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也有「freestyle」 七旬非遺傳承人帶崖州民歌「出圈」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6日消息(記者 譚琦)「我想像說一切一樣,聽一聽民歌,無論你是17歲還是70歲,我都想和你交個朋友,打個照面。」近日,在三亞市旅遊推廣局策劃舉辦的窮遊沙龍活動上,說唱歌手小老虎用一段freestyle(即興說唱)來回應張遠來唱的一首經典崖州民歌,說出了自己對海南的感受,也讓崖州民歌「出圈」了。

  張遠來是三亞市崖州民歌協會會長、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傳承人,視頻中的他唱著咿咿呀呀的音律,唱出了崖州千年傳承的曲調和他17年堅守傳承非遺文化的決心。「將崖州民歌唱下去,讓更多的人傳唱崖州民歌。」這是張遠來的心願,也是他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業。

張遠來(右)和說唱歌手小老虎同臺互動。三亞市旅遊推廣局供圖

  崖州民歌也能說唱

  多元素融合傳播非遺文化

  崖州民歌遇到說唱歌曲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碰撞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近日,三亞舉辦「新青年奇趣島」的窮遊沙龍活動上,70多歲的張遠來當了一回「三亞新青年」,與全國的旅遊達人互動,傳播崖州民歌的魅力,探討多元化的發展。

  「我希望以更豐富的形式傳播崖州民歌。」張遠來在沙龍的互動中講述了三亞關於觀音填海的傳說故事,並演唱了崖州民歌改編的《觀音填海歌》。「到底有沒有一種膠水,能夠把我的說唱和老張的民歌真正的黏合在一起,還是說這些古老的文化終將從我們的生活裡逝去。」張遠來的崖州民歌的最後一個音符剛落下,小老虎便即興地用說唱的方式融入和海南有關的「海浪」「海角」等元素,表達了對崖州民歌傳承的期待和創新的想像。兩種風格的對唱,收穫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在活動最後,張遠來的一段話令人深思。「我希望通過這次的機會,看到時尚和傳統能碰撞出一些閃亮的火花,照亮三亞,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崖州民歌的美好。」張遠來說,崖州民歌是崖州文化中的瑰寶,更是崖州人民心中的鄉愁。近年來,崖州民歌通過與多種音樂元素的創新融合,改編的《港門謠》加入了動漫的畫面和流行音樂的唱法,將老歌演繹得朗朗上口,實現了廣泛的傳播。

三亞市崖州民歌協會會長、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傳承人張遠來。三亞市旅遊推廣局供圖

  崖州民歌世家成長

  自掏腰包收集歌本

  張遠來是三亞崖州區保平村人,這裡是崖州民歌的發源地,村裡幾乎人人都會唱崖州民歌。張遠來出生在崖州民歌世家,他的爺爺因為傳唱崖州民歌,被記載《崖州志》中。在那個沒有許多娛樂設備的年代裡,崖州民歌成了張遠來的全部娛樂與精神享受。

  一次偶然的交流機會,張遠來發現,廣東的傳統說唱藝術木魚歌的傳承工作做得很好,在世界各地都有傳唱。「崖州民歌也是通過傳唱的方式傳承,但演唱者老齡化很嚴重,傳下來的手抄歌本也寥寥無幾。」2003年,在五指山擔任教師的張遠來發現,當時村裡最年輕的崖州民歌演唱者已經50歲了。「如果我們再不行動,到了老人唱不動,年輕的不會傳唱的時候,崖州民歌就失傳了。」從那時起,張遠來開始關注家鄉崖州民歌的發展,每個周末,他都從五指山坐班車回到保平村,開始收集崖州民歌的歌本。「看到歌本就買下來,不賣的就複印下來。」張遠來的工資基本都花在來回的車費和歌本的收集上。

