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宿松民歌《打鐵歌》

2021-02-07 今日宿松

  《打鐵歌》是宿松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首。它流行範圍最廣,時間跨度最長,全縣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會唱。 1990年版《宿松縣誌·文化》記錄了它,把它歸類為「童謠、俗歌」,取名為《早打鐵》,原文188字,這是最規範的文字版本:

  早打鐵,晚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去玩花燈。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回家種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放乖,我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洗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裡一對鵝,一肩飛到二郎河,二郎河裡姊妹多,不做生活板唱歌。站到唱,腳又酸,坐到唱,嘴又幹,倒一碗開茶泡心肝。

  1990年版《宿松縣誌》還說:「『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這首宿松城鄉婦孺會唱的民歌,為本縣著名採茶戲藝人方玉珍所作。」

  該縣誌「人物誌」裡詳細介紹了「方玉珍」。「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本縣馬塘鄉桃園村人。他10歲時在私塾讀了半年書,從小愛唱山歌和採茶戲,記憶力強。16歲時,因生活所迫,帶領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縣李河打鐵,晚上便唱採茶戲,深受群眾歡迎。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參加了李河戲班,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傳統劇目。他自己演小生、鬚生或小丑,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倆經常演「夫妻戲」、「兄妹戲」,巡迴獻藝於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寧等地,獲得觀眾好評。由於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蓋五縣」之美名。方玉珍不但能唱會演,而且善於取材,自編一些民歌和小戲,例如《過界嶺》一戲,就是取材於二郎河附近的一個故事編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歌中的「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的詞句,蔑視封建禮教,歌頌了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他的姐妹均因愛唱採茶戲,也先後嫁到二郎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鄉,收王子林、王國府、朱婆生等10餘人為徒弟,教唱採茶戲,還組織戲班到縣城、華陽、石牌、黃梅、九江、彭澤、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獻藝於上海、武漢等埠。戲迷們只要聽說方玉珍的戲班要到,立即籌錢籌糧,支持演出。方玉珍晚年還在九江縣的黃老門、蔡家山等處教戲。 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歲。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藝術。」

  該縣誌在引用這首歌時,「文化志」裡是「早打鐵,晚打鐵」,「人物誌」裡是「張打鐵、李打鐵」。可見這首歌流傳甚廣,唱詞版本很多。

  博友「舉杯邀明月」說:「『張打鐵』並非出自方玉珍,有資料說最早明朝南京就有這個童謠,流傳多地,衍生不同版本。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南京)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打鐵。』皆連臂而歌,手作打鐵勢。農耕時代的印記,過不了多久就會湮沒不聞了。」

  如果說博友「舉杯邀明月」說的是事實,那麼,「張打鐵」只能說是方玉珍收集整理並傳播的,不能說是他「所作」。

  司國慶先生收集了這首《打鐵歌》的另外三個版本。並且說:「《打鐵歌》流傳甚廣,主要流行於四川、渝、湖北、安徽西南部宿松、太湖、嶽西等沿江地區,流傳到宿松以後大致出現四個版本,相傳為本縣清末採茶戲藝人方玉珍改編。」

  其一:流行於縣城廣大地區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遊花燈;花燈遊到清明後,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齜(she);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對鵝,一肩飛到二郎河;二郎河裡姊妹多,丟脫生活板唱歌;伎到的唱,腳又酸;坐到的唱,嘴又幹;倒一碗茶,茶又澀;倒一碗酒,酒又酸;倒一碗開水泡心肝,心肝泡得鈴鈴響,討個馬馬會抓癢。

  其二:流行於馬塘一帶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遊花燈;花燈遊到清明後,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啊;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出來拜公家,公家拜得微微笑(笑哈哈),說我大媳婦會管家。

  其三:流行於許嶺一帶

  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鐵;夜鐵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遊花燈;花燈遊到清明後,我要去家點黃豆;黃豆開花綠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屋!囡叻囡,你莫笑;我來日把你搭個好花灶;姐呀姐,你莫齜;我來日把你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收碗,房裡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點油,姑嫂三個會梳頭;大嫂梳的是蓬鬏粑頂,二嫂梳的是茶花頭,三嫂梳的是繡球花繡球;一肩滾到長河嶺,揀到個牛屎餅。

  四個版本內容大同小異,各有千秋。我們佐壩流傳的又與上面四個不盡相同。民歌本來就是口口相傳,沒有固定版本。所謂「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又說「吃哪裡水,講哪裡話」,同樣的字不同地方發音也不同,這很正常。

  這首歌開始於何時?有人說是太平天國時期,根據是開頭的「張打鐵,李打鐵」,說「張」「李」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其實這裡的「張」「李」如同「張三、李四」,是泛指。張、李二姓在全國人數最多,都已經超過了1億人口,所謂「九李十三張無張不成屋」就是這個意思。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南京)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打鐵』」這時候沒有李自成、張獻忠。

