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黃梅戲《打豬草》起源於宿松

2021-02-11 今日宿松

  黃梅戲 《打豬草》的故事發源地在宿松。 1954年筆者在長溪 (今柳坪)小學讀高小時,就聽講過在清末期間,長溪山蒲河的陳岸上屋有女子偷竹筍犯禁所發生的故事,還有自後當地群眾,尤王陳二姓不許談論此事。後在近百年間,又有民間藝人先後將此事編成 《楓樹咀的故事》、 《偷竹筍》、 《撒竹筍》、 《討豬草》等採茶歌或採茶調小劇進行傳唱。直到文革前的七十年代,在柳坪的蒲河等地,這些採茶歌或採茶調小劇依然是不讓傳唱和演出的,甚至為此出現過拆戲臺或打架的場面。

  2013年4月,我們對 《打豬草》源發地的蒲河陳岸上屋和打豬草山 「崔家坪竹窪」進行了實地考察探秘。

  柳坪素有 「竹海」之美譽。 1987年,我們在離 《打豬草》源發地的蒲河陳岸上屋、崔家坪竹山 (今稱 「打豬草」山)約一公裡處的柳坪大地村亭子嶺,發現了兩塊清鹹豐元年的山場禁碑,一塊為官方立,一塊為民間立。 2013年4月,我們在探秘《打豬草》故事時,又在亭子嶺前百餘米處和不到一公裡處的關帝廟下側,再次意外發現兩塊「永禁山場」的石刻禁碑,每塊碑約400字左右,其中一塊為乾隆十八年立,另一塊為鹹豐九年立。在僅百餘米處的地段,竟然發現了四塊封山的古石刻碑,實屬罕見,而且這禁規延續到現在。這些禁碑,也為我們現在對黃梅戲小劇《打豬草》的探源和研究提供了佐證,增添了更多的情趣。

  脈源於羅漢尖,南延到柳坪鄉松梅嶺(即宿黃界嶺)下的崔家坪山窪,與湖北省黃梅縣柳林鄉的塔兒坂僅一山埂之隔,這裡居住著王陳二姓村民,清末時王為大姓,陳為小姓,至今王陳二姓仍掩居在這竹海深處。 《打豬草》的故事也就是在清光緒二十四年左右,發生在王姓看禁人王景林(小名王小毛)和陳姓的陳老三名叫陳四元的妻子方氏之間的故事。

  2013年4月,我們詳聽了看禁人王景林之孫、 84歲的王樹生的介紹,再查閱了王氏家譜,再又通過對 《打豬草》女主人公陳方氏的頂繼曾孫陳國全、陳國、陳明華三兄弟的採訪介紹,並查閱了陳氏家譜。當日故事的一些相關情景得到還原。

  宿松有民諺曰: 「清明筍現形,穀雨筍上林」。這個時節也就是舊時農村春荒、青荒不接之時。為應對春荒,婚後不久的陳方氏,在清明後的一天,獨自到長溪山(今柳坪)蒲河陳岸上屋的崔家坪竹窪去採野菜回來充飢。據傳,方氏一入崔家坪竹山窪,就快速地掰了五六根竹筍放入菜籃中,爾後再採些野菜蓋在上面,裝了滿滿的一大籃,正欲提籃出山回家,被巡邏看禁的王景林發現。爭辯之中王問陳方氏,是按山場禁規辦桌飯,然後鳴鑼道歉,放炮封山?還是私了?顯然,若按山場禁規公辦,陳方氏肯定無法做到,王小毛也早就心知肚明。於是王小毛就說:「既然不公辦,那就私了吧。」此時,王景林的雙手已向了陳方氏身上摸去。陳方氏無奈,只得半推半就,於是就在竹林中,兩人發生了關係。

