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裡
貓咪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乖巧可愛的賣萌
▽
心甘情願的陪著你
▽
溫柔貼心的蹭你
▽
作為過來人
誠心誠意地告訴你
千萬別被貓咪可愛的假象給騙了!
有些貓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天不怕,地不怕,能動手就從來不廢話
▽
養了8隻貓
有10年吸貓史的覃小姐
本來對這早已見怪不怪了
但沒想到
前不久一次被貓咬傷的經歷
竟然讓她高燒不退
身上甚至生出了些奇怪的腫塊!
「地庫有幾隻出生沒多久的小貓,速來。」
伺候完家中的主子們,覃小姐還經常去照顧救助流浪小貓。
看到在寵物醫院清洗驅蟲後的迷人的小可愛,覃小姐手痒痒了,當場就下手擼貓。
小貓對覃小姐這種主動的「邀戰」當然一點不客氣,對著覃小姐的手就是來一口。
她隨意在水龍頭邊衝了衝傷口,歡歡喜喜地又領回了一隻小貓,心甘情願多伺候了一位貓主子「大腳禿」。
然而一周後,覃小姐突然發現身體不對勁,全身發燙,頭有點暈。
「我不會得了新冠吧?」
覃小姐方了。
她不敢上班,在家裡觀察自己的病情,可幾天裡,她既沒有咳嗽等其他症狀,精神也不錯,就是一直高燒不退。
「會不會是大腳禿帶有新冠病毒,把病毒傳染給我?」
做了最壞的打算,覃小姐安頓好家裡的貓,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
體溫39.5度。
沒有疫區旅居史,沒有接觸過新冠患者,肺部CT沒有異常,甚至都沒有感冒症狀,這燒是怎麼來的呢?
接診的是來支援發熱門診的手顯微外科醫生孟繁斌。出於職業習慣,孟繁斌習慣性地看了看患者的手。
這一瞥,他就瞄到了覃小姐手上幾道淡淡的傷痕。
「給我看看你的手肘。」
果然,覃小姐的滑車上淋巴結,也就是手肘內側淋巴結腫了一塊,腋窩淋巴結也腫了。
幾道傷痕、淋巴結腫包,勾起孟繁斌十幾年前的回憶——
2005年,一位患者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高燒一周,他的手肘淋巴結腫到化膿。2009年,又一位患者被高燒折磨了半個多月,輾轉了多家醫院也沒辦法退燒。和之前的患者一樣,他的手肘也長了一個膿包。2015年,一位潮汕老伯伯因為同樣症狀來到手顯微外科。
「你是不是養了貓?這幾天有沒有被貓抓過或咬過?」
過往的臨床經歷讓孟繁斌面對覃小姐的奇怪症狀時有了底氣。
覃小姐將被貓咬了一口的事如實告訴了孟繁斌。孟繁斌對她的病有了基本判斷。
因為此前他接診的這三位患者,症狀相似,連發燒前的經歷都很相似——
第一位患者和流浪貓玩耍時被撓了一下;
第二位患者救了一隻掉在空調外機的小貓,被小貓劃傷了;
第三位患者只是抱過貓,可能被貓舔過傷口。
莫名高燒、淋巴結腫包、貓的接觸史、病理組織特殊結構,這幾點都符合一種疾病的臨床和流行病史特點——
貓抓熱又叫貓抓病,全稱貓抓病性淋巴結炎,是一種由貓抓傷或撕咬後引起的,以局部淋巴結炎為主要特徵的自限性疾病。引發這種病的「真兇」是漢塞巴爾通體,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胞內寄生的需氧桿菌。
貓是是漢塞巴爾通體主要宿主,病原菌存在於它的口咽部,並通過跳蚤和扁蝨等寄生蟲在貓群中傳播。貓又通過抓、咬、舔人體破損的皮膚,將細菌傳入人體。
這種病不會人傳人。
貓抓熱發病不分年齡段,全年都可以發病,但多數集中在2-24歲,身體免疫力低下的人比較可能患病。
