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與我無瓜?不,我的小命就是諾獎大佬們給的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2020 年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國家衛健委在試行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提到,「針對於重型、危重型病人,可以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也就是血清療法

血清療法可以追溯到 100 多年前;事實上,研究者憑它獲得了歷史上第一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章。這種古老的療法對於新冠肺炎是否奏效,目前尚無定論;但這並不是其第一次應用在傳染病的治療中,在「非典」、H5N1 禽流感、伊波拉出血熱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的臨床治療中,它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過。

血清療法:

當感染某種傳染病的病人康復後,血漿中含有針對病原體的抗體;將含有抗體的血漿注射到其他患者體內,可以起到抑制病原體的作用。

血清療法:

古老的救命稻草

時間推回到 129 年前。

19 世紀,白喉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德國每年奪取超過 5 萬兒童的生命。1891 年,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和合作者開發了第一種有效的白喉治療血漿,挽救了一個白喉患兒的生命。因為這項開創性工作,他在 1901 年成為了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白喉導致的頸部腫脹 | CDC

在抗生素、疫苗等更有效的方法出現之後,血清療法除了對狂犬病等特例的專項治療外,基本退出了臨床。不過,阿爾伯特·卡邁特發明的抗蛇毒血清,在 120 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最主要的蛇毒治療手段,並將蛇咬傷的死亡率降低到 1% 以下。而且,每當暫時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新型傳染病出現時,已有百年歷史的血清療法可能又會成為一根救命稻草

平時看起來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諾貝爾獎,其實有非常多如同血清療法這樣的相關研究,正默默拯救著我們的生命。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 Wikimedia Commons

抗體藥物:

持續發展的治療方案

血清療法奏效的關鍵,在於血漿中含有抗體——這是人類免疫系統中的核心武器。

在對抗體的漫長研究進程中,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羅德尼·羅伯特·波特發現了抗體的蛋白結構,利根川進發現了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這些都為現代免疫學的抗體理論奠定基礎,也讓他們分別在 1972 年和 1987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4 年,喬治斯·克勒和色薩·米爾斯坦因發明單克隆抗體的生產方法,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這項技術,能夠生產高度均一的、特異性好的抗體,使得抗體類藥物的出現成為可能。在這之後,許多單克隆抗體藥物被研發出來,應用範圍還從治療外源病原體所導致的疾病,拓展到了腫瘤治療領域。

抗體藥物也成為了腫瘤治療的方案之一 | Ib intaspharma

在治療腫瘤方面,相比傳統的化療藥物,抗體藥物通常副作用較小,單次給藥作用時間長。比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即美羅華)這種針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抗體藥物,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提升到了 50% 以上,是之前的 2 倍。對於一些往日很難治療的腫瘤,抗體藥物聯合其他藥物共同使用的療法,可以將其控制為近乎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慢性病。

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他們研究的「免疫檢查點療法」目前已經進入腫瘤的臨床應用上,相關的抗體藥物甚至可以治癒一些已經發生癌症轉移的患者——在之前,這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nobelprize.org

百浪多息:

開啟化學合成藥物的大門

19 世紀,科學家發現,許多疾病是由細菌感染造成的。然而,面對大多數致病細菌,我們都束手無策,直到化學學科的發展帶來了轉機——人們嘗試合成一些物質,對抗這些病原微生物。

1932 年,格哈德·多馬克意外發現,一種叫「百浪多息」的紅色染料可以保護小鼠和兔子免受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的侵害,而非常高的劑量卻僅僅引起動物的嘔吐。他並不認為百浪多息在人身上會同樣奏效;但當時,他的女兒因為鏈球菌感染而患上敗血症,這在那個時代幾乎等同死刑,絕望的多馬克孤注一擲——驚喜的是,使用百浪多息後,女兒居然快速好轉,最終恢復健康。3 年後,嚴謹的多馬克將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的結果公之於眾,百浪多息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抗菌藥。後來,這種藥物由於拯救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罹患敗血症的小兒子而備受矚目,吸引了諸多科學家投入到合成藥物的研發中。

上世紀30年代拜爾公司生產的百浪多息 | Science Museum London

多馬克於 1939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於納粹政府的阻礙,他直到 1947 年二戰結束才拿到獎章。儘管現在,百浪多息這類的磺胺類藥物因為副作用較大已經很少被使用,但它為人類明確了化學合成藥物的方向。