  說來也巧,看禁人王小毛家在崔家坪竹山窪入口處的右側,一山名叫 「楓樹咀」的上方建了一座磚瓦窯,請了一位湖北蘄春的的窯匠師傅。當時的情景恰被這位窯匠師傅經過時看到,事後將之傳出,繼而又編成採茶調民歌以 《楓樹咀的故事》為題四處傳唱。當地人因此將窯匠師傅趕走。距 《打豬草》源發地9公裡外的二郎河,自古是從黃梅亭前驛過界嶺到宿松楓香驛,出楚入吳的第一商貿古鎮,向來商貿及文化發達。民歌 「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夥板唱歌」指的就是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軍英王陳玉成之妻蔣衛良 (湖北麻城人),在二郎河組織青年婦女練唱採茶歌,到附近太平天國軍駐地演出的故事。還有二郎河的民歌 《張打鐵、李打鐵》中 「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回家種黃豆」之句,這些都足以說明二郎河唱採茶歌、採茶戲(黃梅戲的前稱)歷史之悠久、之盛,也為催生和形成 《打豬草》最初的版本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經多方走訪調查,從抗日戰爭到1953年,在二郎河不到三公裡處,就同時存在有上埠街,下埠街和銅鈴橋三個民間劇社。

  其中上埠街劇團主要的戲劇藝人有董節財、吳的香、吳德生、吳正球、朱伯成、吳金波、厚老於 (吳金波家父親)、朱火保等。下埠街劇團戲劇藝人主要有鄧福柱(小名猴子)、吳皓東等。銅鈴橋劇團主要演藝人有吳官保、吳接才、吳所根、金根和、金正德等。當時三個劇團形成一個打擂臺,三角鼎立的架勢。他們各自根據需要,都先後分別進行了 《偷竹筍》的編導和演出。在解放初期,宣傳 《婚姻法》時這類小劇更顯火熱,於是此戲在二郎河一帶迅速傳開,隨後在本縣的其他各地和湖北省蘄春、黃梅等地普遍傳開。

  在二郎河,最初是以唱採茶歌和吳的香等以說鼓書形式演唱 《偷竹筍》的。後來,地方各劇社根據自身的需要,不斷將之進行加工改編,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演出版本。直到1946年後,有人提出 《偷竹筍》名字不好聽,遂易名 《掰竹筍》。相傳當時在二郎河還有人建議用 《竹山犯禁》、 《竹林調情》和 《討豬草》等來做題目的,但均未被認同採納。

  從民國到解放初期,二郎河一帶以龍燈、花燈為先導的燈會十分興盛,各種大戲和小劇也盡在期間演出。當時他們演出的傳統流行劇目,主要有 《梁祝》、《董永賣身》、《孟姜女哭長城》、《蕎麥記》、《白蛇傳》、《說唱關嶽》、《桃園三結義》、《劈山救母》、《送香茶》、 《補背搭》等,和自編自演的《偷竹筍》、 《掰竹筍》、 《過界嶺》、 《吳三保遊春》等小劇目。當時,在宿松柳坪等地把 《偷竹筍》、 《白蛇傳》等戲視為淫戲,因此,在二郎河一帶還出現了 「看《白蛇傳》就落雨 (落雨,此指宿松方言話的醜得落雨),看 《偷竹筍》就犯淫」的說法。

  1952年後,宿松地方戲由 「縣和平劇團」組團,經常到安慶、合肥等地匯演和交流演出, 《掰竹筍》由此名聲大震,引起了戲劇界的關注和重視。後來,許多劇作者依據形成於宿松二郎河 《掰竹筍》的版本,經過多次翻新改進和藝術加工,最終定名為 《打豬草》,打造出了黃梅戲小劇的精品,成就了黃梅戲的經典之作。(作者:吳漢亮)


