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不光有留守兒童,也有很多留守老人。
本來子女都長大成人了,老兩口相互作伴、也該安享晚年了,但老人為了幫子女減輕負擔,在兒女有了孩子後,老人義無反顧地離開老家幫兒女帶孩子。
老人覺得畢竟年輕人生完孩子、休完產假,都要回到職場上班,孩子得有專人照看,找個保姆又不放心,而且經濟上也達不到,只能自己替兒女分擔了。
但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中,姥姥、奶奶佔大多數。姥爺、爺爺一般都不願意和老伴一起去幫兒女帶孩子,而是選擇獨自在老家生活。
為什麼大多都是姥姥、奶奶一個人去看孩子,姥爺、爺爺留守在家呢?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姥爺、爺爺們大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
老人們在老家生活了一輩子,農村院子大,街坊鄰居關係好,吃完飯出門轉,都是熟悉的街坊鄰裡,拉拉家常,也算是解悶了。
可一旦為了照顧孫子,到了城市,小區裡的人誰不認識誰,平時除了帶在家裡看娃,一出門連個拉家常的人都沒有,勢必會感到孤獨。
二、不能接受城市生活的種種約束
姥爺、爺爺們在農村自由自在慣了,一旦到了城裡兒女家,總感覺約束。
在老家自己呆著,想在哪抽菸就在哪抽,想吐痰就隨地吐,想吃啥就做啥,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總之,自由自在,可一旦住在兒女家,抽菸要到樓道去抽,因為家裡的小孩不能吸二手菸;早上要早起給兒女和孫子做早飯,因為兒女要上班;看電視聲音不能開太大,因為孫子要寫作業……
種種的約束,讓姥爺、爺爺,一個人寧願守在老家,也不願去兒女家幫忙帶孩子。
三、傳統觀念裡帶孩子都是女人的事
我們的傳統觀念普遍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在這方面天生不佔優勢,畢竟女人做飯、做家務、帶孩子更有經驗。所以,一旦兒女有了孩子需要老人幫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姥姥、奶奶。
既要幫兒女帶孩子,老伴又不習慣和兒女住在一起,沒辦法,只能姥姥、奶奶獨自去了。生活中總有一些讓我們兩難的事,老人們為了幫子女帶孩子和老伴分開,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然而,把上了年紀的老伴獨自一人留在老家、很多姥姥、奶奶是不放心的,畢竟年齡大了,身邊沒個人照應,萬一出個意外怎麼辦?
就像我家,我媽把我爸一個人放在家裡去幫我弟看孩子,我婆婆把我公公一個人放家裡,來到城裡幫我帶孩子。
作為兒女,我非常希望兩位老人能一起來,都在我跟前我也能照看兩位老人,畢竟老人年齡大了,獨自一人在家我們也不放心。可是,爸爸、公公都不願意離開老家,作為晚輩,我們也只能尊重他們的選擇。
父母晚年被孫子、孫女牽絆,不能有自己的晚年生活,這也是社會現實的產物,如果不能完全改變,那就努力去改善。
首先,老人們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來到我們身邊幫我們帶孩子、分擔家務,作為兒女,我們要懂得感恩。
其次,平時多關心一下老人的身體健康、下班回家,自己的帶帶孩子,讓老人休息一下,周末帶老人去公園轉轉,吃些好吃的。
第三、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有意見分歧的,多和老人溝通,多體諒老人,不給老人發脾氣。
第四、對老人多些理解,多些溝通和表達。尤其是留在家裡的姥爺、爺爺,作為兒女最好每天能在固定時間打個電話、發個視頻,關心一下老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有假期了,可以回去看望一下老人,陪陪老人。
總之,父母為了我們,願意付出一切,他們辛苦操勞了一生,現在年齡大了,我們做兒女的不能把老人當作免費的保姆,要對老人心懷感恩,要多一分關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