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會煥發獨一無二的光彩。父母不是孩子的前篇,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續章。
今天這一章,佟臘月(康熙她媽)和她的母親佟夫人也出場了。
正好借著這個由頭,說說《少年天子》裡三對母子(母女)的親子關係。
在我看來,《少年天子》裡的三個媽媽:孝莊、太妃、佟夫人都是不太合格的。
在她們常年累月的打擊逼迫下,她們的孩子福臨、博果爾、佟臘月終於不同程度地走上了絕路。
今天就來詳細分析一下,哪些行為是親子教育的誤區,是父母應該規避,卻往往以「我是為你好」的理由,常常會踏入的歧途。
博果爾打獵拔得頭籌,得了皇上的御馬,興高採烈地向太妃報喜。
誰知太妃不僅不喜,反而在言語上處處潑博果爾冷水:弓箭使的再好有什麼用?如果不讓你建功立業,天天在獵場消磨,你也知足?你又不是小孩子了,給你一截甘蔗頭你就嚷嚷著甜?
太妃的問題在於: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博果爾之上。只要一點不如她意,就處處潑博果爾的冷水。
博果爾其實是個特別單純的孩子,他不喜歡文人唧唧歪歪那一套,就喜歡舞刀弄棒。
太妃作為母親,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順應孩子的喜好。
難道孩子高興了,你作為母親,不應該感同身受地也感到高興嗎?
但是太妃偏不,她自己虛榮心旺盛,就讓她的孩子也不得安寧。
她自己爭不過孝莊,就逼著她的兒子博果爾處處與福臨爭鋒。
她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自己孩子頭上,想通過孩子的手去奪取憑她的個人能力根本無法奪取的東西,這難道不是一種自私嗎?
然後博果爾為了阻止太妃的嘮叨,就把這次打獵的重大新聞:「皇后的貼身宮女花束子,懷了皇上的孩子,就要封妃了。」告訴太妃。
這對於太妃來說,是個喜憂參半的消息。
憂的是,花束子若是生下皇上的孩子,那博果爾離皇位又遠了一步。
喜的是,皇上皇后感情不和,宮女先皇后有孕,這樣的渾水,讓太妃有空子可以鑽。
但是我覺得,太妃這次與皇后結盟,是她做的第二愚蠢的事情,僅次於後來她讓自己的兒媳婦烏雲珠到皇上第二次大婚上去出風頭。
從私德上說,唆使皇后,殘害龍裔,有違天理。
從利弊上說,她與皇后結盟,逃不過太后的眼睛,只會讓她內心深處的野心暴露的更明顯而已。
只不過,以太妃的短視,她現在還看不到這一點。
太后到了皇后的宮裡,虛情假意地噓寒問暖。
句句話戳中皇后的軟肋。
她明明知道皇后失寵,又不得太后的支持,貼身宮女又背叛她懷了皇上的孩子。
卻問皇后:好好的,怎麼就生病了?一聽你生病,我心裡直打哆嗦,比聽見博果爾生病還要難受。
這話一聽就假的不行,沒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何況,哪有自己的兒子不心疼,倒心疼起外人起來?
太妃這是瞅準了皇后在宮裡孤立無援,急需溫暖的心理,在皇后內心最脆弱的時候,來降服皇后的。
果然,單蠢的皇后中了太妃的計謀,還說不到兩句話就提到花束子懷孕的事情。
太妃還嫌事情鬧的不夠大,繼續刺激皇后,說半個京師都嚷嚷遍了,皇上看不上皇后,要把皇后的使喚丫頭扶正。
再一次引起皇后對於花束子的敵意。
皇后這個人,就是需要人哄的。
她一直以為自己是草原小公主,所有人都要圍著她轉,考慮她的喜好。
嫁過來之後,她先是指望福臨哄她,福臨讓她失望之後,她又指望太后哄她,太后也讓她失望之後,她就開始自憐自艾,等太妃假意獻殷勤之後,她就像快要溺死的人看見一塊浮木一般,飢不擇食地撲上去。
當然太妃的「暖」是與皇上與太后的「冷」做對比的。
皇上冷落皇后許久,太后一開始也是幫扶皇后,但是幫扶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這個侄女實在是朽木不可雕,也就任憑她自生自滅了。
但是,皇上與太后的態度,對於皇后來說,是格外扎心的。
因為皇后不僅是太后的兒媳,還是太后的侄女(有血緣關係的那種),連血緣的紐帶都無法抵制住宮裡勢利的冰冷,導致皇后轉戈導向太妃有毒的「溫暖」。
太妃最讓皇后受用的一點就是,她會抬高皇后的身份,俗稱「捧殺」。
這一招對於虛榮心高,又很難估量自己真實價值的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太妃先是肯定了皇后中宮尊貴的身份,「勸慰」皇后,中宮永遠是中宮,你要是懷了孩子,那可比花束子之流貴重千百倍(這是真的)。
然後她再旁敲側擊,提醒皇后她這樣尊貴的人卻沒人好好珍惜,是皇上與太后無情無義。
最後又「惺惺惜惺惺」地說:我眼高,宮裡其他人我都看不上,我就看上你了。
把個愚蠢又缺愛的皇后哄的屁顛屁顛的。
最後太妃才露出陰險的獠牙,提醒皇后「千萬不能用麝香」,女人這一用麝香,孩子就保不住了。
