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宗教精神到神奇女俠:讓我們談談萬聖節服裝簡史

2021-02-08 Quriosity

吸血鬼,狼人,南瓜,糖果·····如今的萬聖節已經成為大家能夠盡情享受「奇裝異服」的節日,而你是否會好奇,數千年之前這一天人們的慶祝裝扮呢?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上圖為1900年代初的一張黑白照片,一位美國農村婦女臉上戴著邪惡的白色面具。另一張1930年的照片上,一個高個子站在一塊看起來像是由白色床單和黑色膠帶緊緊纏繞的區域裡。而1938年的圖像照片則顯示了三個人戴著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髏面具開車去參加聚會。


20世紀上半葉的萬聖節服裝令人恐懼。根據 Lesley Bannatyne(一位撰寫了大量有關萬聖節歷史的文章的作者)的說法,受萬聖節的異教和基督教根源影響,人們通常將這個夜晚視為驅除邪惡或是與死者交流的機會,於是常常選擇更病態和古板的服裝,而不是當今受流行文化影響的服飾。

Halloween costumes from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ere terrifying. Drawing on the holiday's pagan and Christian roots -- as a night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or reconcile with death, respectively -- people often opted for more morbid, serious costumes than the pop culture-inspired ones of today, according to Lesley Bannatyne, an author who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history of Halloween.


Bannatyne在電話採訪中說:「在10月31日演變成我們所知的友好的家庭聚會之前,人們認為這一天與鬼魂和迷信息息相關。它被視為'不正常的一天',在這一天,你可以離經叛道。「穿著可怕的服裝——當然不是今天的恐怖風格,而是單純恐怖的服裝——是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


"Before it evolved into the family-friendly, party occasion we know it as, October 31 was deeply linked to ghosts and superstitions," she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It was seen as a day 'outside of normal,' when you act outside of society's norms. "Wearing ghoulish costumes -- not horror-inspired like today's, but plain frightful -- was an essential part of it."


萬聖節服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歷史學家認為,Samhain的凱爾特異教節日是萬聖節的前身,它標誌著標誌著夏天的結束和不列顛諸島「較黑暗」的半年的開始


The genesis of Halloween costumes may date back over 2,000 years. Historians consider the Celtic pagan festival of Samhain, which marked summer's end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s "darker" half in the British Isles, to be the holiday's precursor.

Photo taken in 1905 of a person wearing a ghost costume in a rural schoolhouse. 

1905年在農村校舍裡扮鬼的人的照片。


人們認為,在節日期間,神明的世界對人類是可見的,這導致了人們做出因此會出現一些「靈異」的惡作劇。有些人向神明提供食物,而另一些人則喬裝戴上獸皮和獸首,以使漫遊的神靈誤以為他們是自己的一員

It was believed that, during the festival, the world of the gods became visible to humans, resulting in supernatural mischief. Some people offered treats and food to the gods, while other wore disguises -- such as animal skins and heads -- so that wandering spirits might mistake them for one of their own. 

班納汀說,躲在服裝之後的村民經常互相惡作劇,但同時卻歸咎於神靈。面具和喬裝被視為逃避追咎的手段。在萬聖節的整個演變過程中,這種想法一直持續著。」

"Hiding behind their costumes, villagers often played pranks on one another, but blamed the spirits," Bannatyne said. "Masks and cover-ups came to be seen as means to get away with things. That's continued throughout Halloween's evolution."

基督教在11世紀將10月31日定為節日,以此作為重組異教徒慶典的一部分。的確,「Halloween」這個名稱源自「All Hallows Eve」,即「All Saints' Day」(萬聖節)的前一天(11月1日)。不過,薩姆海因的許多民俗都得到了融合和延續-包括服飾。


'Darkitecture': The art and psychology of haunted house design

「深色建築」:鬼屋設計的藝術學和心理學


在中世紀的英格蘭和愛爾蘭,人們會穿上象徵死靈的裝束,挨家挨戶收集點心或是代表著死靈的灑滿香料的「靈魂蛋糕」(一種稱為「souling」的基督教習俗)。從15世紀後期開始,人們開始穿扮成冬季幽靈或惡魔的服裝,並通過朗誦經文歌曲和表演民俗戲劇來換取食物(這種作法稱為「mumming」)。

