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從民間產生或直接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生的,是勞動人民真摯感情的流露。南北朝是中國文學史上民歌又一個發展的高峰。當時的一些民間作品,因為主要是樂府所搜集,後人就稱為「樂府詩」。這些詩集在宋朝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分別隸屬於「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雜歌謠辭」六類。南朝的樂府民歌流傳下來的有480餘首,全在「清商曲」之部。這些民歌分為「吳聲歌」、「西曲歌」、「神弦歌」三部分。「吳聲歌」產生於江南,以當時首都建康(今南京市)為中心。這裡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產生時代大致在東晉至宋文帝時。「西曲歌」產生於長江中遊和漢水兩岸的城市,以荊(今湖北江陵)、那(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等地為中心。這裡是西部軍事重鎮,經濟文化也很發達,產生時代大致在宋初至梁時。這些詩由於地域不同,風土情調迥異。吳歌婉曲柔和,西曲急迫緊促,但都是描寫愛情相思和離愁別恨的情歌,多出自女子之口,具有纏綿婉轉、清新秀麗的特點。「神弦歌」為民間祭歌,數盆極少,內容也較簡單。「昊聲歌」中以《子夜歌》最著名。一共42首,都以描寫少女熱戀為題材。它往往運用單純樸素的語言,來表達少女的天真和痴情。
寫少女夜晚相思出神,不能入眠,仿佛聽見悄人斷斷續續的呼喚聲,而空自答應。這首詩說一個少女把自己比作北極星,愛情專一,而所愛的男子卻猶如白日,朝東暮西。「西曲歌」中,大都是描寫女子在水上船邊與旅客的離別感情。江津在湖北江陵附近。這裡布帆叢集,遠行船隻很多。詩歌描寫了女子送行時的深厚感情。南方民歌由於主要產生於長江中下遊商業城市,因而多數反映城市生活,很少鄉土氣息,但其所抒寫的感情仍極真純、質樸、健康,與統治階級的「宮體詩」截然不同。在形式上,它一般都是五言四句,對以後唐代五言絕句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北朝樂府民歌大部分收集在「梁鼓角橫吹曲」中,共約印多首。一部分從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一部分是北人用漢語創作的。其中也有不少漢族的民歌。北朝民歌題材寬廣、內容豐富。除情歌外,還有戰歌、牧歌,以及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謠。這些歌辭描繪了北方遼闊壯麗的景色,抒寫了健康坦率的愛情,表現了北方各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具有豪放爽朗、慷慨激昂的風格,其價值較南方民歌為高。
北朝民歌中,描寫遊牧生活的,以《救勒歌》為代表作,詩的作者解律金(488-567),本為敕勒族酋長,為東魏開國功臣,除大司馬。孝靜帝武定四年(546),他隨高歡攻北周玉壁(今山西櫻山西南)。高歡失敗發病。軍中訛傳歡死,為安定士兵,高歡命解律金唱此歌,自己和之。歌本為鮮卑語,後由漢人用漢語記錄下來。救勒川本為敕勒族所居地名,在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陰山之南土默川平原一帶。這首詩僅27字,卻寫出了渾樸蒼莽的草原氣息。陰山下空闊無垠的大草原,景色如畫,顯示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最後一句見出水草畜牧之盛,形象真切。全詩一氣貫注,音調渾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北朝民歌中最突出的代表作是《木蘭詩》。詩中塑造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她在父老、弟幼而又必須出徵的情況下,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十年戎馬生涯,身經百戰,並未被同伴識破。勝利歸來後,她不要封官受賞,情願回到故鄉做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木蘭以一個年輕的女子做出了同男子一樣英勇的事業,是對封建時代男尊女卑觀念的大膽否定。她的淳樸、勇敢、堅毅、熱愛勞動、機智等性格,是中華婦女各種優秀品質的集中表現,因而也成為廣大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木蘭這一藝術形象一直在廣大人民思想感情中閃榷著燦爛的光輝。《木蘭詩》在藝術上也有很大特點。它以質樸生動明快的語言、詼諧的情趣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它連續運用復疊和排比,造成節奏和音樂性。它敘事有詳有略,「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四句,以精練的筆墨,勾劃出木蘭長期軍戎生活的一斑。
「爺娘聞女來」六句,以三排同樣的句式,極力鋪陳她將抵家時家人歡騰的情景;接著又連用四個排句,敘述她到家時的急切、狂喜心情。最後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雙兔的比喻作結束,把一件不平凡的事寫得好像僅僅是喬裝使人感到雌雄莫辨,讓讀者感到無窮的回味。《木蘭詩》產生的時代說法不一。大體上有漢魏說、南北朝說、隋唐說三種。近年來較多研究者肯定它是北朝詩。從詩中反映北朝遊牧部族強悍尚武的社會風氣,從詩中黑山(或作黑水)、燕山等地名來看,故事的背景可能是北魏和柔然的戰爭。不過在流傳過程中經過隋唐文人的加工修飾。在南北朝,正當統治階級宜揚枯淡無味的玄言詩、奢侈腐朽的宮體詩時,民歌以其鮮麗活潑、雄健樸質的風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和傳頌。這些民歌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的精神和品格,反映了人民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願望和理想。它是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