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文章源於臺灣《魅麗》雜誌對克裡斯多福‧孟的專訪,採訪者賴佩霞是一位美麗智慧全方位的藝人,同時也是一位心靈導師,還是《魅麗》雜誌的發行人。
克裡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
幾年前的一個機緣下,我受邀參加了克裡斯多福‧孟在臺北的課程。
第一次在教室裡看到他的時候,我很直接感受到他這個人的簡單與樸實,他話不多,態度相當溫和。站在一旁,除了老外的外表之外,坦白說,他並不起眼。
這跟一般西洋人給人那種充滿活力、樂觀進取的感覺很不一樣。他身上散發的是另外一種相當少有的平穩、安定的氣質。他不刻意找人攀談,卻又不失參與,常常只是很安靜的在一旁默默的微笑。
在臺上講課的時候,一如臺下的自然,他慢條斯理的解釋心理學上的一些基礎概念與理論,無論是態度或內容一點都不浮誇,相當平實。
接著,我們會聽到他娓娓道出他跟妻子還有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他天真與熱情一面。而當他開始說起他如何在兩性關係、親子關係裡體會箇中道理的時候,你又會看到他頑皮、逗趣與幽默的真性情。
他毫不保留地以家人為例,讓那些冗長、艱深、無趣、枯燥的教條生動了起來。從他身上除了感受到簡單與單純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那股真誠的魅力。
克裡斯多福‧孟,加拿大人,是臺灣女婿。有著深厚西方心理學的訓練,加上與臺灣妻子的長年相處經驗,從他心理分析的論述中,你會聽到他具東方思維的分析與務實的生活體驗。這對東方學員來說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
在個人及團體輔導的領域裡,他已經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他是一位國際演說家,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生命教練和訓練師。在學習各種不同的心理學門派之後,他綜合了先進的知識與智能,集結自己的研究和生命體驗,與妻子共同創造了以靈性成長為核心的生活哲學。多年來,無論在個人發展、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以及開發個人天賦的領域上,都有他獨到的體驗分享以及課程帶領方式。
在臺灣他出版過兩本書,一本是《與心靈共舞:生命的禮物》(大陸為《找回你生命的禮物》)另一本是《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大陸為《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書中道出了人對愛與被愛的渴望。從實踐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歷過痛苦、恐懼,也曾體驗過狂喜與歡樂。總而言之,我們在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同時,又深怕再度受傷。
———Q&A———
賴佩霞:你近期談的都是關於覺醒的話題,你如何把覺醒的概念很務實地跟生活結合在一起?
克裡斯多福:我目前談的大都圍繞在兩個層面上:一個是覺醒,一個是跟情緒的成熟度相關的議題。我們大部分人的情緒都相當不成熟,幾乎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再進化了。你會看到很多人碰到問題的時候,情緒反應就跟五、六歲一樣,身體年齡雖然繼續成長,但情緒年齡卻停滯在小時候。
當人處在一個社會化的環境裡,每個人都努力要戴上社會所能接受的面具,儘可能的想呈現出有自信、有吸引力、有能力的樣子。因此一旦遇到問題,就一定要隱藏好,不能讓真實的樣貌露現。
如果有人問你近況如何?你必須說你很好;如果有不愉快的感覺,都儘量避而不談,很自動地轉向談論別人,或談論今天天氣如何、社會環境如何如何….這樣的話題畢竟比較安全。每個人都試圖維護表面的形象,只允許自己呈現社會所能接受的那一面,因此,對於感覺我們都很疏離,既然疏離,就無法成長。
賴佩霞:很多人都在鼓勵正向思考,這是否對情緒真的有幫助?如果一昧強調正面思考,是否也會忽略自己的感受,關於這一點,你怎麼看?
克裡斯多福:世人把想法和思考都看得太重要了,認為那些都比感覺來得更重要。你知道,快樂是沒有辦法用想的,快樂要用感覺的。是的,你可以想,但如果你沒有經驗過,你是不會有快樂的感受。
人們所有對自己的想法,都是源自於自我懷疑,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只好創造一些「我可能是誰」的各種信念。如果沒有實際體驗過,沒有真正去經驗、去感受,少了感覺,人永遠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會有快樂。
「覺醒」就是經驗了我是誰的那一刻
賴佩霞:就像你說的,人們長期活在社會化的面具底下,要體驗真實的感受,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你如何帶人體驗感受,同時體驗快樂?
