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對賴聲川導演和表演工作坊瞭若指掌的人,恐怕很難知道這部1987年首演後,便沉寂了30餘年的《圓環物語》。
時隔整整32年,新版的《圓環物語》,將於7月14在連雲港大劇院上演。
1987版劇照
彼時的賴聲川導演,似乎正被精巧的敘事結構所吸引。在《暗戀桃花源》巧妙的「戲中戲」結構大獲成功之後,《圓環物語》的結構更為特別。在創作的時候,所有人參考了了奧地利作家施尼茨勒在1900年的作品《輪舞》,以四男三女七位主角進行了一次「循環敘事」。
簡單說來,七位主角各有「代號」——甲乙丙丁戊己庚。甲與乙,乙到丙,丙和丁分別兩兩發生故事……最後庚又轉回了甲,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故事循環。
從這個概念而來,「圓環」這個意象自是不容分說。而極妙的是,恰好在三十年前的臺北,「圓環」又有著另一個含義——曾今的夜市「建成圓環」。這個「圓環」白天是車水馬龍的交通樞紐,入夜後依舊人聲鼎沸,卻成了充滿了煙火氣的夜生活中心。
而《圓環物語》便在這樣的煙火氣之中,拉開大幕。
全劇從熱播電視劇《霧非霧》講述了女主角玉如和男主角國豪之間的一段不可告人的婚外情開始,引出劇本編劇以樂(乙)和片場助理小賈(甲)同樣陷入感情泥潭無法自拔的真實狀況,以樂試圖透過劇本向自己的丈夫炳忠(丙)坦白一切……
身為建築公司總裁的炳忠因妻子以樂耐人尋味的「告白」而精神恍惚。婚姻的危機、公司經營上的狀況百出,讓他處於極度的狂躁之中,一時間,炳忠竟情不自禁地抱住秘書阿丁(丁)試圖尋找心靈的慰借……
初出茅廬的阿丁在一家建築公司擔任文職,和自己相戀三年的男友小悟(戊)準備結婚。阿丁領著小悟回家,卻讓小悟親眼目睹了自己家庭生活不和諧的窘境,這讓阿丁陷入了無比的難堪,也讓小悟不知所錯。結婚前一天,小悟來到建成圓環,在那裡與自己的初戀情人吉欣(己)重逢……
全劇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個人物:甲和乙的婚外戀、乙和丙中年婚姻危機、丙和丁的辦公室性騷擾……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看似陌生的兩個人,卻存在著某些意想不到的聯繫。戲劇舞臺上,賴聲川用自己的方式生動演繹了生活中的「六度分離」。
當年《圓環物語》的舞臺設計聶光炎大膽採用了一個土製的旋轉舞臺,加上幻燈字幕投影,在場景轉換的過程中,隨著蕭邦鋼琴圓舞曲的音樂,更是形成一種疏離的效果。該劇一經上演便場場爆滿,連演36場,一舉打破《暗戀桃花源》的場次紀錄。但在此之後卻一直未能有機會重新上演。30年後的上劇場,賴聲川在設計伊始便為它規劃了一個大型的轉臺,也讓《圓環物語》有機會重現在觀眾們的面前。
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中心為空地,周圍遍栽七裡香,榕樹等。淡水線鐵路開通之後,該地成為大稻埕腹地,攤販聚集,成為臺北市最重要小吃夜市。
1980年代之前,建成圓環都一直為臺北重要地標之一,但之後的30年間,隨著臺北鬧區的東移,建成圓環也漸趨沒落。賴聲川創作之《圓環物語》,以臺北最著名的建成圓環為背景,用圓環的百年興衰為象徵,以此表達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複雜而多變的關係。「在剛開始構思《圓環物語》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想到把臺北南京西路的圓環直接扯進來,我們主要想的還是一個感情的大圓環,透露出許多關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環境的一些狀況。」
賴聲川記得,30年前念博士時,導演過一部兩千年前的羅馬喜劇,劇本最後一句話是:演員請所有觀眾到後面大家一起吃一頓。當然,賴聲川當年沒有這樣做,但印象深刻:「我一直在心裡認為,戲劇跟食物是有原始的連結。」因此,《圓環物語》中,我們不時可以聽到蚵仔煎、魯肉飯、魚翅肉羹、雞卷、四神湯、排骨湯、潤餅、蚵仔面線、臺灣肉粽、刈包、楊桃冰……這些膾炙人口的臺灣小吃。美食和戲劇的融合,讓《圓環物語》變得更有人情味,也讓觀眾留下一份屬於戲劇的獨特味道!
【2019·連雲港城市話劇節】
賴聲川經典話劇《圓環物語》
演出時間:7月14日(周三)19:30
演出團體:北京央華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上劇場
攝影:賴聲川
豆瓣評分7.4,賴聲川全新戲中戲《隱藏的寶藏》到底有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