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8月份阿聯、中國、美國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全世界人民興起一股「火星熱」。但真正的火星文明和火星人真相卻一直被刻意隱瞞,普通人只能瞎湊熱鬧。
歷史學家和研究者——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是UFO和接觸者研究的真正先驅者之一,對1950年代和60年代發生的事情具有獨特的內部知識和經驗。她於2009年1月22日去世,享年92歲。她對太空和UFO研究抱有充足的熱情。2004年出版了《火星上的35分鐘》。
作為一名研究者,實際她也一名接觸者,像很多那個年代的人一樣選擇隱藏這個秘密。
1988年8月,羅斯瑪麗·德克爾給溫德爾·史蒂文斯(Lt. Colonel; Wendelle C. Stevens)發了一封信,附上了一張外星來訪者「 D」的小照片。
外星來訪者「 D」
希望在她還活著的時候不予公開。這張照片是五六年前她從米倫·庫克(Millen Cooke)那裡收到了這張照片。
溫德爾·史蒂文斯是比利麥爾的研究者,也是《仙女座接觸者》的作者。
羅斯瑪麗不贊成複製,遠方的遊客通常不希望被拍照。「這位紳士在1960年離開我們的星球時,我希望這張照片不會給他或他的團隊造成任何麻煩。據我的一些通訊員稱,這個仁慈的外星人團體的代表仍在,但保持低調。」
羅斯瑪麗·德克爾一直對外保密,直到2003年,她在《飛碟評論》上發表的一封信:「1959年我與一個高大,友善的ET見面了,我們只是短暫地見了一下,並後來接到了他的兩個電話。1960年2月14日,當他返回自己的星球時,他說了再見……火星上的人們似乎是我們人類的近親。我遇到的那個人大約是6英尺高,穿得像我們一樣打扮,和我們街上的人們融為一體。也有一些不太友好的ET,但我覺得我們受到了一些保護。」
有趣的是,羅斯瑪麗·德克爾和米倫·庫克(Millen Cooke)都與同一個訪客聯繫,她們將其命名為「 D.」。
米倫·庫克(Millen Cooke)是《太陽之子》文章的作者,作為一名作家和一名接觸者,她也是對外保持沉默的。
羅斯瑪麗·德克爾和米倫·庫克是終身的朋友,她說:「我很想念米倫,即使是她在澳大利亞的最後14年,也沒有阻止我們偶爾打個電話,我得以探視她兩次。自從她回家(美國)之後,幾乎沒有人可以與我分享特別的回憶。」
關於來訪者是否擁有有機身體這個有爭議的問題,羅斯瑪麗·德克爾做了一些有趣的評論:
這讓我想起了30多年前認識的那個人,臨走時說,他希望不用再使用「化學外殼」來和這裡的一些人交流;對他來說,這是一次不舒服的經歷,「有點像在蜜糖中趟來趟去。」(他很有幽默感,偶爾還會開玩笑)。他還一度提到「鏡像」效應。這個人是如此的人性化,儘管他異常的高而且有其他細微的差異(外表上),但是他可以毫無問題地在街道上和我們混在一起。
羅斯瑪麗在另一封信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主題:
「許多年前,星際訪客告訴米倫·庫克,銀河系中有許多種族,其中一些在精神上和技術上高度發達,而另一些新興的種族在技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不是所有的種族在倫理和精神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基因構成上,地球人不同於任何其他種族。儘管不是造物的精華,人類有獨特的潛力:全銀河的文明通常基於以太物理,而不是我們作為地球人類的一部分的化學物理。為了在我們中間工作,他們改變了,在他們的自然四大要素中增加了第五個要素:創造性——直覺思維、分析思維、情感(星體)和穩定的以太物質身體。他們的改變是暫時的,就像他們的宇宙飛船一樣。當太空飛船像往常一樣逐漸消失、就位或出現在視野中時,它通常不是為了隱形而彎曲光線,而是簡單的頻率轉換。人類,既有地球動物的本性,又有銀河系的本性,有潛力彌合兩者之間的差距……一旦一個人找到了他的真實位置,並開始有意地填補它,他就成為了橋梁的一部分……一個和平的溝通紐帶……」
而米倫·庫克有更多的經歷,也曾在1948年9月10日,和米德·萊恩(Meade Layne)的私人來信披露。
根據萊恩的說法,米倫·庫克「受過良好教育,是誠實和高度可靠的,具有卓越的智力的人」。
米勒·庫克在信中提到,她自1930年以來一直是藏族僧人的門徒。一天晚上,一名男子突然出現在她的房間裡。
他的出現令我震驚,但沒有引起任何真正的恐懼,他的立刻問候使我馬上放鬆了。他外表高大,大約六英尺高……皮膚是深橄欖色。黑髮,剪得很短。沒有鬍鬚。他告訴我,他是一個「活著的」人,而我在房間裡看到的是他投射或物化的一種「堅實的影子」...
