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歌》是宿松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首。它流行範圍最廣,時間跨度最長,全縣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會唱。 1990年版《宿松縣誌·文化》記錄了它,把它歸類為「童謠、俗歌」,取名為《早打鐵》,原文188字,這是最規範的文字版本:
早打鐵,晚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去玩花燈。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回家種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放乖,我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洗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裡一對鵝,一肩飛到二郎河,二郎河裡姊妹多,不做生活板唱歌。站到唱,腳又酸,坐到唱,嘴又幹,倒一碗開茶泡心肝。
1990年版《宿松縣誌》還說:「『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這首宿松城鄉婦孺會唱的民歌,為本縣著名採茶戲藝人方玉珍所作。」
該縣誌「人物誌」裡詳細介紹了「方玉珍」。「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本縣馬塘鄉桃園村人。他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從小愛唱山歌和採茶戲,記憶力強。16歲時,因生活所迫,帶領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縣李河打鐵,晚上便唱採茶戲,深受群眾歡迎。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參加了李河戲班,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傳統劇目。他自己演小生、鬚生或小丑,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倆經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巡迴獻藝於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獲得觀眾好評。由於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蓋五縣」之美名。方玉珍不但能唱會演,而且善於取材,自編一些民歌和小戲,例如《過界嶺》一戲,就是取材於二郎河附近的一個故事編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歌中的「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的詞句,蔑視封建禮教,歌頌了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他的姐妹均因愛唱採茶戲,也先後嫁到二郎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鄉,收王子林、王國府、朱婆生等10餘人為徒弟,教唱採茶戲,還組織戲班到縣城、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獻藝於上海、武漢等埠。戲迷們只要聽說方玉珍的戲班要到,立即籌錢籌糧,支持演出。方玉珍晚年還在九江縣的黃老門、蔡家山等處教戲。 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歲。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藝術。」
該縣誌在引用這首歌時,「文化志」裡是「早打鐵,晚打鐵」,「人物誌」裡是「張打鐵、李打鐵」。可見這首歌流傳甚廣,唱詞版本很多。
博友「舉杯邀明月」說:「『張打鐵』並非出自方玉珍,有資料說最早明朝南京就有這個童謠,流傳多地,衍生不同版本。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南京)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打鐵。』皆連臂而歌,手作打鐵勢。農耕時代的印記,過不了多久就會湮沒不聞了。」
如果說博友「舉杯邀明月」說的是事實,那麼,「張打鐵」只能說是方玉珍收集整理並傳播的,不能說是他「所作」。
司國慶先生收集了這首《打鐵歌》的另外三個版本。並且說:「《打鐵歌》流傳甚廣,主要流行於四川、渝、湖北、安徽西南部宿松、太湖、嶽西等沿江地區,流傳到宿松以後大致出現四個版本,相傳為本縣清末採茶戲藝人方玉珍改編。」
其一:流行於縣城廣大地區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遊花燈;花燈遊到清明後,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齜(she);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對鵝,一肩飛到二郎河;二郎河裡姊妹多,丟脫生活板唱歌;伎到的唱,腳又酸;坐到的唱,嘴又幹;倒一碗茶,茶又澀;倒一碗酒,酒又酸;倒一碗開水泡心肝,心肝泡得鈴鈴響,討個馬馬會抓癢。
其二:流行於馬塘一帶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遊花燈;花燈遊到清明後,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啊;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出來拜公家,公家拜得微微笑(笑哈哈),說我大媳婦會管家。
其三:流行於許嶺一帶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遊花燈;花燈遊到清明後,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齜;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點油,姑嫂三個會梳頭;大嫂梳的是蓬鬏粑頂,二嫂梳的是茶花頭,三嫂梳的是繡球花繡球;一肩滾到長河嶺,揀到個牛屎餅。
四個版本內容大同小異,各有千秋。我們佐壩流傳的又與上面四個不盡相同。民歌本來就是口口相傳,沒有固定版本。所謂「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又說「吃哪裡水,講哪裡話」,同樣的字不同地方發音也不同,這很正常。
這首歌開始於何時?有人說是太平天國時期,根據是開頭的「張打鐵,李打鐵」,說「張」「李」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其實這裡的「張」「李」如同「張三、李四」,是泛指。張、李二姓在全國人數最多,都已經超過了1億人口,所謂「九李十三張無張不成屋」就是這個意思。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南京)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打鐵』」這時候沒有李自成、張獻忠。
這首歌流傳於何地?縣誌說「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僅僅流傳在「二郎河」嗎?司國慶先生說:「其實這段唱詞也經常出現在宿松另外的一些童謠裡。如『棉花子,紫綠苞,……牡丹花上一對鵝,喊喊熙熙過江河』。由於二郎河在宿松屬於古集鎮、名氣大,所以說二郎河。不是詞句裡提到哪個地名就說是哪個地方創作的,假如一首歌裡出現三五個地名呢?這個版本並非在全縣流行,主要流傳於西鄉和北鄉,所以是西、北數鄉共同創作的。許嶺一帶《打鐵歌》裡就沒有二郎河的字眼,此處唱作『牡丹花上一點油,姑嫂三個會梳頭』,難道說此謠是「會梳頭的」創作的?不難看出是方便押韻而已。」
這是一篇男人的歌。民歌刻畫了一個勤勞、能幹、善良、聰明的男人。他打夜鐵、遊花燈、點黃豆、搭花屋、搭花灶,各種技藝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民歌刻畫了一個能幹的宿松好男兒!
▲ 關注「今日宿松」微信公眾平臺,及時了解宿松官方權威發布
快速訂閱「今日宿松」
★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今日宿松」點擊關注
「今日宿松」內容分享
※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新聞信息,請發送ahss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