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過去,導演扎克·施奈德還是選擇,把自己的剪輯版《正義聯盟》製作出來,當年他離開劇組的時候,《正義聯盟》已經完成了拍攝,只剩下後期還沒有製作,所以即使華納請了喬斯·韋登接手,但《正義聯盟》的導演署名仍然是扎克·施奈德,但因為負責了所有後期的部分,喬斯·韋登後來獲得了正式的編劇署名。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一位導演的作品也是獨一無二的,至少各自的理念不同,所要表達的東西、或者表達的方式都會存在差異,所以很少看到一部電影有聯合執導的情況,如果有,要麼是分段式的劇情,各自負責不同片段,再者就是如《復仇者聯盟》的羅素兄弟,或者沃卓斯基兄弟(姐妹)那樣,具有與生俱來的默契,還有最重要的相互評判和妥協。
《正義聯盟》的情況更加特殊,扎克·施奈德拍攝,喬斯·韋登負責後期,它不是同一個故事兩個人來說那麼簡單,這是兩個人不同的工作,並沒有出現銜接的一環,所以2017年出了喬斯·韋登版的《正義聯盟》,時隔三年,扎克·施奈德選擇再次製作屬於他的版本,並將於明年登上HBO Max。
2017年《正義聯盟》表現沒有達到預期,別說無法如華納所願,可以拿來對標漫威的《復仇者聯盟》,連市場反應也是很糟糕,3億美元的成本僅僅收到6.58億美元的票房,可謂慘敗,於是各路批評甚囂塵上,說正義聯盟超能力分配不均勻、內容大而空,甚至還有說海王不帥、蝙蝠俠蝙蝠俠能力太弱等等。
其實讓2017版《正義聯盟》失利的根本原因只有兩點,不管是DC,還是漫威,那些成功的漫改電影,不管有多爆米花,但基調一直都是暗黑深沉,即使是活潑可愛如蜘蛛俠,總體基調也是如此,這樣至少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心理渲染,電影也顯得有深度,而《正義聯盟》糅合許多喜劇元素,突兀之外更是偏離了風格基調。
不過讓《正義聯盟》不能順利崛起的最主要原因,則是人物背景的模糊,事先沒有足夠的故事線來撐起正義聯盟的形成,漫威在復仇者聯盟之前,早早就打造了美國隊長、鋼鐵俠、綠巨人、雷神、鷹眼等人的單人超英電影,而且在各自單人電影裡搭建了彼此的故事線索,還有神盾局局長的電視劇都出了好幾季,所以把他們聚合在一起打造復仇者聯盟,觀眾能看得懂故事。
反觀《正義聯盟》,除了超人和蝙蝠俠,海王、鋼骨和閃電俠,甚至神奇女俠,在當時簡直是「橫空出世」,觀眾並不熟悉,強制把幾個陌生人集合在一起,就想打造一支充滿戰鬥力的超級聯盟,即使是現實裡隨便組一個球隊,也都是不太現實的事情,何況是想要以此為基石,打造DC宇宙。
這一次,扎克·施奈德的導演剪輯版《正義聯盟》,在風格上扎導已經宣布會回歸暗黑基調,並且長達4個小時,那麼他是否利用了一些時長,去重新交代幾位人物的背景呢,還是當時他拍攝的故事線,原本就比17版的多得多?需要4個小時才能表達完整?
確實,當年扎導在《正義聯盟》裡拍了很多東西,一些鏡頭並沒有在17版裡出現,比如閃電俠的女友,海王的嶽父,還有由內地演員鄭愷出演的四代原子俠蔡瑞安,有趣的是,扎導的導演剪輯版預告裡,一放出蔡瑞安的鏡頭,鄭愷立即上了熱搜榜,當年沒有選擇保留鄭愷的鏡頭,對《正義聯盟》來說不知是作何考量。
2017年10月26日,正義聯盟的成員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閃電俠、海王、鋼骨全員集結北京進行宣傳,一個月後《正義聯盟》上映,雖然只給出了6.5的綜合評分,但內地觀眾還是奉獻了高達6.91億元的票房,如今鄭愷因為蔡瑞安迅速登上熱搜,突然有個有趣的假設。
2017鄭愷正好出道十年,積聚了不少人氣,加上那時《奔跑吧》正值風頭,鄭愷憑藉該節目獲得的「最強者」和「小獵豹」等稱號,又為他增添了不少熱度,假如鄭愷出現在當時的《正義聯盟》裡,會對該電影在內地的票房產生什麼影響呢?假如(著重強調是假如)《正義聯盟》為此在內地票房大爆,它會不會像《毒液》一樣,完成「命運的大逆轉」呢?
你對當年《正義聯盟》沒有保留鄭愷的鏡頭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