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冬季節,正是江南地區賞銀杏的好時機。銀杏,也被稱之為「活化石」,主要因為它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動輒能見到已經數百歲、上千歲的古銀杏。在江蘇無錫的宜興市,有三棵已經在這個星球上存活了1800多年的銀杏樹,被人們嘖嘖稱奇。其中位於周鐵鎮師瀆村的一棵銀杏,更是歷經了歲月的磨難,現今依舊枝繁葉茂,堪稱為銀杏界的「樹堅強」。
師瀆村,是臨太湖西岸的一個自然村,這裡盛產蔬果,現與相鄰的徐瀆村,組合在一起,外界也把這兩個村統稱為「徐瀆村」,或者「徐瀆師瀆」。在宜興,帶有「瀆」的村落有很多,據說從前有上百個,現在還有「七十二瀆」的說法。「瀆」字的意思為水溝、小渠。因為宜興有許多地方臨近太湖,用當地的話來說:白天香灰地,傍晚夜潮地。意思是白天的時候,這些溼地乾爽如「香灰」,清晰可見;而到了夜晚,湖水冒出的水氣,讓溼地水意氤氳,一片朦朧。「瀆」,大概就是這麼來著。
民間傳說,師瀆這棵銀杏樹,是三國時期孫權的母親親手種植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年僅15歲的孫權,被其兄長封為「陽羨長」,陽羨,也是宜興的別名。孫權走馬上任時,其母親大人可能不放心年輕的孫權,便跟著一起來到了宜興。當年孫權母親栽種了三棵銀杏,地點分別在周鐵鎮的城隍廟、師瀆村的萬善寺和浯泗瀆村的大悲庵,也就是現今人們能見到的三棵均為1800多歲的古銀杏。但也僅是傳說,並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而且即便從現在發達的交通出行來看,周鐵城隍廟與師瀆村萬善寺,相距約6公裡,與浯泗瀆村更是相距十九公裡,不知道當年孫權的母親是如何克服交通不便,分別在三處地方種下銀杏樹的。
師瀆村裡有座「萬善庵」,這也在江南農村很普通。清朝乾隆十四年四月,師瀆村重新翻修萬善庵時,刻下一塊石碑,石碑上的文字這樣描述村裡的那棵古銀杏:「太湖中舟行者,雖數十裡外見其亭亭如蓋。」意思是說,在清朝時,師瀆村的這棵銀杏樹,已經是太湖中行船人的天然航標,隔十裡開外,便能見到這臨湖古村那高高大大的銀杏。而且銀杏樹撐起的樹冠,如巨大的「蓋子」,十分醒目。
介紹師瀆村古銀杏的資料,一般都說村上的古銀杏,是「萬善庵」的「鎮寺之寶」。其實「萬善寺」並沒有什麼名氣,即便導航都找不到它。現在的古銀杏樹下,有一小間普通民屋,正門牆上標有「萬善寺」三字,但跟其它的寺廟相比,簡直不能算寺廟建築了。村裡人告訴我,萬善寺早就沒有了,現在的「萬善寺」房屋,以前是村裡的老年人活動中心。我到萬善寺時,只見寺門緊閉,估計要到農村祭祖的日子才會開放,所以「鎮寺之寶」有點牽強。
明末清初戲曲作家,蘇州人李玉,曾經寫過一個劇本《一捧雪》,在民間略有流傳。《一捧雪》便是寫了師瀆這棵銀杏與一個書生的故事,主人公莫懷古是沽瀆匯人,這個沽瀆匯,也不清楚跟現在的師瀆有何關係。莫懷古從銀杏樹上掏到一顆仙鳥蛋,便用白銀把鳥蛋鑲嵌在酒杯中,取名為「一捧雪」,後來莫懷古因「一捧雪」而家破人亡。故事有點悲劇,但以前師瀆村卻真的有「莫家」後人,據說因為傷感劇本中的情節,昔日農村裡演社戲,莫家後人堅決不讓演《一捧雪》。
師瀆這棵古銀杏,在近幾百年中一直是多災多難。清末的時候,打雷把銀杏樹劈壞了一半,朝東面的一半給徹底撕裂掉了,僅剩靠西面的那部分樹幹生長。太平天國時,一把大火把萬善寺給完全焚毀,當然也殃及到了銀杏樹。經過這兩次的大折騰,原本周長約五六米的樹幹,有一大半開始裸露起來,並漸漸成為樹幹上的空洞。
到了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末,村裡的孩童在銀杏樹下燒野火,不料形成空洞的樹幹,竟成了「煙囪」,一時間小火變成熊熊大火,沿著銀杏樹的樹幹朝上面燒起來。大火撲滅之後,原先空洞內的樹幹部分被燒成木炭,而朝西南面的樹枝,又徹底燒死了,僅存下西北方向的樹枝還能生長。只是原先的空洞,變得更大,就像是把銀杏樹「開膛破腹」一樣,樹幹中間完全裂開了,其撕裂開來的空間,竟然可以容納二三個成年人站在樹幹之中。
1993年夏季,師瀆村遭遇颱風,空洞上面僅存的主杆,被大風生生折斷,原本銀杏樹的高度接近50米,這次颱風過境,使得銀杏樹整整矮了一半。三年後的冬季,據說銀杏樹再度遭遇火災,所幸沒有大礙。不過你現在去師瀆賞這棵銀杏,會發現主杆裂開部分有點「慘不忍睹」,其樹幹「開膛」後的木質,猶如「焦炭」,大樹半高處成為「禿頂」,為了防止大樹被風雨侵蝕後徹底撕裂,在半高處加裝了「鐵箍」,邊上再用四根鋼柱把樹幹撐住,銀杏樹要是會說話,一定會講:我太難了。
經歷了這麼多的災難之後,師瀆村這棵「樹堅強」,依舊生命力旺盛,因為是棵雌性的銀杏,每年秋季能結出銀杏果,每年冬季可以把銀杏葉變成金黃。只是你可能會奇怪,大樹的樹幹就像僅保存下來一層皮,它是怎麼把大地的養分源源不斷送上自己的枝頭,送到銀杏葉上的?
其實更加稱奇的是,這棵銀杏樹的根須,是倒著朝地面上生長的,圍繞著主杆一圈,長出不少根須出來,有的因為鑽出地面的時間久了,根須竟然生長成一棵棵小銀杏樹,圍著主杆站成一米多高,而且看這些小樹,生長發育都良好,跟傷痕累累的主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浯泗瀆村那棵1800多歲的古銀杏,也有根須長出地面成小樹的,但沒有師瀆村這棵生長地這樣旺盛,而周鐵城隍廟那棵,基本沒有根須長出地面來。
這三棵1800歲的古銀杏樹中,周鐵與浯泗瀆保護得比較好一點,師瀆這棵雖然是「樹堅強」,但周邊的環境並不友好。樹下標著「銀杏文化廣場」,但樹的周邊就是一塊水泥地,邊上一排有點古色古香的平房,散發出濃鬱的酒糟氣味。村民告訴我,這裡原來是「師瀆小學」,平房是教室,水泥地是原先的操場。但現在師瀆小學早已搬走了,教室租給人家開酒廠釀酒,酒廠用來發酵的大缸,散亂地擺放在銀杏廣場上,缸裡積累下來的雨水,已有一股味道了。說實話,來這樣的環境下賞「樹堅強」,你得做好心理準備,基本上跟銀杏的美搭不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