▲ 關注「今日宿松」微信公眾平臺,及時了解宿松官方權威發布

快速訂閱「今日宿松」

★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今日宿松」點擊關注

「今日宿松」內容分享

※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新聞信息,請發送ahssnews@163.com

相關焦點

  • 冬至看黃梅戲的由來,桑落鄉一張護票,揭示了黃梅戲發展的由來
    多隆阿,小孤山人,此小孤山非宿松小孤山,而是跟宿松小孤山同名的遼寧小孤山。多隆阿簡介多隆阿(乾隆五十九年1794—鹹豐三年1853)字雯溪,又字文希,舒穆錄氏。祖居長白,康熙二十六年徙岫巖。高祖諱花色,父諱德普,為長子。
  • 盤點:黃梅戲的傳統劇目!網友:黃梅戲唱腔清新悅耳
    黃梅戲唱腔清新悅耳、韻味樸實濃厚、服裝甜美脫俗,傳統劇目分成精緻大方的正本戲,歡快活潑的小戲【經典劇目】《天仙配》推薦嚴鳳英大師、王少舫先生、張雲風先生主演的電影以上六部是黃梅戲的三十六本大戲的保留劇目,如今還可以看到的。
  • 第一套數字中國畫《黃梅戲》郵票:角色面容表情豐富
  • 傳統老戲+原創新作,快來組隊看黃梅戲
    「一月一戲」黃梅戲專場演出時間:9月26日(周六)19:30演出地點:福田文體中心·非遺主題館二樓小劇場《打豬草》《打豬草》是安慶黃梅戲小戲,也是黃梅戲的經典之作。說的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劇情富含濃鬱的山村生活氣息,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 黃梅戲名家吳瓊主演《天仙配》,唱響經典中國式浪漫!
    它就是中國傳統戲曲——黃梅戲經典曲目《天仙配》中的唱段。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其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傳統劇目內容大多為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人們印象中「好聽」、「好懂」、「好唱」。
  • 黃梅戲經典名段北京演唱會將舉行
    當日,「名家·經典」2017黃梅戲經典名段北京演唱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演唱會以「傳統與時尚碰撞古老與現代融合」為創新宗旨,除了30餘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之外,還將邀請戴玉強、祖海、白雪等歌手作為嘉賓進行跨界合作。演唱會將於1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 黃梅戲基本演出模式——三小戲(生旦醜)
    代表性的角色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遊春》中的趙翠花,《小辭店》中的柳鳳英等。小旦是黃梅戲的主要行當,舊有一旦挑一班之說。這一行當在很多劇種內都有極大分量。小丑可分為小丑,老醜,女丑等。在黃梅戲中,醜行比較受歡迎。所謂無醜不成戲也。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釣蛤蟆》中的楊三笑,《天仙配》中的土地公等等。
  •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還有幾位健在?
    去世的仙女們:1.七仙女嚴鳳英嚴鳳英是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是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締造者之一,也是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嚴鳳英塑造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她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家喻戶曉,她扮演的角色深入人心,無數人因為喜歡她的表演和唱腔而愛上了黃梅戲,她為中國黃梅戲的發展和普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2017黃梅戲經典名段北京演唱會創新形式匯集名家經典
    嘉賓助陣發布會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應妮)一場全新概念的黃梅戲視聽盛宴——「名家·經典」2017黃梅戲經典名段演唱會將於12月23日在北京舉行。這次演唱會以「傳統與時尚的碰撞,古老與現代的融合」為創作宗旨,匯集了吳亞玲、楊俊、蔣建國等10位黃梅戲領域中國戲劇最高榮譽「梅花獎」獲得者之外,還將特邀戴玉強、白雪等歌唱家助陣。  黃梅戲作為我國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因其風格清新質樸、素雅自然,一直深受海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歡迎。此次以全新的演唱會概念的藝術形式,來呈現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將帶來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 湖北黃梅戲「回娘家」30年展演:平詞花腔響徹街頭