  2004年,張遠來召集了一批崖州民歌的歌者,成立了三亞市崖州民歌協會。2005年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亞在一番的討論後把崖州民歌作為申報項目。「我收到申報消息的時候只有6天的時間準備材料。」張遠來長期關注崖州民歌的傳承,他日夜加班,用3天寫出了詳細的申遺報告,隨後又進行視頻的拍攝,終於在規定的時間裡準備好了需要提交的材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7年傳承非遺文化

  讓崖州民歌更「年輕」

  為了更好的傳承非遺文化,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崖州民歌,張遠來也嘗試在崖州民歌的傳播上融入「年輕」的音符。從2003年開始,張遠來也一直在傳承崖州民歌的道路上不斷創新。

  「我們的傳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保護原生態的傳統唱法,還有利用配樂和唱法進行改編的唱法。」張遠來介紹道,近年來,通過在保平村內建立「崖州民歌傳習所」、三亞群眾藝術館開班授課、走進校園、走進村莊等多種方式,傳唱崖州民歌,獲得了較好的傳承效果。「我們在港西小學、保平小學等學校開設了崖州民歌的學習課程,許多孩子都能唱上幾句。」張遠來說,目前崖州民歌的歌手越來越年輕,不僅有30多歲的演唱者加入,更多十多歲的學生。

  崖州民歌常以七字四句為一段落,或八句為一首,」除了歌本演唱外,崖州民歌的歌者常常在田間地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對歌中需要有極強的口頭即興創作和應變能力,逗歌時隨問隨答,遣詞造句通俗、幽默,比喻形容形象生動,起承轉合出人意料,常常和生活場景貼近。「張遠來認為,崖州民歌與當下流行的說唱有一定的相似度,也有「freestyle」。

  很多人聽到崖州民歌,第一反應是聽不懂。「不懂崖州方言聽不懂也唱不了,確實在語言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張遠來認為這並不影響崖州民歌的傳承和文化推廣。「就像外語歌曲一樣,有時候聽不懂,但從旋律上欣賞崖州民歌,也能聽出韻味來。」張遠來希望未來能利用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傳播崖州民歌,讓人們通過崖州民歌,讓沒有到海南的人,看到海南的山海河田的秀麗景色和古鎮古村的文化氛圍,讓每一個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關焦點