  這首歌流傳於何地?縣誌說「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邊姊妹多,不做生活專唱歌』的雅譽。」僅僅流傳在「二郎河」嗎?司國慶先生說:「其實這段唱詞也經常出現在宿松另外的一些童謠裡。如『棉花子,紫綠苞,……牡丹花上一對鵝,喊喊熙熙過江河』。由於二郎河在宿松屬於古集鎮、名氣大,所以說二郎河。不是詞句裡提到哪個地名就說是哪個地方創作的,假如一首歌裡出現三五個地名呢?這個版本並非在全縣流行,主要流傳於西鄉和北鄉,所以是西、北數鄉共同創作的。許嶺一帶《打鐵歌》裡就沒有二郎河的字眼,此處唱作『牡丹花上一點油,姑嫂三個會梳頭』,難道說此謠是「會梳頭的」創作的?不難看出是方便押韻而已。」

  這是一篇男人的歌。民歌刻畫了一個勤勞、能幹、善良、聰明的男人。他打夜鐵、遊花燈、點黃豆、搭花屋、搭花灶,各種技藝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民歌刻畫了一個能幹的宿松好男兒!



▲ 關注「今日宿松」微信公眾平臺,及時了解宿松官方權威發布

快速訂閱「今日宿松」

★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今日宿松」點擊關注

「今日宿松」內容分享

※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新聞信息,請發送ahssnews@163.com



相關焦點

  • 宿松民歌(謠)《張打鐵李打鐵》
    《張打鐵、李打鐵》民歌(謠)原文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①,我不歇,我要企②家打呀③鐵,呀鐵打到正月正,我要企家玩花燈,花燈玩到清明後,我要企家種黃豆,黃豆生著綠嫩芽,屌④勿屌,你莫爬,我家哥哥難捍⑤草,我家妹妹難送茶。
  • 觀點:黃梅戲《打豬草》起源於宿松
    1954年筆者在長溪 (今柳坪)小學讀高小時,就聽講過在清末期間,長溪山蒲河的陳岸上屋有女子偷竹筍犯禁所發生的故事,還有自後當地群眾,尤王陳二姓不許談論此事。後在近百年間,又有民間藝人先後將此事編成 《楓樹咀的故事》、 《偷竹筍》、 《撒竹筍》、 《討豬草》等採茶歌或採茶調小劇進行傳唱。
  • 關於民歌有話說
    王人天民歌,就是民間創作演唱的歌,是一切民間歌曲的總合,它包括了山歌、小調、孝歌、童謠以及其他在民間演唱的歌曲。掛紅詞、端公司娘唱的調子、洞經歌曲、喊(劃)拳歌、畢摩詞等都屬於民歌。民歌由於產於民間,便有了健康和不健康的兩類,有的甚至已經是落後愚昧迷信的了。
  • 民歌與「歌場」傳播
    「歌場」的傳唱是原生野味、永葆鮮活的文學傳播形態。在民歌傳播之中,不斷出現典型人物,如「歌伯」、「天姬隊」、「劉三妹」等民間個體與群體,也有劉禹錫、馮夢龍等著名的文人。民間與文人兩支隊伍在民歌傳播中匯合,推動了渾樸質實、清新自然的「真」文學的發展,推動了衝擊封建禮教和擬古文風的文學解放思潮的發展。
  • 山西民歌歌名串連
    作曲家劉德增,多年來徜徉於山西民歌的海洋之中,鍾情民歌研究民歌,收穫頗多,他的許多作品都取材於山西民歌,並著有30多萬字的《漫話山西民歌》一書。《山西民歌歌連歌》是劉德增把山西各地民歌歌名按照一定的韻腳排列成詩行,形成朗朗上口、含轍押韻並具一定含義的歌行體。歌中除少部分和個別連接詞外,全部由山西民歌歌名組成。
  • 宿松公益抗洪: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慰問防汛一線人員
    7月14日,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共14名摩託車愛好者向災區捐贈4800元採購30箱泡麵和146箱礦泉水等抗洪物資。當日,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成員、宿松縣新世紀論壇公益協公益人士一同開展抗洪慰問。  上午8:00,公益人士們冒著烈日裝載宿松鐵馬機車俱樂部兄弟們接龍捐款採購的慰問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運輸,到達匯口鎮,迅速將礦泉水、方便麵、紅茶等交到匯口鄉政府。
  • 海南黎族民歌《祝酒歌》:經久不衰的酒桌文化
    《久久不見久久見》令海內外驚豔於海南民歌長盛不衰的魅力。此外,海南日報報業集團還發動了民歌盛典系列活動——海南民歌抖音秀,邀請所有喜歡唱海南民歌的朋友運用抖音,添加話題標籤「海南民歌」來參加活動,這首《祝酒歌》就是眾多抖音作品中的一首。&nbsp&nbsp&nbsp&nbsp《祝酒歌》的拍攝者麥志宏告訴記者,拍攝視頻是在第一屆樂東農民豐收節活動的時候,好客的黎族朋友請他們來自己的家中喝酒。
  • 宿松五祖禪院迎來哥倫比亞、塞內加爾信眾!同一片藍天下,同路同行
    無論您在何方,我們每天為您推送咱宿松老百姓關心的大小事,本地新聞公益求助求職徵婚商訊廣告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 新疆民歌《亞克西》:伊犁人心中永遠的歌
