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不易 商業人物 收錄於話題#《亮劍》1#抗日神劇1#《雷霆戰將》1
作者:王不易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壹
2005年,剛回到日本的演員冢越博隆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導演楊陽打來的,電話裡說:「抗戰勝利60周年到了,有很多戲要拍。」因為這句話,他又回到了中國。[1]
2010年,楊陽執導了《新亮劍》,冢越博隆果然參演其中。2005年李幼斌版《亮劍》已經珠玉在前,但《新亮劍》依舊由《亮劍》小說作者都梁編劇,提高了人們的期待。都梁說,05版有些地方拍得太粗糙,這一版自己做藝術總監,好好兒拍。這兩部《亮劍》播出成績都不錯,但《新亮劍》的口碑明顯下了一個臺階。
2015年,都梁將《亮劍》的IP版權賣給了浙江東陽中廣影視,這家公司的老闆是萬榮,做過05版《亮劍》的監製。萬榮和都梁關係不錯,都梁低調,很少露面,不願談錢,圈內開玩笑說,「要找都梁,先找萬榮」。
關於《亮劍》IP,萬榮有一個完整的構想:除了大電影,還有「新亮劍三部曲」——《亮劍之雷霆戰將》《亮劍之特種部隊》《亮劍之未來戰士》,看題目就很不一般,似乎要打造一個「亮劍宇宙」。
《雷霆戰將》2017年開始籌拍,還是都梁做藝術總監。今年11月3日,被壓了整整兩年的《雷霆戰將》終於播出,結果剛播出就被停播、下架,原因是:八路軍抹髮膠、住別墅,抗戰娛樂化。《雷霆戰將》賣了約2.11億元,目前中廣影視只收回7439萬元,萬榮這把可能虧了。
順著《亮劍》這條線,能牽出國產抗日劇發展的三個節點:
2005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出了一波抗日劇,《亮劍》是其中之一。到中國來演「鬼子」的除了冢越博隆,還有矢野浩二、三浦研一、澀谷天馬。製作了《亮劍》的海潤影視恐怕也沒想到,自己順勢而為,倒成就了經典。
2010年至2013年,是抗日劇井噴階段。這段時期打開電視,總有幾個臺在播抗日劇。矢野浩二們片約不斷,成了「鬼子專業戶」,吃到了抗日劇的紅利。
2014年後,抗日劇逐漸式微,趨於平常。
時間越往後走,越證明05版《亮劍》是無可逾越的抗日劇經典。《亮劍》播出15年了,至今難以被超越,無論是在劇界、在B站還是在表情包界。
貳
要說國產抗日劇的鼻祖,應該是1984年播出的《夜幕下的哈爾濱》,當時的播出熱度可能跟05版《亮劍》差不多。
198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掀起了第一波抗戰劇熱潮,《敵後武工隊》《百團大戰》《新四軍抗日遊擊隊》都是那段時期拍攝的。這些劇的受歡迎,使抗日題材這個富礦被發現。
05版《亮劍》踩在第二波熱潮上。和當時的《八路軍》《抗日名將左權》等劇相比,《亮劍》所塑造的「另類英雄」李雲龍打開了抗日劇的另一個維度,「亮劍」成了一種現象,「狼性」和「亮劍精神」成了企業信條。
《亮劍》的熱,吸引著資本進入。抗日題材進入資本視野時,正逢其他幾大題材的滑鐵盧:黃金時段不準播涉案劇;限古令一下,古裝劇不再吃香;《潛伏》火了沒幾天,廣電總局又說諜戰劇、反特劇「格調不高」「價值混亂」。
從業者們都懵了,不知道政策下一步會怎麼變。他們漸漸地摸索出門道:抗日劇起碼政治正確,是一張安全牌。2009年,王寶強的《我的團長我的團》《我的兄弟叫順溜》大火,片酬漲到一集15萬元,給所有人指了一條路。
據統計,1949年到2004年,國產抗日劇共150部,平均每年僅產出3部。2005 年,以《亮劍》為始,抗日劇數量開始增加,但僅20多部,而2012年,抗日劇超過70部。
那段時期,很難找到不拍抗日劇的公司。
萬榮在這段時期投拍了《蝦球傳》《新亮劍》《殺狼花》《天狼星行動》等多部抗日劇,稱其為抗日劇專業戶不為過。2015年被稱為「新三板影視年」,中廣影視也在這一年掛牌。
張若昀的父親張健也是拍抗日劇起家。2010年至2013年,他的西安夢舟影視投拍了《雪豹》《黑狐》《靂劍》,被稱為「夢舟三部曲」。《雪豹》各種拿獎,讓文章再紅了一把。張健想借著三部曲捧一捧兒子,三部曲中都有張若昀,《黑狐》張若昀是主角。
2014年,A股市場掀起併購影視公司的熱潮,西安夢舟也被一家做銅基材材料的安徽公司看上了,收購價9.3億元,溢價率373.68% 。按照張健的持股比例,他在併購中可獲得5.859億元。這家公司之所以看中西安夢舟,「夢舟三部曲」功不可沒。
05版《亮劍》的出品方海潤影視當然不會錯過這波熱潮。曾做過05版《亮劍》製片人的趙浚凱,後來是海潤的副總裁,也是抗日劇行家。許多抗日劇,如《武工隊傳奇》《走出硝煙的女人》《狙擊部隊》,背後都有他的影子。
2012年,海潤還和剛通過《步步驚心》翻紅的吳奇隆綁定,拍了抗日劇《向著炮火前進》,劇中吳奇隆抹髮膠、騎重型機車,頗具爭議,但不妨礙這部劇賣出至少8000萬元。如今看來,抗日劇偶像化該是以這部劇為始。吃到甜頭的吳奇隆2016年投拍了抗日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導演和主演都是于震。于震參演過近60部抗日劇,被稱為「殺鬼子專業戶」,網友調侃:于震一年殺的「鬼子」可繞地球三圈。