In medieval England and Ireland, people would dress up in outfits symbolizing the souls of the dead, going from house to house to gather treats or spice-filled "soul cakes" on their behalf (a Christian custom known as "souling"). From the late 15th century, people started wearing spooky outfits to personify winter spirits or demons, and would recite verses, songs and folk plays in exchange for food (a practice known as "mumming")


18世紀,隨著第一波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開始抵達美國,萬聖節的迷信、傳統和服裝也隨之遷移。據時尚歷史學家、紐約大學服裝研究碩士項目主任Nancy Deihl說,萬聖節融入美國文化之後,就很快流行起來了。她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說:「美國農村地區的人們接受了它的異教根源,認為萬聖節是一個以死亡為中心的黑暗時刻。他們用床單、化妝品、面具這樣手邊的東西把自己打扮成可怕的樣子。她補充道:「服裝主要是來隱匿身份,打扮的目的是完全偽裝。」

"People in rural America really embraced its pagan roots, and the idea of it as a dark occasion, centered around death," she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They wore scary, frightening get-ups, which were made at home with whatever was on hand: sheets, makeup, improvised masks. 


"Anonymity was a big part of the costumes," she added. "The whole point of dressing up was to be completely in disguise." 

Three girls prepare for Halloween festivities,Ohio, 1929.

1929年,俄亥俄州,三個女孩在準備慶祝萬聖節。


到了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人們每年都在租用的沙龍或家庭住宅舉行萬聖節化妝舞會,成年人和兒童都會慶祝。據Bannatyne說,有的時候,大家從8月就開始準備服裝了。從夏天到聖誕節,慶祝活動似乎也得益於日曆上的時間安排。「這是在換季前聚在一起的一個機會,」Deihl說, 「隨著萬聖節變得更加商業化,營銷工作人員在這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這幾十年裡,隨著第一批大型服裝製造公司的出現,服裝也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據Bannatyne說,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J.Halpern公司(Halco這個名字更有名)在這段時間裡開始對像大力水手、奧利芙·奧伊爾、小孤兒安妮和米老鼠這樣的虛構人物進行商標註冊。她說:「人們對在社會邊緣扮演角色也很著迷,」她補充說,「海盜、吉普賽人甚至無家可歸的人都成了常見的服裝選擇。」

Those same decades also saw the emergence of costumes influenced by pop culture, alongside the first major costum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The J. Halpern Company (better known as Halco) of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began licensing images of fictional characters like Popeye, Olive Oyl, Little Orphan Annie and Mickey Mouse around this time, according to Bannatyne.


"People also became fascinated with impersonating characters at the fringe of society," she said, adding that pirates, gypsies and even homeless people became common outfit choices.

在北美,萬聖節惡作劇一直延續著古老的做法,有時甚至會造成破壞和騷亂。 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媒體將這一晚的無政府管理狀態(要麼至少是窗戶和柵欄的受損問題)稱為「萬聖節問題」,而服裝可能「部分促成了這種行為」,Bannatyne說。

By the mid-1940s, the press had dubbed the night's anarchy (or its broken fences and smashed windows, at least) the "Halloween problem" -- and costumes may have "partly enabled that behavior," Bannatyne said.

Portrait of party goers at the Chicago Art Institute's Halloween Ball, Chicago, Illinois, 1949. 