    新疆民歌《亞克西》:伊犁人心中永遠的歌 2014-3-18 11:20:00     來源:天山網    字號:T |
  • 【1月7日】 宿松廣播電臺(FM95.8)推出首檔廣播直播節目《宿松1+1》
    【1月7日】 宿松廣播電臺(FM95.8)推出首檔廣播直播節目《宿松1+1》
  • 宿松遊子從西藏捎來愛心
    疫情面前,遠在外地發展的宿松籍遊子,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對家鄉疫情防控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西藏金凱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承勝就是其中之一。2月19日,遠在西藏拉薩忙於工作的吳承勝在同朋友聊天中,得知老家九姑鄉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消耗掉了大量的防疫物資,現處於物資緊缺的境地。
  • 雲端趕歌圩 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唱
    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20」晚會目前已經錄製完成。圖為歌舞節目《慶豐年》。 潘浩 攝中新網南寧11月28日電(記者 黃豔梅)被譽為中國三大國際性音樂節之一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再次唱響。
  • 區文化館打造開州民歌《單身漢歌》
    近日,區文化館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新打造開州民歌《單身漢歌》,讓歌詞詼諧接地氣,富有極強的勵志教育意義。「楊柳葉兒青呢,開花就一盞燈呢,我打裡個單身舍,就一呀人……」這首《單身漢歌》由胡坤作詞,趙彥雄作曲,趙彥雄、蔡創、張易、文迪演唱,馮瑞東、盧勁釗、鄒小斌、張昌森表演。整個節目十分風趣,既有傳統民歌味,又注入了脫貧勵志哥的新含義,深受老百姓喜歡。
  • 《騎馬與砍殺2》打鐵怎麼快速升級 打鐵快速升...
    導 讀 騎馬與砍殺2的打鐵技能在後期時非常有用的,而且玩家也可以在前期就關注打鐵的升級,可是很多小夥伴並不是很了解打鐵怎麼升級快
  • 民歌40|這些歌,只要有人唱,就青春還在
    ——胡德夫 陶曉清:我的歌是《月琴》(民歌運動最重要的推手,被譽為「民歌之母」。) 1995年民歌20年系列活動時的宣傳就引用過這一句「再唱一段思想起」,如今又是20年過去了,我們用這句話作為民歌四十系列活動的標題。 人是會去世的,陳達與賴西安都已離世,但是歌是會留下來的。
  • 創作一首民歌叫《四季歌》
    《創作一首民歌叫「四季歌」》作者:黛荷翁(原創歌詞)>如黛群山它依舊在哎吆它就依舊在茫茫大地無言時江河如許流萬代哎吆它就流萬代哎吆哎嗨流呀麼流萬代----(原創民歌歌詞
  • 歷史那些事,《敕勒歌》與《木蘭詩》,南北朝民歌
    這些詩集在宋朝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分別隸屬於「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雜歌謠辭」六類。南朝的樂府民歌流傳下來的有480餘首,全在「清商曲」之部。這些民歌分為「吳聲歌」、「西曲歌」、「神弦歌」三部分。「吳聲歌」產生於江南,以當時首都建康(今南京市)為中心。這裡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產生時代大致在東晉至宋文帝時。
  • 《騎馬與砍殺2》打鐵技能好用嗎 打鐵技能介紹
    COD戰區 | 最後的綠洲 | 無主之地3 | 毀滅戰士永恆 | 聖劍傳說3 | 奧日與鬼火 | 鍊金工房 | 戰爭機器5 即將上市 紫塞秋風 | 甜心選擇2 | 美國末日2 | 賽博朋克2077 | 死亡島2 | 上古捲軸6 | 帝國時代4 | 看門狗軍團 | 對馬之魂 | 亦春秋 | 聖女之歌3
  • 崖州民歌也有「freestyle」 七旬非遺傳承人帶崖州民歌「出圈」
    近日,三亞舉辦「新青年奇趣島」的窮遊沙龍活動上,70多歲的張遠來當了一回「三亞新青年」,與全國的旅遊達人互動,傳播崖州民歌的魅力,探討多元化的發展。  「我希望以更豐富的形式傳播崖州民歌。」張遠來在沙龍的互動中講述了三亞關於觀音填海的傳說故事,並演唱了崖州民歌改編的《觀音填海歌》。
  • 30人在商場內唱響苗歌 玩民歌快閃
    在人來人往的商場中,突然冒出幾位中年男女,一邊吆喝一邊唱起了山歌,緊接著人群從四面八方向他們靠攏,不少觀眾打著節拍學唱,小孩子也跟著手舞足蹈……17日,一場精心編排的非遺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