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只要是經歷過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朋友。大家都會知道這句「咒語」的,而且百試百靈。今天老王要跟大家談論的是:為什麼「同號得正,異號得負」?這個推理的過程,我們往往為了圖方便,而選擇性地忽略其重要性。
先談一談為什麼忽略這個推理過程?
因為推理過程在我們解決計算題的時候用不到,特別是考試的時候。我們只要用拿來主義,看到題目在心裡默念「同號得正,異號得負」這句神奇的咒語。我們在解題的時候就會覺得特別輕鬆,等結果一出來,對一下答案,心情是愉快的。誒,答案真的非常正確,在一次又一次的驗證下,我們越來越覺得它非常實用。故而也就不會去在乎,為什麼它會是這樣的情況了。
那麼這種學習方法對嗎?顯然是不對的。學習說白了就是求道的一個過程,不追根溯源的學習,學過來的知識,不叫知識叫包袱。錯誤的學習方法會讓你越學越疲憊,隨著學習知識的層度提高,你會越來越厭惡學習。那麼成績也就自然一落千丈,正式的成為一名愛說:「想當年,我怎麼怎麼牛……」的一員了。
上乾貨了,如何理解「同號得正,異號得負」?
數學是一門哲學,它研究的是我們身邊事物的發展規律。記住它的核心是找規律,在我們的自然界中有無數的規律。我們目前只能算是發現了其中一部分而已。這當中就有數的規律,而數的規律當中,就有我們今天要談的有理數乘法裡面「同號得正,異號得負」。
在學習掌握這個規律之前。我們要明白正負數的意義,以及對數軸這個知識點的熟練掌握。用我們自己的話來理解,數學裡面引進正負數的目的,是為了表示一些相反意義的量。比如向左走10米,我們在數學裡面就用-10米來表示。那就是說在我們的腦海裡必須有這樣一種認識:向左走10米,就是-10米;-10米就是表示向左走10米。向右走10米,那就是+10米。其實等到了高中我們學習物理的時候,就會發現正負號是表示方向的。在數學裡面,不比較大小的話其實也可以這麼認為。為了比較好理解呢,我們就藉助了數軸這個玩意來了。
把我們認識的數,標註在數軸上時。我們以0為分界點,比如-3就表示離0這個點的距離是3個單位,它在0的左邊。+6就表示在0的右邊,距離0點的距離是6個單位。在數裡面我們總是喜歡比較大小嘛,所以我們是這樣規定的把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在左邊的數總是比右邊的數小。這就解決了我們數大小的問題了。當有了這個規則之後,正負號就對數的大小產生影響了。
當我們有了這些基礎,我們才有資格去討論。有理數的乘法問題。這裡才是關鍵了,前面只是鋪墊,可能囉嗦但很重要。
我們把有理數的乘法也是搬運到數軸上來理解的。這裡面有一些規則,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比如3×6這個式子,我們要這樣去理解。它就是下了兩個命令,前面的「3」表示的是每次向右移動三個單位(這是初始命令,約束力不強),後面的「6」表示的按原來的方向連續移動6次(這是最終命令,約束力很強。它不會徹底的改變前面的命令,會保持前面的核心內容不變,主要是決定了它最終的移動方向。)。翻譯過來就是從原點開始向右移動6次,每次移動3個單位。它最終所處的位置表示的數,就是這個式子的結果。
3×(-6)這個式子的理解是:前面的「3」表示是每次向右移動三個單位,後面的「-6」表示的與它運動相反的方向移動6次。翻譯過來就是本來我們是要向右移動的,每次移動3個單位,但是得到的最終命令是要改變方向,要向左移動,運動速度不變要移動6次。簡單的理解就是跟原來的移動要相反。也就是從原點開始向左移動6次,每次移動3個單位。最終所處的位置表示的數,就是這個式子的結果,我們自己移動發現是為-18.
(-3)×(-6)這個式子,要這樣去理解:前面的「-3」表示每次向左移動3個單位,後面的「-6」表示以它相反的方向移動6次。翻譯過來就是本來我們是要向左移動,每次移動3個單位,但是最終得到的命令是要向相反的方向移動6次,每次移動3個單位。在數軸上,它最終所處的位置代表的數是18。
我們在對兩個有理數相乘的結果和式子,進行研究發現。當兩個乘數的符號相同的時候,它的結果是一個正數。當兩個乘數的符號不同的時候,它的結果是一個負數。(強調一點,這裡我們剝離了0這個數啊。)把發現的這個規律進行簡化就成了那句百試百靈的咒語——「同號得正,異號得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