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 《打豬草》的故事發源地在宿松。 1954年筆者在長溪 (今柳坪)小學讀高小時,就聽講過在清末期間,長溪山蒲河的陳岸上屋有女子偷竹筍犯禁所發生的故事,還有自後當地群眾,尤王陳二姓不許談論此事。後在近百年間,又有民間藝人先後將此事編成 《楓樹咀的故事》、 《偷竹筍》、 《撒竹筍》、 《討豬草》等採茶歌或採茶調小劇進行傳唱。直到文革前的七十年代,在柳坪的蒲河等地,這些採茶歌或採茶調小劇依然是不讓傳唱和演出的,甚至為此出現過拆戲臺或打架的場面。
2013年4月,我們對 《打豬草》源發地的蒲河陳岸上屋和打豬草山 「崔家坪竹窪」進行了實地考察探秘。
柳坪素有 「竹海」之美譽。 1987年,我們在離 《打豬草》源發地的蒲河陳岸上屋、崔家坪竹山 (今稱 「打豬草」山)約一公裡處的柳坪大地村亭子嶺,發現了兩塊清鹹豐元年的山場禁碑,一塊為官方立,一塊為民間立。 2013年4月,我們在探秘《打豬草》故事時,又在亭子嶺前百餘米處和不到一公裡處的關帝廟下側,再次意外發現兩塊「永禁山場」的石刻禁碑,每塊碑約400字左右,其中一塊為乾隆十八年立,另一塊為鹹豐九年立。在僅百餘米處的地段,竟然發現了四塊封山的古石刻碑,實屬罕見,而且這禁規延續到現在。這些禁碑,也為我們現在對黃梅戲小劇《打豬草》的探源和研究提供了佐證,增添了更多的情趣。
脈源於羅漢尖,南延到柳坪鄉松梅嶺(即宿黃界嶺)下的崔家坪山窪,與湖北省黃梅縣柳林鄉的塔兒坂僅一山埂之隔,這裡居住著王陳二姓村民,清末時王為大姓,陳為小姓,至今王陳二姓仍掩居在這竹海深處。 《打豬草》的故事也就是在清光緒二十四年左右,發生在王姓看禁人王景林(小名王小毛)和陳姓的陳老三名叫陳四元的妻子方氏之間的故事。
2013年4月,我們詳聽了看禁人王景林之孫、 84歲的王樹生的介紹,再查閱了王氏家譜,再又通過對 《打豬草》女主人公陳方氏的頂繼曾孫陳國全、陳國、陳明華三兄弟的採訪介紹,並查閱了陳氏家譜。當日故事的一些相關情景得到還原。
宿松有民諺曰: 「清明筍現形,穀雨筍上林」。這個時節也就是舊時農村春荒、青荒不接之時。為應對春荒,婚後不久的陳方氏,在清明後的一天,獨自到長溪山(今柳坪)蒲河陳岸上屋的崔家坪竹窪去採野菜回來充飢。據傳,方氏一入崔家坪竹山窪,就快速地掰了五六根竹筍放入菜籃中,爾後再採些野菜蓋在上面,裝了滿滿的一大籃,正欲提籃出山回家,被巡邏看禁的王景林發現。爭辯之中王問陳方氏,是按山場禁規辦桌飯,然後鳴鑼道歉,放炮封山?還是私了?顯然,若按山場禁規公辦,陳方氏肯定無法做到,王小毛也早就心知肚明。於是王小毛就說:「既然不公辦,那就私了吧。」此時,王景林的雙手已向了陳方氏身上摸去。陳方氏無奈,只得半推半就,於是就在竹林中,兩人發生了關係。
說來也巧,看禁人王小毛家在崔家坪竹山窪入口處的右側,一山名叫 「楓樹咀」的上方建了一座磚瓦窯,請了一位湖北蘄春的的窯匠師傅。當時的情景恰被這位窯匠師傅經過時看到,事後將之傳出,繼而又編成採茶調民歌以 《楓樹咀的故事》為題四處傳唱。當地人因此將窯匠師傅趕走。距 《打豬草》源發地9公裡外的二郎河,自古是從黃梅亭前驛過界嶺到宿松楓香驛,出楚入吳的第一商貿古鎮,向來商貿及文化發達。民歌 「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夥板唱歌」指的就是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軍英王陳玉成之妻蔣衛良 (湖北麻城人),在二郎河組織青年婦女練唱採茶歌,到附近太平天國軍駐地演出的故事。還有二郎河的民歌 《張打鐵、李打鐵》中 「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回家種黃豆」之句,這些都足以說明二郎河唱採茶歌、採茶戲(黃梅戲的前稱)歷史之悠久、之盛,也為催生和形成 《打豬草》最初的版本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經多方走訪調查,從抗日戰爭到1953年,在二郎河不到三公裡處,就同時存在有上埠街,下埠街和銅鈴橋三個民間劇社。
其中上埠街劇團主要的戲劇藝人有董節財、吳的香、吳德生、吳正球、朱伯成、吳金波、厚老於 (吳金波家父親)、朱火保等。下埠街劇團戲劇藝人主要有鄧福柱(小名猴子)、吳皓東等。銅鈴橋劇團主要演藝人有吳官保、吳接才、吳所根、金根和、金正德等。當時三個劇團形成一個打擂臺,三角鼎立的架勢。他們各自根據需要,都先後分別進行了 《偷竹筍》的編導和演出。在解放初期,宣傳 《婚姻法》時這類小劇更顯火熱,於是此戲在二郎河一帶迅速傳開,隨後在本縣的其他各地和湖北省蘄春、黃梅等地普遍傳開。
在二郎河,最初是以唱採茶歌和吳的香等以說鼓書形式演唱 《偷竹筍》的。後來,地方各劇社根據自身的需要,不斷將之進行加工改編,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演出版本。直到1946年後,有人提出 《偷竹筍》名字不好聽,遂易名 《掰竹筍》。相傳當時在二郎河還有人建議用 《竹山犯禁》、 《竹林調情》和 《討豬草》等來做題目的,但均未被認同採納。
從民國到解放初期,二郎河一帶以龍燈、花燈為先導的燈會十分興盛,各種大戲和小劇也盡在期間演出。當時他們演出的傳統流行劇目,主要有 《梁祝》、《董永賣身》、《孟姜女哭長城》、《蕎麥記》、《白蛇傳》、《說唱關嶽》、《桃園三結義》、《劈山救母》、《送香茶》、 《補背搭》等,和自編自演的《偷竹筍》、 《掰竹筍》、 《過界嶺》、 《吳三保遊春》等小劇目。當時,在宿松柳坪等地把 《偷竹筍》、 《白蛇傳》等戲視為淫戲,因此,在二郎河一帶還出現了 「看《白蛇傳》就落雨 (落雨,此指宿松方言話的醜得落雨),看 《偷竹筍》就犯淫」的說法。
1952年後,宿松地方戲由 「縣和平劇團」組團,經常到安慶、合肥等地匯演和交流演出, 《掰竹筍》由此名聲大震,引起了戲劇界的關注和重視。後來,許多劇作者依據形成於宿松二郎河 《掰竹筍》的版本,經過多次翻新改進和藝術加工,最終定名為 《打豬草》,打造出了黃梅戲小劇的精品,成就了黃梅戲的經典之作。(作者:吳漢亮)
▲ 關注「今日宿松」微信公眾平臺,及時了解宿松官方權威發布
快速訂閱「今日宿松」
★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今日宿松」點擊關注
「今日宿松」內容分享
※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新聞信息,請發送ahss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