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和獅子是現存最大的兩種貓科動物,一個被譽為「森林之王」,一個被譽為「草原之王」,兩種大貓都擁有強大的力量和無限的魅力,作為自然界猛獸的代表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在人類的幹預之下,獅虎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目前野生獅子約有兩萬隻,而野生老虎不到四千隻,部分亞種幾近滅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兩大家族中最瀕危的成員。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老虎生活在亞洲,獅子生活在非洲。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因為老虎確實是亞洲獨有,而獅子除了生活在非洲以外,歷史上在亞歐大陸分布極廣。歐洲獅約在2000年前滅絕,而亞洲獅目前僅存於印度,是最瀕危的獅子亞種。而最瀕危的老虎亞種就是我國的華南虎了。這兩者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拿來對比一下,看看誰能率先擺脫瀕臨滅絕的困境。
兩者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
亞洲獅在中國古代的記載繁多,主流的說法是,獅子是張騫通西域後,由西域諸國作為「殊方異物」進貢給中原王朝,獅子由此進入中國,古人稱為西域獅。漢代之後的各個王朝,獅子一直被進貢給中國帝王,逐漸成為尊貴的神獸。隨著佛教的傳入,獅子的形象更加高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受中國古人所尊崇。獅子被人們加以想像和藝術創作,擁有了豐富多彩的形象,比如古代神獸狻猊、麒麟、闢邪、天祿、扶拔等皆以亞洲獅為原型。獅子在各個階層都深受喜愛,帝王貴族用來守墓,富商大賈用來鎮宅,民間用來闢邪驅害,舞獅的傳統也保留至今。
亞洲獅在印度也是高貴強大的象徵,與宗教和王權緊密相連,印度共和國的國徽圖案就取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亞洲獅。而華南虎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猛獸,與中華民族共生數千年,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更加深遠,對老虎的崇敬已經融入中華名族的血液之中,虎文化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磨滅的璀璨篇章。
網友常說:東方人愛老虎,西方人愛獅子。這也是錯誤的說法,老虎和獅子都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文化之中。亞洲獅就好比佛教,雖然是外來的,但經過數千年的本土化已經成為中國的文化,華南虎就如同道教,源於中國,土生土長。獅子和老虎共存於中國文化之中,恰好體現了中華文明極大的包容性。
兩者的分布區域都快速萎縮
兩者都曾擁有廣闊的分布區域,亞洲獅分布於南亞,西亞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華南虎分布於中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的遼闊國土上。而在近兩百年裡,兩者的棲息地急劇萎縮,目前在世界地圖上都難以找到。亞洲獅僅存於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吉爾國家森林,面積有1412平方千米,此時的亞洲獅完全為印度獨有,改稱印度獅或者吉爾獅。華南虎的野外棲息地喪失殆盡,只能靠人工繁育。
兩者都生存於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
亞洲獅生活在世界人口第二的印度,而印度國土面積不足中國的三分之一。華南虎生活於世界人口第一的中國,在人口密集的南方地區已無容身之地。印度和中國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發展迅速,成為影響世界的新興經濟體。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會無可避免地擠壓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對中印兩國都是嚴峻的考驗。
兩者都面臨近親繁殖的威脅
華南虎和亞洲獅都在滅絕的邊緣被拉了回來,代價就是近親繁殖使種群退化。印度獅最少時有13隻,而目前的華南虎全由6隻(兩雄四雌)繁育而來,近交導致遺傳缺陷,抗病能力減弱,壽命降低,死亡率遠超自然死亡率。但在兩國保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之下,兩者都恢復了一定的種群。亞洲獅目前已經壯大到500餘只,雖然體型退化,但擁有野外生存能力,只要持續保護,基本可以保證種群延續。
華南虎在上世紀90年代只有40餘只,2011年突破100隻,2018年達到165隻,目前可能接近180隻。除了中國之外,在南非老虎谷的華南虎目前繁育存活了20餘只,希望早日回國參與繁衍任務。而恢復華南虎的野外種群依舊任重道遠,已經近30年沒有確切的發現報告,疑似野外功能性滅絕。
結語
總的來說,亞洲獅和華南虎都未擺脫瀕危的困境,但亞洲獅的情況比華南虎稍好一些,可三哥的壓力一點兒也不比中國小,既要保護孟加拉虎,又要保護亞洲獅,還要保護其它兩百餘種瀕危動物,也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印度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確實值得稱讚。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比印度要好,這是我們的優勢,相信在不久之後中國也能讓華南虎恢復野生種群。
亞洲獅和華南虎都是強大勇猛的生靈,曾經讓我們祖先無比崇敬,現在我們也應該重拾這份敬畏,保護野生動物不是某一個部門的責任,而是全體國民的責任。堅決抵制野生動物製品和偷獵行為,關注野生動物的繁育工作,宣傳保護野生動物,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我是百科千尋君,熱愛自然與生活,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