她想確保這個人不是「一個異常生動的夢」,所以她要求提供一些證據證明他的存在。然後,他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搬動了她房間的家具,但第二天就完全恢復了。她有兩次讓該男子碰一隻狗,而這隻狗被來訪者撫摸。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生活在稠密的化學世界中的化身中,他是一名西藏喇嘛。」
在喇嘛多次造訪之後,米倫·庫克(Millen Cooke)也開始參加其他老師的「夜校」。
「有時會進行講座或討論。有時會以圖片的形式提供指導。有時,會和老師一起去其他地方,或參觀很多知識博物館,迷人的展品涵蓋了所有可能的主題。」
米倫·庫克(Millen Cooke)在《太陽之子》中的披露是很震驚的,因為那是1947年11月,而飛碟的概念1947年6月才出現。而她一定擁有很多內幕,才能寫出來。
1947年6月24日,美國人肯尼士·阿諾德在華盛頓州雷尼爾山上空駕駛著自用飛機,突然發現有九個白色碟狀的不明飛行物體,他向地面塔臺喊出:"I see flying saucer."(我看見了飛舞的碟子。)引起美國極大的轟動。由於飛碟這個名詞形容得很貼切,於是就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
《太陽之子》文明的橢圓透鏡飛船在古代埃及出現,被後代當成了圖騰,甚至演變成了共濟會等的偽神聖圖案。
作為具有美洲印第安人血統的女性和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阿迪·西克斯基勒·克拉克(Ardy Sixkiller Clarke)在貝里斯,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和墨西哥進行了14次旅行。她基本上不是研究瑪雅遺址和文化,而是收集當地人和外星人相遇的故事。
在大量類人生物接觸案例中,實體首先呈現為光球,這些光球轉變為看起來像人類的外星人。可以解釋為經典的物化現象。一位目擊者說:「有時它們像光球一樣,變成男性人類。其他時候,它們看起來像人,但並不是人。」
從米倫·庫克、羅斯瑪麗·德克爾的經歷以及阿迪·西克斯基勒·克拉克收集的證據來看,銀河系普遍的外星文明是以太形式存在的,在我們更高的一個密度(振動頻率)中,地球人類其實生活在一個很特別的稠密的環境中,一些外星人和飛船必須通過降低振動頻率,顯化到我們這個稠密的世界中。對於外星訪客,「有點像在蜜糖中趟來趟去。」
《再生人》書中提過一個案例,某人的前世老鷹的靈魂可以變成生人可見的小女孩,並且能和人交談。
一個UFO案例提及,「一隻大母浣熊和三個寶寶在野餐桌上玩耍。它們會越過桌子,跌落在地上。一切很正常,直到您看到薄霧籠罩的動物,它們變成長髮及腰的彎腰老婦的形狀,而她又變成了一根深色的柱子,可以快速滑動地穿過營地,穿過高速公路,然後又回來。這種模式重複了很多次。柱子比浣熊和老婦人還要黑,飛上天空看不見了。」
這些都是精神體物化的方式。
FREE機構創始人之一,雷伊·埃爾南德斯教授接受的信息:人類應將ET接觸、出體體驗、冥想與靈界的連接、通靈體驗、幽靈接觸等研究整合起來,而不是孤立研究。你需讓人類知道:外星人,精神世界與意識(高等物理形態)的關係。
如果我們需要了解宇宙本質,了解外星人的高科技,不掌握精神體、以太物理是不行的。
我們不應將視角停在拍扁的絲瓜上,而應儘可能將絲瓜瓤所有可能的纖維拉起來,恢復和觀察其立體。如有人根本上否定存在接觸者,存在外星人就沒有談下去的基礎了。
那些基於真正的飛碟和外星文明的研究,可以促進科學發展和創造力,使得人類進入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