克裡斯多福:人們都想迴避和否認自己不快樂這件事。至少要隱藏起來不要讓人看透,其實,我們碰到的各種問題、麻煩,都是要帶領我們進入快樂的入口。
問題會引發負面的情緒,讓我們覺察自己有不愉快的感覺,例如悲傷、罪惡感、無價值、焦慮.等等。
我們心裡之所以築起一層層厚實的高牆,就是為了要避免碰觸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也因為這樣,當生活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喔討厭!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不想面對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跟情緒,於是,馬上就跳到頭腦裡,想從腦袋中找到問題的解答。
有位研究意識的科學家發現:一個問題的產生,是由一千一百萬個因素造成,而人的頭腦,一次只能理解其中二十五個原因。
一個問題之所以存在,遠遠超過頭腦所能理解的範圍,而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頭腦可以提供問題的解答。其實,問題的存在,只是為了讓我們找到失落的快樂。
賴佩霞:人們之所以害怕摘下面具,有它一定的理由。你認為摘下面具,開始真實面對自己之後,會發生什麼情形?
克裡斯多福:你要有心理準備!當你摘下面具,你的防衛系統絕對會立刻告訴你趕緊把面具戴回去,所有的警報系統也一定會全部啟動開來,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如果你真的準備好了,要了解,你一定會經驗很多的迷惑,你會懷疑面具摘掉了以後,我是誰?如果我不是那個長年假裝的那個人,那我到底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活在人世間的目的又是什麼?比方說,有好多人賦予自己一種使命感,想要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如果他們發現原來「使命感」的追求,不過是為自己求得更大的「重要感」的時候,那他可迷惑了。所以,如果真的要摘下面具,你要有心理準備,你的面前將出現好多重大的疑問。
賴佩霞:就像你說的,面對真實的自己時,會發現卸下面具後的脆弱更嚇人,然後,馬上就再把面具戴上。你怎麼看待這樣的過程?
克裡斯多福:在我經驗了我是誰的真相,以及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也是我稱之為「覺醒」的那一刻,我把這樣的經驗和醒悟告訴我十五歲的女兒,但她的回應是:「不用了!謝了!我還沒準備好」,她一點都不為所動,她說她還是喜歡有男生追她,她還是想去經驗心碎和成名的過程。雖然她知道那些都很表相,但她還是想要去經驗這一切。
學生常問我:「體驗是什麼意思?」我說,當老師坐在遊泳池邊教遊泳,老師知道,而且能大談關於遊泳的各種知識及經驗,不但如此,他還可以把他的老師教給他的全部都傳授給學生。可是只要學生都還是坐在遊泳池畔,不親自下水,他是永遠無法了解遊泳的真相。你可以從書上讀到各種靈性體驗,但你依然沒有經驗,閱讀靈性書籍會讓頭腦哲學化,那雖然也很棒,但那都不是自己的體驗。如果沒有感覺就不可能有經驗。熱情是什麼?熱情是一種感覺,愛是什麼?愛是要去感覺,那是一種感受後的體驗。這是我最想強調的,有了感覺,才可以稱之為經驗。經驗是任何人都無法給你的,你可以用嘴巴談遊泳談到八十歲,或者可以直接跳到泳池裡體驗一番。
賴佩霞:談到靈性成長,有些人藉由宗教追尋來提升自己,有些人選擇很務實地經營家庭生活。無論人們賦予靈性提升多麼崇高的價值,家庭以及跟家人的關係,總是能很清晰地讓我們檢視自己。
