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海棠灣,碧海藍天之間,靜臥著一個不規則蝴蝶狀的小島,如一顆翠綠的寶石,與海岸上成片的高檔酒店相映成景。這是蜈支洲島,也是三亞著名景點,一年遊客量可達300多萬人次。
在人聲鼎沸的小島上,有座小廟目前卻顯得有些冷清。如今這個廟名為媽祖廟,供奉中國東南海邊漁民的信仰之神媽祖,也叫天妃、天后娘娘。但這座小廟初建之時卻不是媽祖廟,而是國內都不多見的倉頡廟。
120年前,同樣是一個庚子鼠年的春天,當時的崖州知州鍾元棣在蜈支洲島創設了一間倉頡廟。回溯歷史,我們不難從史志中找到當年創建倉頡廟的一些情形。
倉頡廟的由來
蜈支洲島是一個歷史並不悠久的名字,相傳在三亞設市當年,政府在核實地名時,當地漁民提供了一種說法,認為該島很像一種名為「蜈支」的海洋生物,遂將該島改名為蜈支洲島,並沿用至今。
而以前,蜈支洲島在官方史志裡的記載是叫古崎洲,因古「古」與「牛」在當地方言中相似,也有稱牛崎洲。
在光緒《崖州志》中記載,古崎洲在城東一百六十裡,這裡的城是崖州城。今天的海棠灣一帶當時屬永寧鄉,寓意很好。從海岸到島上的距離約二十裡,遠遠望去,古崎洲「橫黛形如一字,巒壑清幽,石壁奇峭,永寧鄉之屏障也。」這一段記載寫出了古崎洲的美,在嚴肅的地方志中,很少使用這麼清麗的文字形容一個地方。
光緒戊戌夏,即1898年的夏天,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發起了戊戌變法,在全國改一時新制。而在遠離北京的崖州,一位名為吳華存的遊方道人卻登上了古崎洲,他帶著徒弟來到島上住下,還創設了一間草堂,用作談論玄學的場所。
第二年農曆七月,一位名為鍾元棣的浙江海寧人從廣州調任崖州,任知州,是崖州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不知鍾元棣具體是何時發現古崎洲這個小島的秀美風光的,也不知道他是否與吳華存有過交談,但在他到任的第二年,也是就1900年的春天,鍾元棣開始在島上修建倉頡廟。
沒有修建資金?鍾元棣把自己正俸之外的養廉銀給捐出來,然後倡導大家一起修建庵堂。庵堂修建好了,裡面供奉著「倉頡字祖」,以及如來佛像。匾額上題名為「海上涵三觀」,今天已經無法具體了解這「涵三觀」作何解釋。而清朝覆滅後,當地漁民不知倉頡為何人,於是將此廟改作媽祖廟。
鍾元棣又是何許人?為什麼古往今來海南流水一般的官員,只有他會倡議修建倉頡廟?海南的地方志中關於鍾元棣的記載很少,原因是鍾元棣在海南只當了一年多時間的官。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的十二月,他的接任者姚紹書就已到任。而當1901年,由他主編的光緒《崖州志》初稿完成,邀他作序時,他人已身在廣州。
鍾元棣的科舉成績並不好,只有一個附貢的功名。但他為人偏愛文墨,在崖州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就曾為崖州新八景賦過詩。而且此人頗有膽識,剛到任崖州就遇上「匪患」,他不帶一兵一卒, 深入到「敵營」,他「諭以威,責以義,不下數萬言。」終於把對方說動,全部投誠,發誓不再叛亂。
這樣一個不愛兵戈,崇尚文學的人,他能在海南修建一座廟來祭祀倉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從他後來的經歷看,他對杭州一帶的風土頗熟,而當時杭州西湖的吳山上就有一座倉頡廟。
倉頡造字傳說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名史皇氏、蒼王、倉聖。有研究表明,關於倉頡造字傳說 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文獻。
戰國時的史書《世本・作篇》中記載:「沮誦、倉頡作書。阻通、倉頡為黃帝左右史。」這是現知最早提及「倉頡作書」的記載。相傳黃帝時有一隻大鳥,黃帝的近臣沮誦(亦作頌)和倉頡看著鳥跡以做文字,此文字之始也。
《荀子・解蔽》中也寫道:「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荀子認為古時有志於造字者不只一人,但僅倉頡一心一意專注於此,最終完成造字壯舉而獨傳於後世。到了戰國末年,史書逐漸將造字的智慧財產權歸於倉頡一人,使「倉頡作書」成為共識。
而在倉頡造字之前,人們結繩記事,這樣的結果是效率極低,記事十分繁瑣。《春秋左傳集解》中寫:「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而和媽祖一樣,倉頡也經歷了一個從人到神的過程。漢代緯書盛行,記載了很多能人的異相、異能,緯書中便有不少對倉頡的描述。
西漢後期,緯書《春秋元命苞》有記載:「倉帝史皇氏四目靈光……仰觀奎星曲圓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些「天雨粟,鬼夜吟」的記載,都是將倉頡神話的一個過程,自此,他不再是一個文字的搜集整理者,而是一個能掌控自然變化的神。
除了這個外,靈龜負書等等傳說也賦予了倉頡這個本身就處於遠古時期的人物以神話的色彩,在識字者比例極低的古代,這也充分體現出了倉頡造字的神聖性和重要性。
自此以往,對倉頡的崇拜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的一個民間信仰,倉頡也從史官逐漸上升為「帝」「聖」等。明末,蒙學書《幼學故事瓊林》中也有「上古結繩記事,倉頡制字代繩」的記述,清範寅在《越諺》中記述:「倉頡菩薩,始制文字之神。」這類書籍,讓當時的讀書人從小就對倉頡耳熟能詳,在科舉制度之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祖倉頡也順理成章成為天下讀書人推崇祭祀的傳說人物。
關於倉頡
倉頡,原始象形文字創造者。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號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