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2020-12-24 返樸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在這個特殊時段,我們也不妨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因領取諾獎而苦惱甚至發起鬥爭的蘇聯知識分子。

撰文|瞿立建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讓人倍感榮耀的事情,甚至一人得獎,全家光榮。通常每年的12月,新晉諾獎得主都會攜家帶口,舉家出席全球矚目的頒獎典禮。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與親屬合影。

但是,有個國家例外,它不允許子女同行。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

蘇聯欲拒還迎

蘇聯政權成立之前的沙俄得過兩次諾貝爾獎,都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1904年的巴甫洛夫和1908年的梅契尼科夫。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1904年獲得諾貝爾獎,得獎不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打鈴餵狗發現條件反射,而是因為消化系統的研究。

梅契尼可夫,俄國微生物學家與免疫學家,免疫系統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乳酸菌之父」。1904年獲得諾貝爾獎,得獎不是因為宣傳喝酸奶,而是因為免疫系統研究。

而蘇聯建政之後,曾在近四十年的時間裡,直到1950年代初,都沒有再度斬獲諾貝爾獎。

1954年,蘇聯科學院生物學部秘書、生物學家奧帕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一次會議,在會議期間,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委員告訴奧帕林,瑞典方面希望看到蘇聯科學家參與諾貝爾獎的事業中來,比如提名候選人等,並請奧帕林向蘇聯高層轉達諾貝爾獎的善意。

奧帕林回國之後,馬上向蘇聯科學院院長做了匯報。

蘇聯方面獲悉,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有個年輕的教授西倫(Lars Gunnar Sillen)對蘇聯人獲得諾貝爾獎很熱心,已經將蘇聯化學家謝苗諾夫的資料整理齊備。

蘇聯高層領導指示來了,要蘇聯科學院請蘇聯駐瑞典大使館向西倫致謝,並表示蘇聯會對獲得諾貝爾獎感到光榮。

但轉過年來,蘇聯高層因為某些可以揣度的原因又不想得諾貝爾獎了。

1955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蘇聯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蘇聯人長出了一口氣。

1955年11月,蘇聯科學院數理學部開會通過了一個決議,不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名蘇聯科學家。決議中說,連門捷列夫都沒有獲得化學獎,連託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都不能獲得文學獎,這說明諾貝爾獎沒什麼眼光。

蘇聯科學院數理學部通過這樣的決議,物理學家覺得沒人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數學家更覺得無所謂,反正諾貝爾獎裡沒有數學。

1955年12月,蘇聯科學院化學學部也決定不提名任何人角逐1956年的諾貝爾獎。不知道他們明知謝苗諾夫有機會得獎卻放棄提名,心裡是何感想。

蘇聯不提名,擋不住別人提名,謝苗諾夫還是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就是蘇聯獲得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謝苗諾夫(1896年4月15日-1986年9月25日),蘇聯醫生和化學家,因化學反應機制方面的研究獲得1956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領獎,孩子留下

正當謝苗諾夫開始準備全家人的斯德爾歌爾摩之旅時,蘇聯當局來了通知:謝苗諾夫的一兒一女,只能帶一個。之所以有如此約束,原因也是可以揣度的。

謝苗諾夫選擇帶女兒去。

謝苗諾夫動身之前,有關部門「建議」他女兒也不要帶去。謝苗諾夫說:不好吧,已經跟瑞典方面說好了的,對方都做好了接待準備,到了之後人家問起,該怎麼回復呢。官員說:這個問題黨和政府已經想到了,你就說孩子要參加考試。

謝苗諾夫接受了建議,只帶妻子到了斯德哥爾摩。

前文說過,1955年的時候,蘇聯物理學家評估,蘇聯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們大大低估了自己的實力。1958年,蘇聯不僅獲得了物理學獎,還一下三個人。這三位物理學家是:帕維爾·切連科夫、伊利亞·弗蘭克、伊戈爾·塔姆,他們以切連科夫輻射的研究獲獎。切連科夫輻射是介質中運動的電荷速度超過該介質中光速時發出的一種電磁輻射。核反應堆相關圖片視頻中的藍色輝光就是切連科夫輻射。

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從左至右,依次是帕維爾·切連科夫、伊利亞·弗蘭克、伊戈爾·塔姆。

切連科夫決定和妻子前往瑞典,一兒一女留在國內。弗蘭克和塔姆的妻子當時都正在生病,二人於是都決定把自己的妻子留下,帶兒子去瑞典。

但在出發的前4天,蘇聯的黨和政府有關部門要求:兒子不能去。——這真是可惜了蘇聯駐瑞典大使館給定製的兩套禮服了。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朗道獲得諾貝爾獎。朗道倒是不必要糾結帶不帶兒子,因為他在這年年初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健康嚴重受損,不能出行,最後瑞典駐蘇聯大使在莫斯科為朗道頒了獎。

瑞典駐蘇聯大使(站立男子)代表瑞典國王為朗道(端坐男子)頒發諾貝爾獎。朗道是前蘇聯凝聚態物理學的奠基人,物理學宗師級人物,因凝聚態物質——尤其是液氦——的開創性理論獲得諾貝爾獎。

