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老師發生矛盾,家長應該怎麼辦?
近年來,師生矛盾衝突事件屢見報端,甚至愈演愈烈。師生關係已經成為當下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陝西省商洛市一教師長期用侮辱性字眼公然辱罵班上一名女生。
四川省仁壽縣一初中生因不滿班主任日常管理,持磚頭將其砸成重傷。
河南省欒川縣一男子偶遇二十年前班主任,掄起巴掌就打,原因是「當年班主任對其進行羞辱與毆打」
……
師生關係的矛盾一直都是教學管理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熱點。
除了我們常說道老師的為人師表,孩子的極端處理方式也不應當得到寬容跟諒解。
今天明爸跟各位家長來談談這個話題。
1
因不滿補課衝突,男孩刺死老師
在12月28日,在黑龍江的鶴壁發生了一起惡劣的刑事案件,一名14歲的少年將自己的老師殺害,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
這名老師是該學生的語文老師,在校外的一個補課機構也有任職,而當天這名學生因為不願意補課,隨後與老師發生衝突,導致了發生了嚴重的惡劣後果。
老師沒有防備,最後負傷倒地,被緊急的送往了醫院,而警方接到了報案之後,也迅速的趕往現場調查,並且將這名學生給控制住。
隨即被送往醫院進行急救,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救回來,在醫院呆了6天的時間,也就是在12月26日,最終因為傷重不治身亡。
關於這件事網上分了三個流派,一部分網友表示,現在學生們的壓力很大,還要接受課外的補課,根本就沒有自由。
而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不講,去補課班講重點,自然引起很多人不滿。
也有網友表示,關於補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是家長們慣出來的,但是歸根究底就是從來沒有考慮過學生的感受。
不過大部分網友認為,對於這樣惡劣的事件,應該嚴懲,不能再因為他是個孩子,就重拿輕放,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他們肆無忌憚。
關於未成年少年傷人的事件屢有發生,也是讓作為家長的我們不禁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如此極端事件的頻發?
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2
尖子生26刀刺死優秀教師
你是不是以為,師生關係的矛盾只會發生在老師補課的情況?當然不是。
就在2017年,一位藹敬業的班主任老師,被班上成績名列前茅的優秀學生,捅了26刀,活生生刺死了。
他們之間原本應該是互相支持,攜手前進的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按照慣例,封閉式管理的沅江三中高三每個月會放2天月假,每周日下午3點50分到6點50分放3小時的周假。
但是11月12日下午,班主任鮑老師把全體同學留了下來,讓大家觀看一部時長16分鐘的勵志視頻,並要求每人寫一篇500字的觀後感才能離開。
臨時增加的兩項任務,讓打算到鎮上買東西的小羅感到不滿,還當場和幾個同學表示了反對。
老師離開後,他起身去廁所,並一直在走廊上逗留。他被班主任看見,叫到辦公室,他把放在教室窗臺外準備帶出去的水果刀,揣進了兜裡。
下午4點左右,一名學生來到教室旁邊的教師辦公室時,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鮑老師。
幾乎同一時間, 校服已被血跡沾染的小羅回到教室,徑直走到了鮑老師女兒面前。「我把你爸爸給殺了。」
隨後,小羅把彈簧刀扔在辦公室,跑到走廊裡試圖跳樓,最終被多名同學攔下。在去往醫院的路上,47歲的鮑老師失去了生命體徵。
3
家長,是師生關係中重要的橋梁。
這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壓抑已久。
鮑老師一直把小羅當自己兒子看待,小羅的成績優異,在高二時,逐漸考到班級第一名,年級前十名。
隨和的鮑老師對他是既器重又嚴格,不僅常常找他談心,還為他爭取到一份名額很有限的獎學金。
但這份關愛卻被小羅當成了麻煩,他並不覺得班主任對他有多好,他覺得鮑老師在管著他。
同樣,不少同學,尤其女同學提起小羅多有微詞,覺得他看不起人,說他孤傲。
深究其後,未成年人在學校和老師發生衝突與家庭教育不當有著密切的關係。
正如英國教育家尼爾所說:「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
孩子從小就是學著大人的樣兒長大的,上學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可以說孩子的品質、性格養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
學校家庭不一樣,不要期望老師像媽媽那樣細膩的關心,孩子去學校就是要學習團隊生活的,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個細節和情緒。
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教師的風格與個人的興趣、能力、個性、氣質有關,所以教學風格各異。
父母要幫助孩子調整心態,主動適應老師,避免偏執的心態。
同樣,每個學生的特徵與性格都是不一樣的。
老師們也需要體察入微,儘量和學生們成為朋友,去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而非管理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設定。
4
滿足,是孩子學習上的動力
誠然,我想問一下家長們,如今我們在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進步,是不是經常會忽略孩子個人的感受?
不論是孩子想不想上補習班、還是小羅想去小鎮的需求不滿足,作為老師跟家長,好像經常忽略了孩子在學習中那些微弱的請求。
「爸爸媽媽,我不想上補習班..「」老師,我想休息一下..」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卻常常遭到拒絕。
久而久之,內心需求不能得以滿足,孩子們的心理與性格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文質老師在《奶蜜鹽》中強調:任何一個人的成長,總是「滿足在前,引導在後」。
孩子是以自己的本能為導向的,父母完全不必去判斷孩子的心機,不必擔心說如果我馬上滿足孩子的欲求,會造成他過度索取,或者脾氣變得乖戾。
而很多父母經常犯的錯誤就是: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與要求,常常忽略孩子需要滿足的情感需求。
面對這兩場孩子極端殺人悲劇的案件下,我們需要做到反思,完善教育,引導孩子與老師間的關係,三者配合實現共贏。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你的每條評論明爸都會用心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