1949年,芝加哥,伊利諾州,芝加哥藝術學院萬聖節舞會上的派對人物肖像。


為了防止犯罪損害,地方和國家官員試圖將萬聖節改日,並把它包裝成為「一項針對年幼兒童的活動」。 芝加哥市議會甚至在1942年投票廢除萬聖節,並在10月31日設立「保護日」。


倫敦時尚學院的社會學研究員Anna-Mari Almila在電話中說:「萬聖節的歷史經歷了所有權的變化,它與死亡的原始聯繫變得越來越脆弱,這為完全不同種類的(服裝)創造了空間。」

"Throughout its history, Halloween has gone through changes of ownership," said Anna-Mari Almila, a sociology research fellow at the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over the phone. "Its original connection to death became more and more tenuous, which made space for altogether different kinds of (costume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電視流行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美國萬聖節服裝開始模仿超級英雄、漫畫人物和娛樂人物。同時,也有更多人願意去商店裡購買這些服裝:根據板巖雜誌,到1960年,製造公司Ben Cooper佔據了70%-80%的萬聖節服裝市場,推動了萬聖節的流行。



Deihl表示,也正是大約在這個時候,成年人們開始再次為萬聖節裝扮。和孩子們的服裝一樣,這些裝扮的趣味性大於恐怖性,比起惡魔和幽靈,「星球大戰」或是印第安納·瓊斯更常是它們的靈感來源。


A school age boy stands in his living room for a portrait of him wearing a clown costume.

一個穿著小丑服裝的男孩在他臥室裡的照片


「一般來說,我們將60年代視為萬聖節服裝發展的轉折點,」Deihl補充道,「尤其是成年人們,他們開始摘下面具露出臉,也不再嚴嚴實實地遮住全身。人們用萬聖節服裝展示一個更輕鬆、特別的自我:像是神奇女俠、盧克·天行者,或是任何你想成為的對象。」

"Generally speaking, the '60s marked a shift in the way we dress up for Halloween," Deihl added. "Grown-ups, in particular, started ditching masks and full-on coverage, opting to show their faces. Costumes became a way to play a lighter, special version of oneself: showing the world you 'were' Wonder Woman, or Luke Skywalker, or what have you."

不過驚悚服裝依然沒有退出舞臺,1970-80年代湧現的一系列恐怖電影,從 John Carpenter的《萬聖節》到Wes Craven的《半夜鬼上床》都給了這些服裝靈感。近幾十年來,在美國各州都有同志團體將這個節日視作一個能夠穿奇裝異服和舉行遊行的場合,這也促進了萬聖節派對的繁榮和侵略性服裝的流行。Deihl表示,這種流行在近幾十年裡常常顯得過分性感和野性。

But there was still a place for scary outfits, encouraged by a slew of splatter-horror movies that started emerging in the 1970s and 80s, from John Carpenter's "Halloween" to Wes Craven's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These decades also saw gay communities across the States adopt the holiday as an occasion to wear outrageous outfits and hold parades, contributing to a boom in Halloween parti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provocative costumes that "in recent decades," Deihl, said, "have oftentimes leaned towards the overtly sexy and campy."

萬聖節服裝已經從一種偽裝變成了徹底的自我展示,」Almila說,「如今萬聖節已經成為一個大型的商品性節日,徹底脫離了任何基督教或是異教的聯繫,更關注於展示人們的幻想,這也是它在全球如此成功的原因。」

"Halloween costumes have gone from disguises to full-on exhibitionist," Almila said. "Today, it's one big capitalist celebration completely detached from any vestige of Christianity or paganism, and more centered around expressing people's fantasies -- which also explains its success globally."

我認為它們無疑變得更能反映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了,」Deihl補充道,「但是和過去相比,現在自己製作萬聖節服裝的人已經很少了,這些服裝裡的個人創造力也大大減少。」

"I think they've certainly become more reflective of the times we live in," Deihl added. "But there are also far fewer people making their own Halloween outfits now, and a lot less personal creativity going into what you wear, compared to the early days. 

「我們往往都被可供購買的同一系列服裝中所吸引,也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我認為如果人們像以前那樣製作自己的服裝,就可以更獨立地表達自我。」

"We're all drawing from the same range of costumes available for purchase. And creating immense waste because of it. I think people would express themselves much more individually if they crafted their own costumes like they used to." 