1964年,尼古拉·巴索夫和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普羅霍羅夫心存僥倖,想帶兒子——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物理的一個高材生——去瑞典,但最終未能如願。

尼古拉·巴索夫 (左) 和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右)因量子電子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獲得1964年諾貝爾獎。今天,雷射被用於手術就得益於他們的工作。

1975年,坎託羅維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薩哈羅夫是蘇聯氫彈之父,在蘇聯地位尊崇。從1950年代後期起,他開始反思核武器的道德和政治問題。在1960年代,他開始深入參與反對核武器擴散運動,並取得很大成績,促成了蘇、英、美三國在1963年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5年之後,薩哈羅夫重返基礎科學研究,從事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研究,依然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並且活動逐漸升級,從給最高領導人寫信諫言不要搞軍備競賽,逐漸發展到成立人權組織。

1975年,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被禁止離境領獎。蘇聯學術界發表聲明,抗議授予薩哈羅夫諾貝爾獎。而坎託羅維奇竟然拒絕在抗議聲明上簽字。他表現出與官方如此不合作的態度,也就沒有申請帶兒子去斯德哥爾摩。

1978年,卡皮查因低溫物理學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他肩負著老一輩科學家的殷切期望。1937年,巴甫洛夫對剛從拘留所出來的卡皮查說:「現在,我是這個國家唯一敢說出自己想法的人,如果我死了,你就來做那個敢言的人。我們都深愛著這個風雨如晦的國家,『說出來』攸關這個國家的根基。」

瀟灑帥氣的卡皮查

巴甫洛夫沒有看錯人,卡皮查不負所望,是蘇聯有名的硬骨頭,連史達林都敢懟。

他堅持帶兒子一起去斯德哥爾摩,態度無比強硬,最終成功。他是蘇聯最後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也是唯一把孩子帶到了斯德哥爾摩的科學家。

蘇聯諾獎餘暉

1991年,蘇聯解體。

蘇聯時代的科學成就後來又為俄羅斯貢獻了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們分別是2000年的阿爾費羅夫和2003年的金茲堡和阿布裡科索夫,不過阿布裡科索夫自1991年之後一直生活在美國,再沒回過俄羅斯,他擁有美、俄雙重國籍。

此時的他們赴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想帶誰就帶誰,再不必需要他人的許可了。

註:本文根據《通往斯德哥爾摩之路》([匈] 豪爾吉陶伊 著,節豔麗 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相關內容整理而成。根據各科學家的維基百科條目補充了一些細節。

讀者可能也感覺到,文章敘事有不連貫之處,尤其是關於蘇聯對諾貝爾獎的態度方面。這是因為相關的中英文文獻非常缺失。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推送了此文,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這一段歷史。

