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2021-01-18 新華網

  二孩政策全面開放了,生育的問題被熱烈討論。其實,比生育更長久的事業,是家庭教育。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

  記者獨家專訪了他們一家,替大家探尋一點線索:這個人人都眉開眼笑的家裡,幸福溫和的貓爸貓媽,是怎麼培養孩子的?

  通過旅行探索世界

  引導孩子做一些研究

  其實,維爾切克夫婦都是搞研究出身,性格都比較宅,但大女兒艾米迪恰恰相反,戶外活動是她的興趣。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你能夠趁他們好奇心重時,教他們一些東西,他們學習時是充滿樂趣的,這比等到長大了之後再教他們要好很多,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時刻。」貝琪說。

  「我從小就很喜歡戶外活動,也喜歡和動物一起玩,我總是想要去看一下在自然界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我非常喜歡動物和植物。」艾米迪說,父母知道她喜歡大自然,想做生物方面的研究,就經常帶她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發現一些新事物。

  2011年,維爾切克全家去英格蘭徒步穿越。艾米迪說:「不管我們去哪裡,我們都會一起討論當地的地理、歷史,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然後共同分享。到一個新地方,提出一些新問題,為了找出答案,我就要去做一些研究。」

  全家人都會玩麻將

  讓孩子學會猜測

  在維爾切克全家下榻的賓館,房間裡有一張麻將桌,我路過的時候並沒有在意。貝琪叫住了我,問我:「你會玩這個嗎?」

  我有點意外,「這是麻將,你會?」

  「我們都會!我小時候就會玩這個!」艾米迪說。

  貝琪認為,打麻將能訓練思維能力。「我不敢說是涉及到統計學的遊戲,但是它涉及到猜測。」「我們的麻將牌上有英文的。」貝琪對我解釋道。「對於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玩一些涵蓋機率內容的遊戲,比方說打撲克牌,有很多沒有辦法猜測的牌,這讓他們能夠贏得這些遊戲。」貝琪解釋說。

  帶孩子去書店

  觀察他們被什麼吸引

  看書,是家庭教育裡最普遍的一種活動。

  「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書。」弗蘭克作為爸爸,他引導孩子們讀書的主要方法,是帶他們去書店,在這個過程中,他首先觀察孩子們被什麼吸引。

  「然後你就用大人的否決權,慢慢提高他們的品位,引領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書。」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科學,有一本非常好的書,可能不是很有名,叫做《物理定律中的人物》,書中只是一些籠統的知識,沒有太多的方程式,但是它告訴你物理世界是怎樣的,科學家是怎樣思考的。」

  「我還讀過很有意思的《兒童大百科全書》。對孩子們來說百科全書太難了,但是兒童百科全書非常好,就是要讓孩子從讀書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弗蘭克說。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丨諾獎得主可不像你想的那麼「老古板」
    201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將於今天起陸續揭曉,誰說諾獎得主都是「老古板」?
  • 多名諾獎得主兒童文學作品首引進 讓孩子親近經典
    多名諾獎得主兒童文學作品首次引進,上海99讀書人布局出版品質童書引發業內關注   讓小孩子親近大經典,還要走多少步 但很少有人知道,許多諾獎得主也為兒童創作了不少佳作,但這些作品往往被忽略。眼下,上海99讀書人童書品牌99kids引進推出了「諾獎童書」系列、「大作家寫小童書」系列,勒克萊齊奧、福克納、艾略特、高爾斯華綏、葉芝等世界文豪為孩子們寫的童書被收入其中,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引進譯成中文。   在業內人士看來,讓經典讀物浸潤童年精神世界,是有勇氣、前瞻性的選擇。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
  • 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聽華人「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朱棣文,這一生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的部長,現在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 77諾獎得主聯名譴責抗議政府停止資助新冠科研機構
    77諾獎得主聯名譴責抗議政府停止資助新冠科研機構 2020-05-25 15:24:21 來源:人民網  |  作者:譚晶晶| 字號:A+ | A- 【77諾獎得主聯名譴責】77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日前聯名發表公開信,抗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期停止資助從事冠狀病毒傳播研究的、曾與中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的非政府組織「生態健康聯盟
  • 美國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頭號粉絲:喜歡微信支付、支付寶
    中國公司的微信、支付寶不僅讓國人覺得方便,也圈粉外國人了,包括諾獎得主。央視報導,日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天(30日)在上海開幕,這次會議邀請了全球174位頂級科學家與會,探討全球科學發展等問題。
  •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廣州站
    > 法國數學博士後丶鋼琴家斯柔冰再現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諾獎得主約翰
  •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 《科學家請回答2020》今日頭條上線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2015諾貝爾獎揭曉在即,盤點那些諾獎得主的爆笑之「最」
    大家都知道科學家很忙,但下面這位「鬍子哥」,居然忙到連諾貝爾獎領獎都要省掉。諾獎小知識:諾貝爾獎授獎儀式後,還要在市政大廳舉行晚宴和舞會,獲獎者則需要在晚宴上做3分鐘的即席演講。然而,早在1989年她的前妻就已經預測到他會獲得諾獎,於是在他們辦理離婚手續時,他的前妻提出「若盧卡斯在1995年前獲得諾獎,她應該分得一半的獎金」。
  • 諾獎得主一句話笑噴網友
    6月6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麥可·萊維特在接受「今日俄羅斯」採訪時表示,沒有理由懷疑中國官方公布的疫情數據有問題,「如果中國的疫情數據是偽造的,那他們肯定有一臺時光機。」戳視頻「中國的數據完全沒有問題,我仔細觀察了他們的數據,發現在湖北之外地區的疫情曲線和紐西蘭的一樣。」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
  • 「美國大學TOP30」100位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及其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人口超過900萬,是美國僅次於紐約、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芝加哥的奧黑爾國際機場也是美國第三繁忙的機場。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為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金融、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諾獎得主,成為河南寶豐的榮耀。2008年,崔琦榮歸祖國,與中科院開展學術交流,寶豐縣領導曾先後兩次赴京,與來訪的崔琦教授面談,希望他回家鄉看看。崔琦一直推脫。「他雖然沒有詳細說,但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他父親大躍進期間是在那裡餓死的。他對外的說法是:父母永遠在我的心中,回不回去不重要,不在於形式。」崔琦的外甥說。
  •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點讚微信、支付寶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點讚微信、支付寶 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2日 消息:據央視新聞報導,近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
  • 數十名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神的歸宿都是大神棍? | 雜·讀
    他用後來斬獲諾獎的基因技術,放大了一些過世名人的DNA,然後向廣大群眾兜售含有名人DNA的珠寶,瑪麗蓮·夢露、愛因斯坦什麼的,一個也沒落下。他還沒事兒搞搞「非虛構寫作」,堅信自己的人生曾有個「真·高光時刻」:
  • 福利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共享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
    匯演,洞察文藝的慧眼再現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諾獎得主約翰
  • 參考讀書|正是這本書讓諾獎得主吉野彰立志科學——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出版商巖波書店與KADOKAWA於10月10日決定增印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的著作《蠟燭的故事》,這本書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契機。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0月11日報導,自確定吉野彰獲獎的10月9日晚間起,兩家公司就接連收到日本各地書店的訂購問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