青黴素: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同時代發現的另一個重要的藥物是青黴素。

1928 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室陰差陽錯地發現了青黴素,並在 1945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黴素拯救了無數生命。曾經幾乎只能截肢或者等待死亡的嚴重外傷感染,曾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白喉、猩紅熱、梅毒、淋病等,都因青黴素而得以有效治療。這幾乎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畢竟,能憑一己之力就顯著提升了全人類平均壽命的發現,實在是世上罕有。

一張關於青黴素治癒了淋病的廣告 | Wikimedia Commons

用生物產生的代謝物質來對抗致病微生物——在青黴素問世之後,這種思路給科學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1952 年,賽爾曼·瓦克斯曼因發現對抗結核病的鏈黴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至今日,臨床上使用的抗生素已有上百種,並出現了很多人工合成的類抗生素藥物。

諾貝爾獎,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其背後的重要藥物還有許多:

弗雷德裡克·班廷和約翰·麥克勞德發現胰島素及其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1923年獲獎);

達尼埃爾·博維發現第一種抗組胺藥物(1957年);

詹姆斯·布萊克開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普萘洛爾治療胃潰瘍的西咪替丁(1988年);

屠呦呦提純青蒿素,是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伊維菌素,可以對抗多種熱帶地區的寄生蟲感染(2015年)。

器官移植:

從不可能到愈發完善

在器官移植技術出現之前,比如腎功能衰竭等器官衰竭疾病是無法治癒的,患者只能通過體外透析勉強延續生命。20 世紀上半葉,人們開始進行大膽的器官移植嘗試,但因為當時尚不了解的排異反應,這些嘗試基本以失敗告終。

二戰期間,外科實習生約瑟夫·默裡應徵入伍,他工作的醫院裡有非常多燒傷的士兵需要治療。然而,有些士兵的身上甚至沒有可供移植的完好皮膚,醫生不得不從其他人身上獲取皮膚進行移植。在長期的治療和觀察中,默裡推測,皮膚供體和受體之間的遺傳關係越親密,移植的成功率越高。

後來,默裡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但依然著迷於器官移植。他嘗試用狗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初步驗證了自己之前觀察到的結論。1954 年,一名 23 歲慢性腎臟炎患者被送來進行透析,他恰好還有一位同卵雙胞胎的兄弟。於是,默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從患者兄弟那裡摘除一個腎臟,移植給患者。在克服了倫理等層層阻礙之後,這個腎臟移植手術成功了——患者不僅恢復了健康,還娶了照顧他的護士,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生活了 8 年後因為移植腎臟本身的疾病去世。默裡因此獲得了 199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和他分享獎項的是唐納爾·託馬斯,他成功進行了第一次骨髓移植,幫助病人對抗白血病

1954年,默裡和他的團隊成功進行了第一臺腎臟移植手術 |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器官移植會發生排異反應,主要是因為人類白細胞抗原存在差異,這方面研究的先驅——巴茹·貝納塞拉夫、喬治·斯內爾和讓·多塞於 1980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像默裡的那位病人一樣,有同卵雙胞胎的兄弟或姐妹;要讓器官移植得以應用,還需要讓移植的器官在不同個體間具有足夠高的兼容性,例如抑制免疫系統來降低排異反應。1960 年,格特魯德·埃利恩和喬治·希青斯發現了一種叫做「硫唑嘌呤」的藥物,它可以讓兔子不對外源蛋白質產生抗體。這一藥物不僅讓默裡顯著提高了狗腎臟移植的成功率,還從 1963 年開始運用於人類腎臟的移植;目前,這依然是常見的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埃利恩和希青斯也因為一系列人工合成的藥物,獲得了 1988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毫無疑問,器官移植是 20 世紀醫學技術發展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目前治療各種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 30 萬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僅有 1 萬多人能夠獲得移植機會。2012 年,山中伸彌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目前,在帕金森病、糖尿病的治療中,幹細胞移植的一些實驗在動物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完全避免了排異反應。或許,這將會是這個世紀的「器官移植」。