克裡斯多福:是的,家庭的確是我們的道場,我要說,真正的靈性經驗跟世人的看法完全相反。我母親一生都懷抱虔誠的宗教信仰,透過上教會她得到一些慰藉,她覺得有無形的力量在眷顧著她;其實,我們不太能從靈修的道路上找到快樂,但我們的確能從中找到慰藉。真正的靈性,是在於經驗自己的靈性,我們努力想透過閱讀,從典籍中找到真相,但真相只存在於經驗裡。我甚至看過一本書,書上說你不要再讀這本書了,當我繼續讀了十多頁後,它又寫說,你怎麼還在繼續讀?它說,書中沒有經驗, 最多只能指出一個方向讓你去面對自己而已,最重要的是經驗本身。當我內在開關打開,也就是「覺醒」之後,我體悟到,原來經驗不是任何一本書或任何一位老師能幫得了你的,是你內在無條件的愛,來決定你的開關什麼時候打開,沒有任何人有秘招可以把你喚醒。靈性經驗是一種直接貫穿全身的體驗,你會體悟到愛就在你裡頭,你一直存在於意識的愛當中,那是一種直接的感受,而不是由頭腦來歸類和認知的,這種內在體驗才是真的靈性經驗。書也好,靈修也好,都是很好的餘興。
痛苦的核心裡隱藏著無條件的愛
賴佩霞:我了解你所說的。我們談談你另一個教導的主題——成熟的情緒。
克裡斯多福:一個情緒成熟的人,會了解妥善響應生活壓力的重要性,他了解問題所帶給人的焦慮是一種契機。當人的情緒愈成熟,就越了解「問題」其實是提供給人一個成熟的機會,也就是說,不要讓自己繼續活在一些不合理的期望當中。
當有不舒服感覺的時候,請擁抱這個感受,跟不舒服安住在一起,去經驗那個不舒服,了解不舒服其實是一種能量,不用跟它搏鬥,也不用絞盡心思去想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很單純地就是跟感覺在一起,並且看清楚隱藏在不舒服裡面的真相,看到藏在裡面的愛與和平。
第一次的經驗,是在我女兒在死亡邊緣掙扎的時候發生。那時她才剛出生不久,我看到她無助的躺在保溫箱裡,如果晚個二小時她的腦部就會受損,再晚個五小時就會沒命,還好我們及時發現。當時我站在窗前,看著女兒,我的痛大到幾乎讓我全身癱瘓,我必須緊緊抓住鐵欄杆才能站穩。就像大多數男人一樣,我並不想在大庭廣眾下讓別人看到我掉淚,可是我實在忍不住,那種痛就像有一把利刃刺穿我的心,我無法想像,人竟然可以有那麼大的痛苦,並且有能力承受這一切。我是她爸爸,我想要全然的陪在她身邊,所以,我就必須全然和我的痛在一起。沒想到,這個痛竟然讓我看到而且經驗到全然的愛與美,這份愛超越了任何言語,雖然我痛不欲生,但那個美也讓我感動涕零,當時我對生命感到讚嘆不已。我的意思是,不管痛有多大,當事人都要面對,然而在痛苦的核心裡,卻隱藏著無條件的愛。只是我們的頭腦會評斷它為痛苦、不舒服、不應該,但那其實是愛,愛要用感覺去感受,對我而言,這就是真正的靈性。
賴佩霞:你如何教導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情緒?當子孩子出現忌妒、羨慕別人,或者批判別人時,你覺得父母要怎麼處理?
克裡斯多福:首先要先肯定那些不高興或難過情緒的存在,而不是趕快把他摟起來說別哭、別哭,從小到大,大人都告訴我們不要哭,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悲傷的感覺是允許的,因為那是真實的感受。
再來就是聆聽,那是很有力量的。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真實感受,父母通常都想要解救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痛,就想要趕快把他從痛苦中拉出來。這也沒有對錯,孩子痛的時候,父母如何對應孩子的痛處,其實也反映了父母自己情緒的成熟度。有一次我兒子發高燒,除了該有的護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感覺自己的無助,對為人父母而言,面對這樣的無助真是太困難了,父母絕對想把孩子保護得周全無虞,儘可能把痛苦趕走。所以我要說,你可以安慰孩子,只要你的安慰不是要把他的痛趕走或是忽略他的痛就好。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透過經驗,慢慢的成長而且擴展;因此,當孩子感覺到負面情緒,就把它指出來,他們會懂的。
賴佩霞: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總會想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但難免也會經歷一些內在和外在的掙扎,遇到這種情形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穿越這些困難呢?
