蛉之子」。在《說嶽》第4回中,周侗就曾這樣介紹嶽飛:「這個嶽飛,乃是小弟螟蛉之子。」周侗十分器重「螟蛉之子」嶽飛,將自己的一身本領,甚至救國救民的情懷,都悉心傳授給了嶽飛。
從上述幾段文字中,我們大致可以得知,「螟蛉之子」就是收養的義子、乾兒子的意思。
「螟蛉之子」,出自《詩經·小雅·小苑》中的詩句:「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遠古時代的人們認為,蜾蠃這種小蜂,只有雄性,沒有雌性,無法生育後代,只好把螟蛉的幼仔偷偷帶回巢穴,把它當成自己的後代進行撫養。而螟蛉的幼仔也會慢慢變成蜾蠃的模樣。
後人根據《詩經》中的這個典故,便把收養的義子、乾兒子稱為「螟蛉之子」。
既然有「螟蛉之子」,那麼自然也有「螟蛉之女」的說法。在《水滸傳》中,扈三娘一家被李逵滅門,宋江的父親宋太公便認扈三娘為乾女兒。扈三娘就是宋太公的「螟蛉之女」。
02.「螟蛉之子」的訛誤
關於螟蛉和蜾蠃的關係,《詩經》中早就有了定論,孔子在重新編訂《詩經》時也認同這種說法,後人也多予以採用。漢人楊雄在《法言·學行》中就寫道:「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搜神記》中也有這兩種生物的記載:「土蜂,名曰蜾蠃,……其為物雄而無雌,不交,不產;常取桑蟲或阜螽子育之,則皆化成己子。」但是,問題來了,螟蛉的幼蟲,為什麼會變成蜾蠃的模樣呢?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著有《本草經集注》的著名道學家、文學家、博物學家、醫學家陶弘景,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他認為古人所說的「螟蛉之子」現象明顯有悖於自然規律,便決定去蜾蠃巢穴一探究竟。他在山中尋找到了一處蜂巢,經過長期的仔細觀察,發現蜾蠃不僅有雌雄之分,而且產有幼仔。蜾蠃將螟蛉幼蟲帶回巢穴,根本不是領養義子,而是殘忍地將其作為自己幼仔的早期食物。
陶弘景雖然最終解開了螟蛉和蜾蠃的關係之謎,但「螟蛉之子」仍然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被沿用至今。
03.高俅和高衙內的真實關係
最後,我們把話題再次回到高俅和高衙內的身上。關於此二人內的真實關係,水滸原著中是這樣說的:「過房這阿叔高三郎兒子在房內為子。本是叔伯弟兄,卻與他做乾兒子。」
惡棍高俅因為飛黃騰達不就,沒有娶妻生子,在東京勢孤力薄,無人幫助,因此才將與自己同輩的高衙內收養為「螟蛉之子」。《水滸傳》之所以將這種有違倫理的事安插在高俅頭上,就是為了凸顯高俅父子胡作非為的性格特點。
當然,也有讀者認為,高俅收養高雅內,是有孌童之好的嫌疑。此種說法在《水滸傳》中找不到絲毫證據,正所謂仁者見仁,小編也就不多加評論了。
浙裡新生送行記丨在娃去軍訓的日子裡
浙江大學校歌最新MV丨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皇帝」在軍訓,「太監」忙「上朝」
送學隨筆:浙大印象丨 浙裡軍訓側記
《當那一天來臨》《浙大校歌》丨11連合唱團
爆燃:2019浙裡軍訓總結大會(視頻)
《參戰老兵之歌》丨《祭戰友》丨《醉戰友》
《南疆魂》丨《軍旗升起的地方》
《榮軍之歌》丨《一封天堂的來信》
《我在南疆等你》丨《那些站成排的靈魂》
《美麗的寧波》丨《紙飛機》丨《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