諾獎研究並非高高在上,它們或許正挽救著你我的性命 | nobelprize.org

諾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和改變還遠不止於此。例如,對病原體的發現,決定了後續的治療方案和藥物開發——瘧疾、結核病、斑疹傷寒、庫魯病、雅各氏病、病毒性肝炎和愛滋病病原體的發現,均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人乳頭瘤病毒(HPV)導致宮頸癌、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炎和胃潰瘍,這些發現則完全改變了人們對這些疾病的認知,治療和預防思路也隨之轉變。

諾獎成果也鋪築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同位素示蹤、X 射線和核磁共振現象,這些諾獎研究運用於醫學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做出更準確的診斷,並且發展出了放射免疫法、X 光、CT、核磁共振檢測乃至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技術,成為一些疾病診斷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科學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個高冷獎項、一摞艱澀論文那樣遙遠而陌生。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延長生命的長度,或者拓寬生命的廣度。那些如星光般璀璨的研究,存在於需要抬頭仰望的高空,卻也同時照耀在你我身邊。

作者:Insulindian

編輯:麥麥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林道是巴伐利亞州博登湖上的度假勝地,它與諾貝爾獎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1年。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
  • 無「叛逆」,不諾獎,那些「叛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
    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雙黃蛋」:Olga Tokarczuk(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獲了獎卻不能在本國新聞出現姓名;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曾痛斥怒罵諾獎卻戲劇性地拿了這個獎。
  •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真的與作品無關嗎?我們今天來好好聊一聊。大學時代,我是莫言的瘋狂粉絲,一直在向同學們推薦莫言的小說。《生死疲勞》《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等都是我和我的同學們喜歡的作品。後來,莫言因為《蛙》獲得了諾貝爾獎,卻一直就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 逝者 | 諾獎詩人特朗斯特羅姆逝世,「詩是我讓他醒著的夢」
    :歐洲當地時間3月27日,諾獎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去世,20天後,是他84歲生日。這位瑞典詩人在2011年獲得諾獎時,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詩界都收穫了巨大驚喜。諾獎已很久沒有給詩人這樣一頂桂冠了,在他之前是女詩人辛波絲卡。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作喚醒了大眾對自然萬物細膩的感受。他曾說,「醒悟是夢中往外跳傘」,他更常常寫到人的離去,是」走向一座覆蓋白雪的島嶼「,是」月光澆透的天空「。他雖離去,留下永恆、明亮之境,為世人所值。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2016年第一個揭曉的諾獎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後,不少人驚呼:又是日本人!  這是繼2012年和2015年以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頒發給日本科學家。去年,當中國人為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喜出望外時,諾獎官網上關於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上,還寫著另外兩個人的名字,其中一個就是日本科學家大村智。
  • 「諾獎精子銀行」——理想很美好,現實……
    Courtney Ramm,小有名氣的舞蹈演員...由於精子全都來自「地球上最傑出的天才」,有一部分甚至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因此,這些孩子被冠以了「諾獎精子銀行的兒童」稱號....但是,他最終仍然收到了三個諾獎獲得者的答覆,其中一位,是電晶體的發明人William Shockley。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可惜在這種場合不適宜拍照,否則現場的影像資料定要比他們在正式場合幾乎無例外的擺拍更為生動,也更珍貴。後來的一些傳記電影更不用提了,天才的靈感畢竟是演不出來的。長期以來,對授予彭羅斯和霍金諾貝爾獎,學界,尤其引力學界早有期盼和呼聲。他們兩位於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記得1980年霍金在劍橋西路5號的家中舉行酒會,歡迎錢德拉塞卡來訪。霍金的妻子簡忙裡忙外招待客人。