克裡斯多福:這取決於父母面對自己感受的能力,如果父母情緒夠成熟,其實只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榜樣就夠了。很多父母給孩子的建議,連自己都做不到。在養兒育女上面,給孩子建議通常是最不管用的方式。
說起來你可能不會相信:一件事情之所以會變成問題,都是因為有了不舒服的感覺才產生的,而且越想就越覺得問題大到不可招架。其實,只要照顧好自己的感覺,在痛裡面找到平安、平靜,問題就會縮小、化解、自動解決,外在根本不需要多做些什麼。
我的孩子一次次教會我這些。比方說,孩子跟男朋友、女朋友鬧分手,我感覺糟糕透頂,但是當我照顧好我自己的心碎,他們也就沒事了,很快又開始談戀愛了。我知道,現在我說的與一般人的認知背道而馳,一般人都認為遇到問題時,不要管感覺,趕快採取一些作為,想辦法改變它、修復它、摧毀它或者能閃就閃。我的意思是:問題之所以出現是有它的目的及意義,這一切都與你息息相關,當你真的經驗、領悟了,問題自然就會搞定。
賴佩霞:面對伴侶情緒低落或深陷無力感時,你建議要如何安慰、陪伴他呢?要告訴他不愉快都會過去,還是讓他自己面對,去深入他自己的低落與無力?
克裡斯多福:你聽過受害囚牢的觀點嗎?一個囚牢裡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當人生遇到問題時,你會經驗到受害者的感覺:無價值感、遺棄感、心碎感.,因為我們不想經歷這些感受,因此內在的迫害者就會冒出來說:這件事情是不對的、這種問題不該發生,甚至說受傷的感覺是錯的,不要那麼脆弱,要堅強,然後,接下來就會趕緊找方法安慰、解決。
當伴侶有不舒服的感覺,通常我們就會扮演起拯救者的角色,會說沒關係或開始給對方忠告,這是很典型的反應。但這樣做只會讓自己繼續待在囚牢裡,你拒絕感受、拒絕看清楚眼前的真實狀況,排斥自己的感覺,評判,然後找方法脫離。
伴侶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比方說,當先生說他很氣餒、沮喪,你會趕緊安慰他。因為他的氣餒引發了你自己的不舒服,是我們自己不想面對自己的不舒服,所以就趕緊勸他,想辦法教他心情好起來的方法、或逗他開心,其實這樣的目的只是為了拯救自己。
拯救者和迫害者都是看守這個監獄的獄卒,他們無法讓人自由,只會繼續把人關在牢籠裡。如果你懂得連結不舒服的感受,你會響應先生說:「聽到你這樣說,我的確很擔心、同時也很無助。」想要脫離囚牢,是要透過受害者的幫忙,連結傷痛,但我們一直以為拯救者才是出路,我們一直以為能從腦袋中找到答案,總要想辦法做點事情才可以。這就是我從頭到尾要強調的重點:生命中所發生的任何問題,都要回頭先照顧好自己,因為問題,都是為了要幫助我們才發生的。
當伴侶表達了他的脆弱,而你並不覺得不舒服的話,那就邀請他多談談他的感受,讓他習慣這樣的表白及體驗。你知道,全世界最棒的諮商師在諮商過程中幾乎是不開口的,他們的傾聽具有強大的邀請性,聆聽是一種支持,鼓勵當事人更往內看,所以,光是傾聽就夠了。如果你的伴侶不想談,而你也不會因此而感到不舒服的話,那就沒問題了,否則,還是先回頭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最為重要。
還有,如果你的另一半總是不開心,那你也要有所警覺,這代表你們的關係已經有各自固定的角色,你們可能已經落入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中,比方說一方比較獨立,另一方比較依賴,通常比較負面的這一方會說「我們關係出問題了。」而正面的一方會說「哪有問題!是你有問題,我好得很。」
人們都關在牢籠的三個角色中轉來轉去,常常是關係中其中一方會在一個角落,另一方在另一個角落,人們最多似乎只能冀望可以搬進更大一點的囚牢而已。這個囚牢裡最舒適的角落是拯救者的位置,因為那裡看起來比較光明,但其實人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坐牢,拯救者跟自己的感覺是相當疏離的。唯有跟自己的感覺在一起,才是破繭而出,走出囚牢的方法。
如果您覺得心有戚戚焉,如果您喜歡我們發的文章,關注並轉發吧!讓更多的人與您共鳴!感恩有您!
請您「掃一掃」並且關注:老克讀書會無錫心月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