叄
抗日劇泥沙俱下也是在2010年至2013年。
除了題材安全,成本低、收益高,使抗日劇變成一門生意。製片方、橫店、演員、編劇……所有人都成了「抗日產業鏈」上的一顆螺絲釘,吃著紅利。
2013年,南方周末做了一篇題為《「抗日」這門生意》的專題報導,文中描述了當年抗日劇的瘋狂:《永不磨滅的番號》投資兩千萬,利潤率達300%,當時熱門抗日劇利潤率普遍達200%;演完《永不磨滅的番號》後,黃海波單集片酬超10萬元,《向著炮火前進》播出後,吳奇隆身價漲到50萬一集;2012年,橫店影視城共接待劇組150個,48個涉及抗日題材,橫店被調侃為「抗日根據地」;2012年橫店30萬群演,60%演過「鬼子」……[2]
編劇高滿堂評論道:「什麼是中國電視劇的現狀?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
「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俠》就是在2010年播出的,火得一塌糊塗,一輪播出時就拿下了江蘇、廣東、北京等多家地面臺的收視冠軍,二期賣出了單集200萬的高價。以《抗日奇俠》為伊始,一個新品類橫空出世:抗日神劇。
民間奇俠抗日五花八門,不講戰法不講常識,將對手弱智化,怎麼爽怎麼來。連都梁都吐槽:「一根繡花針、一包蒙汗藥就可以打敗強敵?那還要八年抗戰幹什麼!」《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的編劇海飛說:「你怎麼寫殺日本鬼子都是沒關係的,觀眾要的就是刺激。」他坦白說,接這種活,就是為了掙錢。[2]
2005年後,來找矢野浩二演「鬼子」的戲越來越多,一年就有七八部,但他發現劇本越寫越糙,翻來覆去,角色毫無新意。2009年到北京來拍戲的日本演員美濃輪泰史說,導演讓他臺詞隨便說,反正還要後期配音,喊一二三四也沒關係。[3]
越來越誇張的抗日神劇甚至火到了日本,日本人巖田宇伯寫了本《抗日神劇讀本:出乎意料的反日·愛國喜劇》,這本書匯總了21部、678集抗日神劇,售價人民幣220元,賣得還挺好。巖田宇伯本人也是《抗日奇俠》的「粉絲」。據說日本人把這些片子當特效很差的魔幻片看。
這種心理或許與國內受眾的心理相仿——爽感才是觀眾選擇觀看抗日神劇的第一原因。
因此即便缺乏藝術性,抗日劇還是不愁市場。對電視臺而言,價格低廉、風險低、收視率有保證的抗日劇通常是首選。尤其對預算有限的地方臺而言,抗日劇太香了。製作了神劇《箭在弦上》的華海影業在年報中說,抗日劇的銷售策略是先推一波地面臺,再賣給衛視。
《永不磨滅的番號》因最後一集手榴彈炸飛機而備受爭論,導演徐紀周說,本來要改的,但是已經給電視臺供帶了,電視臺卻說:「觀眾就看這個啊,很好!」[4]
最鍾愛抗日劇的是山東衛視。2011年,山東衛視為了推廣《抗日奇俠》,特別制播了《抗日奇俠抗日奇功》晚會。2012年,山東衛視黃金檔共播23部劇,抗日劇佔了11部,山東衛視因此被稱為「抗戰臺」。2015年山東衛視還出品了《一起打鬼子》,著名的「褲襠藏雷」就出自這部劇。今年11月,山東衛視的排播中,晚間黃金檔依舊是抗日劇《絕地反擊》,白天重播《亮劍》。
而且有句話說得好,「逢周年,必掙錢」,華誼今年就靠著《八佰》小翻了一下身。抗戰勝利60周年、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建國、建黨、建軍紀念活動……在消費時代,這些都是抗日劇生存的土壤。
弔詭的是,正是這種所謂的土壤,讓《亮劍》難再現。
肆
2013年,廣電總局出手整治抗日劇過度娛樂化現象。黑龍江衛視應聲撤播了《戰旗》,四川衛視撤了《尖刀戰士》。
2014年春節,橫店終於不打「鬼子」了。
2014年後,國內電視劇市場掀起了新一波浪潮——網際網路資本進入,IP熱興起。
人們又急吼吼地開始搶佔IP。編劇宋方金說:「抗日劇的生命力多頑強啊,網際網路資本把抗日劇都幹掉了。」
萬榮在這個急剎轉型中猝不及防。2015年,中廣影視兩部抗日劇《殺手鐧》《擒蛇》延期發行,造成2015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為零。張健也同感此冷。西安夢舟2015年拍的《灰雁》和《鐵血軍團》,分別預計收入2億元、6750萬元,至今尚未播出。
《雷霆戰將》的停播澆滅了萬榮的最後一點希望。原本在他的心目中,《亮劍之未來戰士》的故事設定可能是奪島大戰,《亮劍之星空大戰》則偏重科幻元素,可能涉及中華戰士在外太空亮劍,跟邪惡勢力作戰。
不過還好,他手中仍握著《花千骨》作者「fresh果果」最新著作的IP權。
參考資料:
[1].《抗日劇裡的日本演員》,南方周末。
[2].《「抗日」這門生意 「橫店抗日根據地」是如何開闢的》,南方周末。
[3].《第37次演日本兵,他拒絕了!》作者:邢曉婧,環球時報。
[4].《導演談「手榴彈炸飛機」戲碼:這事我認了!》。
* 題圖購買於視覺中國
原標題:《《亮劍》15年,抗日劇為什麼越來越神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