圖片來源:gifaknet.com
此前3名患者,都被確診為貓抓熱。
這一次,覃小姐的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孟繁斌判斷,貓抓熱八九不離十。
貓抓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常可自行痊癒,但如果患者高燒不退,症狀比較嚴重,可以使用氨基糖甙類等抗生素進行治療。他遇到的幾個患者在對症下藥後都很快退燒,後來就痊癒了。現在,覃小姐燒退了,淋巴結腫塊也逐步消失。
——孟繁斌
一般來說,人中招後會有比較明顯的症狀——
貓抓傷部位 3~4 天后出現紅斑丘疹;
2~4 周后該部位淋巴引流區域淋巴結出現腫大,注意,此時貓抓傷口早已癒合,容易被患者忘記,從而少了「貓接觸史」這一重要線索;
多表現為單側淋巴結腫大,腫脹並有痛性,手肘、腋窩、頸部、腹股溝處為常見;
部分患者可出現全身症狀,如高熱、全身不適、咽喉痛、脾腫大、結膜炎、甚至抽搐等。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被貓舔到眼睛,也有感染風險。
據報導,美國有位叫珍妮的女子,一天醒來後發現雙眼發紅,最終失明。醫生檢查發現,「兇手」是每天陪伴在她左右的貓咪,珍妮的眼睛曾被貓舔,感染了「巴通體」。
▽
這還能放心吸「貓主子」嗎?
實際上,失明是非常極端的個案。
況且,並不是所有的貓抓傷人就會引起「貓抓熱」,貓本身帶菌才會把細菌傳染給人。
一般情況下,家養的「貓主子」比較乾淨,帶菌的機率比較低。
流浪的喵星人因在外走南闖北,接觸的細菌也比較多,如果被其抓傷,較容易引發「貓抓熱」。
與貓鬥,其樂無窮,我們提倡科學安全吸貓。
孟繁斌建議——
跳蚤、蝨子等體外寄生蟲是巴爾通體的主要傳播媒介,為貓驅蟲能有效預防「貓抓病」。減少貓咪外出、減少貓咪與跳蚤接觸的機率,同時也要避免它們接觸可能感染的動物。如領養流浪貓,要為其進行全面的體檢和人畜共患病篩查。如不慎被貓抓傷,要立即用肥皂水衝洗患部,並進行消毒。家有小孩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不要讓貓舔到人的傷口。
人被貓抓傷是可能感染狂犬病的?
人感染狂犬病的途徑主要有 3 種:
(1)被患狂犬病的動物咬傷、抓傷;
(2)黏膜、破損的皮膚或開放性傷口被患狂犬病的動物舔舐或被狂犬病病毒汙染;狂犬病病毒是不能侵入完整的皮膚的;
(3)移植了狂犬病病人的器官或組織。
在我國,絕大多數的人狂犬病病例都是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貓狗咬傷所致。近年來,也出現了通過移植狂犬病病人的器官或組織而感染的病例。
狂犬病是如何致人死亡的?
狂犬病毒經由傷口入侵人體,在傷口附近肌肉內增殖;然後病毒會移至神經節,並在神經節增殖,順著神經傳導方式向脊髓移動;之後病毒感染腦組織、全身組織,患者發病死亡。發病後進展迅猛,一般發病到死亡不過5天。
人感染狂犬病毒後,一旦發病,常出現恐水、怕風、怕光、咽肌痙攣、流口水等症狀。病人見到水、聽到水聲或聽到「水」字都會發生肌肉痙攣,病人雖然非常渴卻不敢喝水,喝了水也無法下咽,這也是為什麼狂犬病又叫「恐水症」的原因。
養狗、養貓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很多人遛狗不牽繩、沒給寵物注射疫苗,導致寵物抓傷人、咬傷人的事件頻頻發生。 這些都埋下了狂犬病的隱患。
以為破點皮、沒出血不要緊?