2018年,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大部頭著作Soviet Un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bel Prize。遺憾的是,作者獲取不到這本書。希望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朋友,能寫出敘事更清晰的文章,投稿給我們。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 《科學家請回答2020》今日頭條上線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974年,比利時科學家克裡斯汀·德·迪夫因為「溶酶體」的發現,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歐文·羅斯3位科學家因為「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的發現」而被授予該年度諾獎。不過,這個發現留下一個尾巴,即現象是發現了,但機制卻沒有解釋,即沒有講明白為什麼能夠降解?
  • 2015諾貝爾獎揭曉在即,盤點那些諾獎得主的爆笑之「最」
    當然,除了阿列克謝耶維奇和「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都有許多被大家看好的得獎人選,想要預測一番到底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小新還是逗大家一樂,盤點一下歷史上的那些諾獎得主之「最」:然而,早在1989年她的前妻就已經預測到他會獲得諾獎,於是在他們辦理離婚手續時,他的前妻提出「若盧卡斯在1995年前獲得諾獎,她應該分得一半的獎金」。
  • 【聚焦諾獎】2018年諾貝爾獎揭曉時間公布
    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擁有Web of Science、InCites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9月20日宣布了其2018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研精英。這一獎項一直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科睿唯安是全球唯一一個使用量化數據來預測諾獎得獎者的機構。
  • 2018年諾貝爾獎揭曉在即,來看看諾獎陪跑者背後的故事
    每年再諾獎公布的時候,免不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獲獎者自然聲名遠播,倍受關注,但那些諾獎背後不為人知陪跑者,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就來說說他們的故事。諾貝爾獎對提名者的相關信息的保密期為五十年,因而Nature也只調查了從1901年到1965年諾貝爾獎的提名情況,並公布了截止到1953年的與諾貝爾有一線之隔的陪跑者的名單。
  • 原來帶娃也可以很輕鬆!學法國媽媽優雅帶娃~
    中國式帶娃「寶寶來張口吃飯」從巷口追到巷頭…兩個小時吃一頓飯家長們就帶著碗飯,追在孩子身後跑。  相信我肯定說中了不少媽媽的心聲~但是,不得不服氣的是,國外的育兒觀絕對沒有像中國式育兒那般「捧在手裡怕化了」的心態
  • 剛剛,今年諾獎首發頒給C肝病毒捕手!英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他因此先後獲得了卡爾·蘭德施泰納紀念獎、 羅伯·柯霍獎、拉斯克獎等等。2013年,他獲得蓋爾德納國際獎但拒絕領獎,他說:「 我認為如果沒有兩位同事參與,我接受這個獎項是不公平的。」Charles m. RiceCharles M. Rice是一名病毒學家。
  • 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丨直擊諾獎
    · 2007年,Danisco 公司的兩位科學家,巴蘭古和霍瓦特,發現了嗜熱鏈球菌中存在 CRISPR 序列,能夠幫助細菌識別、抵抗噬菌體DNA的侵入[4]。全球及不同區域 CRISPR 技術市場預期發展趨勢 | 來源:Marketsandmarket先以本次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張鋒為例。他手握數十項專利,創建並參與了五家公司,其中一家已上市(Editas Medicine,市值約15.18億美元),另一家也已提交上市申請(Beam Therapeutics)。
  • 「諾獎精子銀行」——理想很美好,現實……
    由於精子全都來自「地球上最傑出的天才」,有一部分甚至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因此,這些孩子被冠以了「諾獎精子銀行的兒童」稱號....他認為,只有那種實用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配叫做智力,藝術、心理或者政治上的智力統統都不算數...因此Graham心目中值得保存的精子,是愛迪生、牛頓、玻爾和歐拉這樣的人,什麼畢卡索、羅斯福或者莎士比亞之類的,統統都不值得留下基因...「只有傑出科學家的基因才值得傳承下去」...
  • 諾獎生理醫學獎為何頒給他們?張文宏等第一時間解讀→
    今晚諾獎生理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而榮膺桂冠。三位諾獎得主發現病毒可以引發肝炎,並直接分離出病毒基因,「這是非常厲害的!為後續治療奠定了強大基礎」。科研上的突破助攻臨床療效,病毒基因被快速找到後,科學家很快得以進展體外藥敏程序,篩查出病毒治療藥物,正因此,在C肝病毒被發現的短短30年間,人類已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事實上,人類每次發現重要的病原體都榮膺了諾獎。
  • 諾獎與我無瓜?不,我的小命就是諾獎大佬們給的
    平時看起來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諾貝爾獎,其實有非常多如同血清療法這樣的相關研究,正默默拯救著我們的生命。後來,這種藥物由於拯救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罹患敗血症的小兒子而備受矚目,吸引了諸多科學家投入到合成藥物的研發中。
  • 剛剛,今年諾獎首發頒給C肝病毒捕手!英美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
    他因此先後獲得了卡爾·蘭德施泰納紀念獎、 羅伯·柯霍獎、拉斯克獎等等。2013年,他獲得蓋爾德納國際獎但拒絕領獎,他說:「 我認為如果沒有兩位同事參與,我接受這個獎項是不公平的。」
  • 又美又智慧,人狠話不多,今年的諾獎得主也太好看了吧……
    兩人是科學界Diva,曾經在2015年同臺領科學突破獎,美成這樣,說是奧斯卡頒獎現場我也信啊……↓↓樣貌不輸明星嘉賓迪亞茲,更牛的是才華,手裡兩個鋼絲球太高奢了,這是科學突破獎,獎金高達300萬美元(2000萬人民幣)↓↓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過不久,錢德拉塞卡因為坍縮星的研究獲得諾獎,學界認為這個獎來得太晚了——錢氏做出研究成果約50年後才得到,那時他已經73歲了。如今看來,還是比彭羅斯獲獎的89歲年輕多了。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獎是因光電效應的理論研究,而非相對論。錢德拉塞卡獲獎的坍縮星工作主要屬於天體物理方面。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吳健雄105歲誕辰 | 她是最傑出的華人女科學家,是她讓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獎
    她被譽為「原子彈之母」和「中國居裡夫人」她驗證了李政道、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她是居裡夫人唯一華人弟子施士元和胡適的學生她是迄今為止最傑出的華人女科學家她就是吳健雄今天是她的105歲誕辰值得我們所有華人紀念1912年5月31日,吳健雄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父親參加過反袁鬥爭
  • 數十名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神的歸宿都是大神棍? | 雜·讀
    他用後來斬獲諾獎的基因技術,放大了一些過世名人的DNA,然後向廣大群眾兜售含有名人DNA的珠寶,瑪麗蓮·夢露、愛因斯坦什麼的,一個也沒落下。他還沒事兒搞搞「非虛構寫作」,堅信自己的人生曾有個「真·高光時刻」:
  • 無「叛逆」,不諾獎,那些「叛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
    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雙黃蛋」:Olga Tokarczuk(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獲了獎卻不能在本國新聞出現姓名;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曾痛斥怒罵諾獎卻戲劇性地拿了這個獎。
  • 鮑勃·迪倫拒領諾獎聲明是假的,但用詩人定義他太局限了
    <編者按>今天,一封「鮑勃·迪倫拒領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