這招厲害就厲害在綿裡藏針,千百句好話中藏著一句最要緊的壞話,但這句壞話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連皇后最後都不知道她是受了太妃的利用,去害了花束子的孩子。
佟臘月終於上線啦。
《少年天子》的四位女主角(皇后、花束子、烏雲珠、佟臘月),看到最後,我反而最喜歡佟臘月。
皇后雖然最美,但失之神經質。
花束子溫柔又善良,但結局太慘烈。
烏雲珠看似完美,但若深究她的有些特質,不是踩在雲端上的虛幻,就是不顧世情的涼薄。
反倒是佟臘月,更像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只是在家族的「望女成鳳」下,不得不負重前行,最後等兒子康熙繼位,只當了兩年的太后,就一命嗚呼了。
佟夫人對於佟臘月的教育,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親子教育」。
最突出的一點是,根本不顧孩子的天性如何,一切以功名利祿為目的,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完美的牽線木偶,然後高價出售,來換取家族的最大利益。
在這樣的價值觀下,佟臘月是不是會幸福,是佟夫人根本不會考慮的微末小事。
佟臘月是佟家飛黃騰達的墊腳石,至於這個墊腳石本身會不會開心,沒有人會真正關心。
其實縱觀全劇,佟臘月這個女孩子,有些小虛榮有些小勢力那是真的,但是功名利祿之心,並不太重,真正心比天高的,反倒是烏雲珠。
以性格而論,如果皇后嫁給濟度,佟臘月嫁給博果爾,烏雲珠嫁給福臨,我想他們都會幸福的。
可惜陰差陽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佟臘月性格比較軟弱,一出場看起來就怯生生的像個小兔子似的,任由她的母親佟夫人把她推銷給內務府的總管索尼,希望索尼在選秀的時候為佟臘月美言幾句。
佟臘月的母親佟夫人,你說她功利心強,那是真的。
你說她厚臉皮沒羞沒臊,那也是真的。
但是如果她的女兒有一顆非要飛黃騰達,不顧一切往上爬的心的話,那她會慶幸自己有這樣一位豁的出去的母親。
在佟夫人看來,臉面是什麼,姿態是什麼,涵養又是什麼?
能吃嗎?能用嗎?值幾個錢?
只要自己的女兒可以順利攀龍附鳳,入宮為妃,就算讓她親手把索尼家裡的座椅都擦一遍,她都樂意。
你還別說,社會上往往這種人混的都不差。
因為這種人目的明確,臉酸心硬,不擇手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往往最後就是這種人摘得勝利果實,讓那些心裡想要,卻扭扭捏捏豁不出去的人狂吐酸水。
其實第一次見面,索尼就看上了佟臘月。
後來他向太后承認,佟臘月就是這屆秀女的翹楚。
但是索尼這個人鐵面無私,特別這件事,還牽涉到鄭親王。
如果答應為佟臘月美言幾句,那就等於讓索尼自己承認是迫於鄭親王的「淫威」,私下作弊,所以索尼雖然在心裡讚嘆佟臘月的美貌與儀態,但還是拒絕了為佟臘月美言幾句的請求。
但是索尼的拒絕讓佟臘月受了很大的打擊,她哭著鬧著要回家,還跟她母親說:我不選了,我不讓別人選了。
這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經常有的心態,受到一點挫折,就想打退堂鼓。
但你要知道,有時候你被拒絕,並非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時機沒有成熟。
這個時候,佟夫人的厚臉皮就起了定海神針一樣的作用。
在佟夫人看來,以臘月這種出身的貴族八旗女兒,在皇上選秀之前,根本就不能自由婚配的。
自然註定要被人挑來揀去,那為什麼不自己努力,去攀上那最高的那根高枝?
但是佟夫人的問題在於,她並不尊重臘月活潑的天性,自以為是地以為,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完美的木偶,更能吸引皇上的心。
在重重束縛之下,佟臘月就像是被人修剪過度的盆栽,美則美矣,但是失去了自然的本真。
而烏雲珠卻像空谷幽蘭,雖然看似不怎麼耀眼,卻香飄十裡,餘韻悠長。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希望成為孩子人生道路的領路人。
但是據我觀察,有很多父母連自己的人生道路都不知道怎麼走呢,又怎麼有能力來教導孩子?
父母產生這種想法,源於我國傳統文化中個人與個人界限的模糊。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少把個體當做獨立的個人來尊重,而是強調個人與社會關聯的價值,比如身為子女的價值,身為臣子的價值……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把子女看做自己私有的產物,抹煞子女獨立的個性,讓子女成為自己完成夢想的工具,來達到自己從未達到也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但是擁有抱著這樣願景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幸運的嗎?