原文連結:

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history-of-halloween-costumes/index.htm


編譯 | 高嘉怡 陳雨昕 靳曉樂

排版 | 靳曉樂

審核 | 趙寒旭 劉佳



相關焦點

  • 史詩般的萬聖節,凱莉·蕾帕轉變性感女郎,神奇女俠服裝即刻展現
    近日,凱莉·蕾帕在社交軟體上分享了一張新的華麗集體照,她在這個幽靈般的假期前幾天與朋友們炫耀著她那令人瞠目結舌的《神奇女俠》萬聖節服裝。現年50歲的凱莉·蕾帕對性感的萬聖節服裝並不陌生,她通過最新的社交圖片為史詩系列增添了另一件
  • 蓋爾·加朵《神奇女俠1984》的服裝,為何「煥然一新」了?
    就像DC漫畫電影的超級英雄一樣,神奇女俠在過去的十幾年內,也穿了各種各樣的服裝。眾所周知,神奇女俠擁有她標誌性的服裝,但是她的服裝仍然隨著年代和造型設計師的改變,經歷了許多變化。自從扎克·施耐德開啟了DC宇宙以來,蓋爾·加朵扮演的神奇女俠,就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中,隨著《神奇女俠1984》的來臨,她的造型顯然會經歷一些改動。對於神奇女俠造型的改變,《神奇女俠1984》的服裝設計師林迪·海明解釋了,神奇女俠的服裝究竟為何「煥然一新」了。
  • 《神奇女俠1984》服裝亮相,蓋爾·加朵性感出擊
    性感辣媽蓋爾.加朵飾演的神奇女俠,自2017年電影上映以來就備受好評,在電影中她穿著羅馬戰士式的舊盔甲,手持盾牌和真言索進行戰鬥,這也成了神奇女俠的戰鬥制服,其實在DC漫畫中,神奇女俠的戰鬥服有很多套,改編成電影後,但是隨著時代和設計師的變更,神奇女俠的服裝雖然保留下標誌性的元素,但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 DC《神奇女俠1984》的金鷹盔甲,為何看上去像蝙蝠俠的服裝?
    這部電影的服裝設計師林迪·海明除了參與《神奇女俠1984》的服裝設計之外,她也參與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服裝設計。她談到了自己對神奇女俠金鷹盔甲的設計,在解釋時,她將這套服裝,與蝙蝠俠的盔甲進行了比較。
  • 史上最靚神奇女俠或已加盟帕丁森版本《蝙蝠俠》
    另一方面,隨著萬聖節的到來,掀起了歐美國家的派對狂潮,並且在《蝙蝠俠》的拍攝現場也出現了不少穿著DC超級英雄戰鬥服的人,這些人種包括超人、神奇女俠以及其它不少知名的DC角色。起初不少人認為只是萬聖節派對,但是由於不少人的服裝都非常精緻,而且有劇組的人為其進行上妝等細節,因此粉絲開始認為這些角色或來自影片中。
  • 神奇女俠是女性主義精神合適的代言人嗎?
    《神奇女俠1984》劇照不過,神奇女俠這一角色是否能夠作為女性主義精神的代表,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論,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未曾停止。有人質疑,雖然神奇女俠的初創者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希望她能成為帶領女性改變自身處境的先鋒,但馬斯頓本人卻有著強烈的厭女情結。也有人認為,在角色變遷的歷史中,神奇女俠所傳達的精神常常與現實中的女性主義思潮形成錯位,甚至常常成為反對女性主義的保守勢力的同盟。無論如何,神奇女俠都不僅僅是一個具有強大票房號召力的爆米花電影主角,而是一面社會思潮的多稜鏡。
  • 《神奇女俠1984》影評
    其實如果一直沿著《1984》的精神內核挖下去,電影精神內核的高度絕對是夠的,但是很可惜,《神奇女俠1984》或許有這樣的野心,但卻沒有這樣的能力。有求必應       如果非要給電影打個分的話,我會打到6.5到7分的樣子。如果作為爆米花電影,及格可以,但想再上一步,還是有很多不足。