  • 扒一扒諾獎史上的「夫妻檔」丨諾獎八卦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要說夫妻二人一起得諾獎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居裡夫婦1903年,瑪麗·居裡和丈夫皮埃爾·居裡因證實鐳的存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多年來,這段伉儷情緣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開掛的人生不足為奇但夫妻倆同時開掛還是挺稀罕誰知扒一扒諾獎史,除了居裡夫婦居然還有4對CP一起得過諾獎!快來一起看看這4對夫婦都是誰吧~在居裡夫婦得獎32年後,「小居裡」夫婦得繼衣缽。1935年,居裡夫人的長女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和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一起,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蘇童曾經跟我說,老莫現在就是一個慈祥的長輩,慈眉善目的感覺特別親熱。」作家格非認為,莫言的寫作回到了「誠」,這點非常重要。為什麼是誠,而不是真?格非解釋,當今社會中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不同立場。我有我的真,你有你的真,這就導致非常尖銳的對立。這個對立當中,作為當代文學的一個寫作者,他如何面對這個事情做判斷?「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
  • 諾獎生理醫學獎為何頒給他們?張文宏等第一時間解讀→
    今晚諾獎生理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而榮膺桂冠。三位諾獎得主發現病毒可以引發肝炎,並直接分離出病毒基因,「這是非常厲害的!為後續治療奠定了強大基礎」。科研上的突破助攻臨床療效,病毒基因被快速找到後,科學家很快得以進展體外藥敏程序,篩查出病毒治療藥物,正因此,在C肝病毒被發現的短短30年間,人類已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事實上,人類每次發現重要的病原體都榮膺了諾獎。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02 始於尋找質子衰變 最近,在我組織的一個演講和對話中,諾獎得主溫伯格說:「繼續安靜模式的實驗物理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尋找質子衰變那樣的稀有事例,因為我認為質子衰變甚至有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我希望,人們在深層地下耐心等待一大箱液體中發現稀有事例的實驗能夠繼續。
  • 2015諾貝爾獎揭曉在即,盤點那些諾獎得主的爆笑之「最」
    諾獎小知識:諾貝爾獎授獎儀式後,還要在市政大廳舉行晚宴和舞會,獲獎者則需要在晚宴上做3分鐘的即席演講。但在當時的盧卡斯看來,這就是個天大的玩笑,於是他答應了。1995年,盧卡斯獲得諾獎,欣喜之外,他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約定支付前妻一半的獎金,儘管他極為不情願……
  • 情人節~巧克力~諾獎
    在當時,男尊女卑的風習還很強,宣傳用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手法,就是這一天不僅僅是示愛的一天,而且是可以由女性來告白的一天,鼓勵女性在這一天向自己暗戀的男性表白自己的感情。於是日本的情人節,這個由女性自己為自己製造出來的表達愛的機會就這樣誕生了。而諾獎與巧克力又有何關係呢?這就得提及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人均巧克力消費量越高的國家,按人口平均計算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就越多。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2始於尋找質子衰變最近,在我組織的一個演講和對話中,諾獎得主溫伯格說:「繼續安靜模式的實驗物理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尋找質子衰變那樣的稀有事例,因為我認為質子衰變甚至有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我希望,人們在深層地下耐心等待一大箱液體中發現稀有事例的實驗能夠繼續。[5]質子衰變超越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大統一理論的預言,但是沒有驗證。
  • 【聚焦諾獎】2018年諾貝爾獎揭曉時間公布
    2018諾獎預測    諾貝爾獎這一年度盛典每年都會引起全世界的猜想。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擁有Web of Science、InCites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9月20日宣布了其2018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研精英。這一獎項一直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科睿唯安是全球唯一一個使用量化數據來預測諾獎得獎者的機構。
  • 泰皇駕崩諾獎出,滿屏藍瘦和香菇.
    泰皇駕崩諾獎出,滿屏藍瘦和香菇。一年三百六十日,無有一天不讀書。
  • 莫言:帶著諾獎光環回鄉
    但是我可以在背後把你家的豬毒死,公開地鬥不過了,可以暗地裡給你放火,完全突破了人的底線。這個人看起來是一個孤立的個人,是一個在偏遠鄉村的生存者,但是如果我把這個人放大成一個國家,一個勢力,是否會跟當下的世界產生某種聯繫呢?我想《鬥士》這部小說是可以跟我們最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的某些情況聯繫到一起的。所以他跟寧賽葉和金希普還真不一樣,他們就是為了一點小利益,騙吃騙喝,頂多也就是這樣。
  • 當計算化學遇上諾獎——讓牛頓擁抱薛丁格的貓
    諾貝爾化學獎經常授予除化學領域之外,諸如物理或者生物等其他領域的成果,因此也被很多人戲稱為「諾貝爾理綜獎」,例如計算名人堂(諾獎專題)第一期和第二期介紹的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W. Kohn和John A. Pople都是在理論物理方法上做出傑出貢獻的物理學家。還沒有看過往期的小夥伴可以戳下方藍字跳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