我以前看過一個很有趣的綜藝節目,家長共分為兩組,一組是臺灣的家長,一組是國外的家長。
主持人問了家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立志要當一名清道夫(掃地工),你會怎麼做?
非常有趣的是,臺灣的家長一致表示激烈的反對,而國外的家長紛紛表示這件事情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
我想,如果這個問題由我們現在大陸的家長來做,其反對的激烈程度,肯定比臺灣的家長還更嚴重。
什麼?你竟然要去當清潔工?
你還有沒有出息?你知不知道,你要這麼想,你這一輩子就完了!
但是細聽外國家長的理由,其實非常合理。
他們也並不是百分百都贊成孩子去當清道夫,他們之所以不反對,是因為他們懂得尊重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力。
還有些國外的家長表示,他們在內心深處也反對孩子去當清潔工,又辛苦又沒錢,但是他們不想人為幹涉孩子的決定,因為這樣會打擊孩子探索生命之路的積極性,他們希望孩子通過親身實踐,真的去做一段時間環衛工人,如果做了一段時間孩子自己覺得不合適,他們再站出來幫助孩子換跑道。
看見沒有,這就是中外家長教育孩子思維方式的不同。
國內家長傾向於當領路人,國外家長傾向於當託底者。
但是我覺得,當託底者比當領路人更需要勇氣和智慧,這裡面包含著對孩子真正的愛與自信。
我相信你所選擇的路一定是對的。
就算你真的走了彎路,我也相信你一定能夠闖過去。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家長,像我們中國的家長一般「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帝都魔都的學區房被炒到高價,社會上遍地開花的學前教育班和補課班可為此作證。
我以前有個同事,他的孩子才五歲,就已經報了畫畫班、圍棋班和小提琴班。
不僅把假期時間排的滿滿的,而且媽媽還特地抽出時間陪讀,後來他兒子的小提琴沒學會,她媽媽倒會拉小提琴了。
我有一次和我的同事那麼說:孩子還太小,是不是需要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安排上興趣班?
我的同事回答我說:但是現在不學,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天分成為畫家、圍棋大師或是小提琴家。而且別人都學,自己的孩子不學,總感覺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話語之間,焦慮之情溢於言表。
我覺得我這位同事的心態,非常典型。
他們覺得人生是個競技比賽,只有「輸」和「贏」兩個結果,自己這一生也就這樣了,但是孩子還有希望,需要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儘可能勝過別人一籌。
我卻認為人生是一個過程,世上精通幾國外語,會樂器或是會點其他才藝的人數不勝數,倒是心態健康、平和而樂觀的人,屈指可數。
中國人的價值觀太過於單一,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現實」。
中國文明綿延上下五千年,璀璨悠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是個最現實的民族。
實際利益為先,活下去為先。
這種功利性的價值觀深藏在我們的血液中,所以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成為社會競爭的勝利者。
但是,精英畢竟屬於少數人(大概佔總人口的5%左右)
那剩下的95%怎麼辦呢?
就要接受自己是loser的事實,鬱郁不得志?
我倒覺得,中國的孩子是最不缺精英教育的,只要他顯示出某一方面的天賦,父母一定會傾家蕩產供其成才。缺少的倒是身為一個普通人,能享受到普通的快樂和幸福的心態。
能夠成為一個精英固然是好,平平安安做一個普通人也未嘗不可。
平凡不等於平庸。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散發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輝。
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
不是通過你的言傳,而是通過你的身教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你的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
並不在於你教他什麼,而是在於你本身就是什麼樣的人。
說的明白一點就是,請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做你本身都做不到的事情,因為這樣做絕大多數的可能就是失敗。
所以,如果自己是學渣,那你的孩子大概率不會成為學霸。
自己是平民,你的孩子大概率不會成為權貴。
自己是工薪族,你的孩子大概率不會成為巨富。
因為你對他的所有指導都是隔靴搔癢,甚至可以說是看人挑擔不吃力的,你也沒有相應的資源和人脈為其鋪路,這些路你自己走的時候都知道艱難異常,憑什麼你的孩子走的時候會容易呢?
我以前看過一個很有趣的科學評測,裡面列舉了幾樣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和影響最小的幾個條件。
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小的是:學區房、補習班、博物館、旅遊……都是現在家長執意追求的。
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是:父母的職業,父母的知識面,父母平時談話的內容和家裡是不是有專屬的書房,父母本身是不是喜愛看書等等。
看見沒有?
這就是商賈之家容易出巨富,書香門第容易出學霸的真正原因。
不是因為學區房,不是因為補習班,也不是因為國內國外幾次旅遊,而是這些孩子的父母本身是什麼樣的人,本身喜歡什麼樣的事,耳濡目染之下,對孩子的影響力最大。
言傳身教,言傳身教,但是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傳。
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蘋果手機讀者請長按下方二維碼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