  • 崖州民歌,三亞的BGM
    七旬老人也是三亞新青年?崖州民歌X說唱Rapper?古韻悠悠的民歌演繹震撼人心,民歌從唱腔到歌詞均來自民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而新潮流行的Rap讓人眼前一亮,流行樂靈動的旋律讓聽眾欲罷不能。近日,在三亞市旅遊推廣局策劃舉辦的窮遊沙龍活動上,Rapper小老虎和崖州民歌傳承人張遠來的對唱將現場氛圍推至高潮。千年古韻崖州民歌與青年流行Rap,傳統與本土、時尚與外來,傳統文化與青年潮流發生碰撞,它讓我們更加確信過去的古老文化並沒有被遺忘,這是三亞這座城市特有的多元與包容帶來的文化守護,是屬於三亞的文化財富。
  • 崖州民歌:《去人慾去留不著》,作者:孫恢堯
    //////////去人慾去留不著作者:孫恢堯(懷卷村)演唱:小嬸(新村)提供歌詞、錄音:孫昌東孫恢堯先生1905年出生於樂東縣黃流鎮懷卷村,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崖州民歌創作大師!其創作了《國難歌》、《敗幾個錢買張紙》、《去人慾去留不著》、《周公禮情己早犯》、《治家欲以好佳婦》等經典民歌,在古崖州地區被廣泛傳唱!歷久不衰!
  • 崖州竹事
    民間歌謠是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縱觀瓊崖諸多的民歌黎謠,皆可窺見竹之於瓊崖當地民生及日用之重。  當春乃發,沖天竹節做桷梁  崖州之竹,大可逾碗口,小則若細指,姿形萬端,功用各異。舊時瓊崖之地貧困,無論漢黎,百姓多居竹舍茅屋。
  • 貝寧駐華大使訪瓊 賞本土民歌品海南文化
    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蔡葩(左一)演唱海南民歌。  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中西結合,內容豐富,既有歌劇《夜鶯與玫瑰》《每逢那節日到來》《我親愛的爸爸》、京胡獨奏《虞歌 劍舞》、古琴曲《酒狂三醉》《天涯問天》,還有海南儋州調聲《竹林情歌》、海南民歌《五指山,五條河》《久久不見久久見》。藝術家們精彩的演繹為觀眾帶來一場美妙的藝術享受。
  • 我和我的非遺 | 楊開員:有民歌的地方才是家鄉
    楊開員,苗族,劍河縣久仰鎮巫交村人,苗族多聲部民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就熱愛苗族多聲部民歌,作為第五代苗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組建巫交村苗族多聲部民歌表演隊,多次走出大山參加全國性民歌大賽,榮獲大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倉頡造字潤及崖州
    120年前,同樣是一個庚子鼠年的春天,當時的崖州知州鍾元棣在蜈支洲島創設了一間倉頡廟。回溯歷史,我們不難從史志中找到當年創建倉頡廟的一些情形。  倉頡廟的由來  蜈支洲島是一個歷史並不悠久的名字,相傳在三亞設市當年,政府在核實地名時,當地漁民提供了一種說法,認為該島很像一種名為「蜈支」的海洋生物,遂將該島改名為蜈支洲島,並沿用至今。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民歌二人臺不僅是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們民族瑰寶,近年來,河曲民歌二人臺雖然提倡注入新的文化形式,但同時流行文化、外來文化對河曲民歌二人臺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一些經典二人臺傳統劇目正逐步褪化、消失,河曲原汁原味的唱法很少,基本都有內蒙漫山調的感覺,面對河曲民歌將要失傳局面,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要求所有二人臺傳承人一定要做好發掘、搶救、保護、傳承的工作。
  • 紀錄片| 崖州青蟹糯米飯 魂牽夢繞的鮮味與鄉愁
    三亞的母親河--寧遠河,流往崖州灣的出海口,鹹淡水的交匯的自然特性,出產最肥美的青蟹。常年帶上漁船的粽子有些吃膩了,有的漁民就嘗試將吃不完的螃蟹,與糯米一起烹製,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美味。彈黏的糯米飯,融合了蟹肉的鮮甜,口感層次豐富,暖胃又可口。幾經流傳,便成為崖州傳統美食的一道經典
  • 地區文化 | 「昭烏達民歌專場演唱會」暨首屆「昭烏達民歌學術論壇...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昭烏達民歌的傳承與傳播。在草原音樂周期間,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內蒙古昭烏達民歌學會籌備委員會、內蒙古曲歌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昭烏達民歌專場演唱會」和「昭烏達民歌學術論壇」在呼和浩特圓滿舉辦。
  • 「左權民歌匯·2020年國際民歌賽」 吸引三千多民歌手報名參賽
    「左權民歌匯·2020年國際民歌賽」報名是從6月9日開始的。當天上午,在人民日報社人民網1號演播大廳,民歌音樂界的大咖和左權的「小花戲」「開花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齊聚一堂,民歌界泰鬥田青、歌唱家閻維文、中國實力男歌手平安等向國內外民歌愛好者發出邀請——盛夏八月,相約太行,決戰「左權民歌匯」金樽獎。