    9日晚7時許,湖北黃岡市遺愛湖東坡廣場上人山人海,一名戲迷看完大型黃梅戲《活字畢昇》後發出如此感慨。  10月8日以來,以黃梅戲演出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在這裡輪番上演,這既是第二屆湖北藝術節入選劇目惠民展演的重要內容,也是紀念黃梅戲回娘家30周年展演周的開場劇目。
  • 黃梅戲名家吳瓊主演黃梅戲經典《天仙配》《女駙馬》▸福利◂
    近期大家調侃「凡爾賽文學」一說到黃梅戲《女駙馬》的這句唱詞就馬上get到了笑點所在可見這齣戲家喻戶曉的程度也可見黃梅戲的知名度黃梅戲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 宿松公益抗洪: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慰問防汛一線人員
    7月14日,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共14名摩託車愛好者向災區捐贈4800元採購30箱泡麵和146箱礦泉水等抗洪物資。當日,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成員、宿松縣新世紀論壇公益協公益人士一同開展抗洪慰問。  上午8:00,公益人士們冒著烈日裝載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兄弟們接龍捐款採購的慰問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運輸,到達匯口鎮,迅速將礦泉水、方便麵、紅茶等交到匯口鄉政府。
  • 精品演出 | 黃梅戲名家吳瓊領銜主演《天仙配》《女駙馬》
    《天仙配》的電視劇《歡天喜地七仙女》《天仙配》,一定讓不少孩子們披著床單,在家中「飛來飛去」,在被媽媽「抓來打」的邊緣瘋狂試探!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 關於宿松民歌《打鐵歌》
    1990年版《宿松縣誌·文化》記錄了它,把它歸類為「童謠、俗歌」,取名為《早打鐵》,原文188字,這是最規範的文字版本:  早打鐵,晚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去玩花燈。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回家種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
  • 2月12日15:00「有戲安徽」特別奉獻春節文化大餐「雲上把家還」——黃梅戲經典薈萃專場演出
    雲上相聚共團圓黃梅悠揚慶新年為積極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豐富廣大群眾在春節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安徽演藝集團、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在2月12日(牛年大年初一)下午3點推出時長約180分鐘的《有戲安徽「雲上把家還」黃梅戲經典薈萃》專場演出弘揚春節優良文化傳統將新春溫暖和祝福送到千家萬戶(先導視頻)「夫妻雙雙把家還
  • 宿松遊子從西藏捎來愛心
    疫情面前,遠在外地發展的宿松籍遊子,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對家鄉疫情防控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西藏金凱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承勝就是其中之一。2月19日,遠在西藏拉薩忙於工作的吳承勝在同朋友聊天中,得知老家九姑鄉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消耗掉了大量的防疫物資,現處於物資緊缺的境地。
  • 宿松民歌(謠)《張打鐵李打鐵》
    《張打鐵、李打鐵》民歌(謠)原文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①,我不歇,我要企②家打呀③鐵,呀鐵打到正月正,我要企家玩花燈,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企家種黃豆,黃豆生著綠嫩芽,屌④勿屌,你莫爬,我家哥哥難捍⑤草,我家妹妹難送茶。
  • 黃梅戲《牆頭馬上-天子命詔》伴奏
    >早朝甘耐五更寒唯有壺中可解倦三杯落肚哇也算是忙中忙中偷閒啦酒落肚 身搖顛意朦朧啊到後院這院兒七年不曾見情景換了換了一重天樓臺亭榭迴廊轉一泓碧池臥臥睡蓮柳兒綠花兒豔蝶兒舞鳥兒喧杏兒青荷兒團竹兒翠水水水兒藍黃梅戲
  • 2020年度「黃梅戲演員培訓班」在英山開班啦!
    2020年度「黃梅戲演員培訓班」在英山開班啦!培訓班地點設在英山縣實驗小學和英山縣黃梅戲劇團,共有30餘名學員參加培訓學習,培訓時間30天。培訓班邀請了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湖北省地方戲劇院黃岡師範學院,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和吉林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和藝術專家親臨授課。以黃梅戲為主題,通過各種上課方式相結合,進行了基礎課程、實踐課程、拓展課程三大模塊的研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