31%狂犬病沒出血
不要以為只有被狗咬出血了才嚴重,事實上,被貓咬、抓後沒出血也一樣危險。
2017年7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曾報告一個發生在上海閔行區的狂犬病病例——寵物犬輕輕咬傷手背,沒有出血,兩個月後病發身亡。
2017年5月6日下午,住在閔行江川路某小區、38歲的姚某某在自家門口躺椅上休息時,被小區內看似正常的寵物犬咬傷左手手背,輕度咬傷,未出血。當日姚某某自行進行了傷口清洗及消毒,後續未作其他處理,發病前也未接種狂犬病疫苗。誰知兩個多月後,7月12日晚,姚某某開始出現精神亢奮、吞咽困難、怕風、怕光、怕水、煩躁、易怒、胸部壓迫感等症狀,並有傷人傾向。後雖經搶救,還是於7月18日凌晨死亡。
據2019年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刊登的《中國2017年狂犬病流行特徵分析》,在2017年報告的167例狂犬病病例中,Ⅰ級暴露和Ⅱ級暴露加起來佔比達到了31.14%。
在醫學上把傷口分為三個等級,其中,Ⅲ級暴露的危險性最高。
Ⅰ級暴露
① 接觸或餵養動物
② 完好的皮膚被舔
③ 完好的皮膚接觸狂犬病動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洩物
Ⅱ級暴露
① 裸露的皮膚被輕咬
② 無出血的輕微抓傷或擦傷
Ⅲ級暴露
① 一處或多處貫穿皮膚的咬傷或抓傷
② 破損的皮膚被舔舐
③ 開放性傷口或黏膜被唾液汙染
④ 暴露於蝙蝠
所以,接觸狂犬病動物的口水或者大小便,也是有可能會感染的。
根據《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皮膚完好的情況下的接觸,確認接觸方式可靠就不用處置。但是如果被輕咬、抓傷,哪怕沒有出血,也建議接種狂犬疫苗。
遠離狂犬病,記住1234
狂犬病可怕,但卻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做這些事。
▽
特別提醒注意:
當判定為 Ⅱ 級接觸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 Ⅱ 級暴露位於頭面部且致傷動物不能確定健康時,應當立刻處理傷口並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即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而且,根據中國 CDC 的《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範》,注射部位如解剖學結構可行,應當按照計算劑量將被動免疫製劑全部浸潤注射到傷口周圍,所有傷口無論大小均應當進行浸潤注射。使抗體浸潤到組織中,以中和病毒。
對於黏膜暴露者,應當將被動免疫製劑滴/塗在黏膜上。如果解剖學結構允許,也可進行局部浸潤注射。剩餘被動免疫製劑參照前述方法進行肌肉注射。
接種人用狂犬病疫苗
按照 4 針法(2-1-1,第 0 天、7 天、21 天)或 5 針法(第 0 天、3 天、7 天、14 天、28 天)程序接種人用狂犬病疫苗。
△ 圖片來源:中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為什麼少數人打了狂犬病疫苗,
還會病發死亡?
少數人被咬傷後打了疫苗也患病死亡,這是因為疫苗不可能保證 100% 有效。 此外還可能與如下因素有關:
咬傷當時沒有及時、有效、正確地處理傷口;嚴重咬傷者沒有按要求使用抗血清或者使用時間太晚;疫苗接種方法不當;疫苗質量有問題;接種後大量飲酒、喝濃茶或吃刺激性食物,使用某些藥物,如激素、環磷醯胺等免疫製劑和氯喹等,可能會降低疫苗效果,以及從事劇烈運動、過度疲勞;某些人免疫反應遲緩、有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劑,患有惡性腫瘤、肝硬化、情緒不穩等;疫苗株與流行株不完全一致。
因為未見完整病史,我們也無法最終確定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我們依然希望廣大醫務人員能把醫療處置要努力做到最好,同時也呼籲全社會加強對流浪貓狗的管控。
來源:深小衛、深圳商報、中國疾控中心、健康時報、丁香園
編輯:黃坤、謝韻寧、方洪秀
責編:陳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