  • 泱泱昆北民歌 代代傳唱不息
    徐婧是江蘇省非遺傳承人唐小妹正式接收的第三批徒弟之一,作為學得最出色的弟子,徐婧還常常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昆北民歌進校園」活動,為建立老、中、青、幼不同層次的昆北民歌傳承體系接上最後「一環」。昆北民歌在周市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明代《水東日記》中就曾記錄流行於吳地的「月子彎彎歌」,並說「吳人耕作或舟行之勞」以自娛,這其中就承載著周市的記憶。
  • 30人在商場內唱響苗歌 玩民歌快閃
    在人來人往的商場中,突然冒出幾位中年男女,一邊吆喝一邊唱起了山歌,緊接著人群從四面八方向他們靠攏,不少觀眾打著節拍學唱,小孩子也跟著手舞足蹈……17日,一場精心編排的非遺民歌
  • 亞沙會 亞亞的「高考」作文《帶你走近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2020年高考的第一場科目語文考試已結束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都會衝上熱搜引發熱議今年,也絕不例外亞亞細心一瞅今年海南的高考作文題——「帶你走近_________」這個題目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以下簡稱「亞沙會」)共設置吉陽、天涯、海棠、崖州四大賽區。
  • 瓜州縣文化館開展瓜州民歌拍攝初選活動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瓜州民歌傳承,近日,瓜州縣文化館專門組織開展瓜州民歌拍攝方案討論會暨瓜州民歌拍攝初選活動,以影像方式留存民歌技藝,以現代科技助力非遺傳承。瓜州縣文化館特邀請藝術造詣頗深,且長期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老前輩,以及具有專業素養的技術人員出席活動,確保民歌選擇更有針對性,更具專業性。選拔過程中,瓜州民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生秀帶領傳承者,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且帶有生活氣息的《十朵花》《王哥放羊》《十二秀瓜州》《小放牛》《探小妹》《對花》等民歌,活靈活現地展現了瓜州民歌獨有的藝術魅力。
  • 吳巧玲:應從五個方面加大對陝南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吳巧玲說,由於農耕形式的改變,陝南民歌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逐漸消亡,對陝南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吳巧玲建議,應運用數位化手段,加強對陝南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護。重點對年齡偏大、居住偏遠的老藝人進行音頻、視頻記錄,分門別類建立相應的資料庫,避免人亡藝息傳承不下來的情況發生。應強化傳承人隊伍建設。傳承人培養應從娃娃抓起。
  • 「土哥苗妹」央視唱響湘西民歌!超級好聽!
    在10月8日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2017中國民歌大會》 上,素有「湘西百靈鳥」之稱的「翠翠」吳庭翠和酉水船工號子傳承人張明松,組成「土哥苗妹」組合登上央視舞臺,通過《只怪棒棒不怪郎》、《挑擔茶葉上北京》兩支民歌,把湘西的歌聲和山水展現給了全國億萬觀眾
  • 「左權民歌匯」吸引了3000多名民歌手報名參賽
    山西晚報訊(記者 張楊)7月6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左權民歌匯·2020年國際民歌賽」活動上獲悉,截至6月30日24時,報名總人數達3266人(組),比2019年報名總人數2079人增加1187人,增長57.1%。
  • 左權民歌:黃土地上「長」出的旋律
    一曲曲悠揚動聽的山西左權民歌飄蕩在太行山間,傳向遠方。飄蕩的民歌已經傳唱了1000多年,一曲曲《開花調》,唱碎了多少痴情人的心;一段段小花戲,舞出了多少人間苦辣酸甜!2008年9月起,左權縣首開全國先河,將左權民歌、小花戲納入該縣義務教育課程。一本《左權民歌小花戲》校本教材和8套學習光碟,成為當地學生學習民歌的生動教材,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唱民歌,還將課本拿回家中,和家長一起唱民歌。從學校到家庭,再到全社會,人人學民歌、唱民歌的氛圍日漸濃鬱。
  • 看點丨沒有文字的白馬人,卻擁有璀璨奪目的民歌
    木樓裡火塘正熱,五色泡酒端上木桌,遠方的阿哥吆,香甜的美酒我端給誰喝……這是一首民歌,不說旋律,單憑歌詞的語言,就是一首最美的詩。從歌詞中,我們看到了白馬人熱愛生活、坦蕩自在的情懷。她在思念遠在他鄉的親人?她在傾訴心中割捨不下的情愫?她在追懷白馬人漸行漸遠的文化根脈?總之,他們民歌的歌詞是發自肺腑,能感動人的。
  • 跟著非遺遊武威 || 草原上漾起百靈鳥的歌聲——華銳藏族民歌
    跟著非遺遊武威 || 草原上漾起百靈鳥的歌聲——華銳藏族民歌 2020-05-27 0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