  • 《神奇女俠2》曝光豹女造型,獸性大發的豹紋女反派
    《神奇女俠2》如果按照原檔期的話,這兩天正好要上映了,不過片子就像所有上半年的大片一樣,已經推遲到了下半年上映,影片之前已經開啟了宣傳,曝光了不少宣傳圖和預告,使得我們對於電影中的一些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 從女孩到女俠:神奇女俠蛻變史
    在DC漫畫設定當中,神奇女俠黛安娜是一個五千多歲的、擁有半神血統的「女孩」,她擁有大力神的強壯、智慧女神賜予的智慧、愛神賜予的顏值、狩獵女神賜予的與動物交流的能力、精準打擊的能力,還有火神為她量身打造的一整套裝備,可謂開足了外掛。即使是這樣一個幾乎從顏值、武力值到智商都零缺陷的角色,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為神奇女俠的。
  • 《神奇女俠1984》:是經典還是「炒冷飯「
    其實如果一直沿著《1984》的精神內核挖下去,電影精神內核的高度絕對是夠的,但是很可惜,《神奇女俠1984》或許有這樣的野心,但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如果非要給電影打個分的話,我會打到6.5到7分的樣子。如果作為爆米花電影,及格可以,但想再上一步,還是有很多不足。先來說說優點,我始終認為,當年DC立項《正義聯盟》系列並開始選角的時候,真的是神仙眼光。
  • 這次,輪到我們向全球劇透神奇女俠
    蓋爾·加朵是其中之一,可以說,她努力了28年,才成為神奇女俠。演員要碰到非她不可的角色,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必然。03 成為「神奇女俠」加朵的出現,打破了人們長久以來對神奇女俠的固有期待。但她們,都沒能成為神奇女俠。
  • 蓋爾·加朵:神奇女俠神奇在哪裡?
    琳達在文章中寫道:「在1975年登上電視屏幕以來,神奇女俠就一直幫助女性轉變她們對自己的看法。「她代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頑強的力量、溫柔的內心和驚人的勇氣。5 她帶孕拍攝《神奇女俠》如果《神奇女俠》讓你印象深刻的話,那麼,當你獲知在拍攝這部影片時,蓋爾已經懷孕五個月時,你剩下的只有驚嘆了!
  • 神奇女俠的前世今生
    許多看完這部電影的觀眾大多反映劇情轉折的突兀、敘事節奏的拖沓以及那一句「瑪莎」讓他們無法對這部電影有更高的評價,但是最終決戰時神奇女俠的意外登場和充滿燃點的出場背景音樂卻讓他們重新提起了精神。如果這時的神奇女俠尚不能引起足夠的眼球(畢竟女性英雄角色在漫威電影宇宙之中也不是沒有先例),那麼隨後的《神奇女俠》獨立電影則為這個人物博得了全球觀眾的喝彩。為什麼呢?
  • 萬聖節南瓜服裝的做法 DIY兒童萬聖節可愛服裝
    萬聖節的服裝怎麼做 萬聖節服裝diy自製方法  萬聖節的服裝裝扮是萬聖節必不可少的點綴,萬聖節的造型千奇百怪,我們大家可以自己DIY,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萬聖節服裝diy自製方法吧!,可以用紅襪子做了個長舌頭  6用綠色衣服剪了些綠色葉子縫上  7最後,把帽子減下來再縫到T恤上  8真人秀  萬聖節的服裝怎麼做(二)  1.黑蝙蝠造型,準備兩件黑色的衣服  2.量好衣服的長度  3.裁剪好翅膀
  • 拯救世界近80年,神奇女俠精神不敗!
    美國最高法院女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今年9月因癌症病逝,她自70年代起致力為女性爭取權利,她過世後,有個小女孩穿著神奇女俠服到最高法院向她致敬。智利人民今年10月為推翻軍事獨裁進行公投時,神奇女俠的畫像也出現在街頭塗鴉藝術。
  • |Funko小劇場|關於神奇女俠的極其草率的考據
    今天的小劇場主題是神奇女俠特輯神奇女俠上映了成為了2020年上映的唯一的一部超英電影繼續著首集中的故事這一次的神奇女俠來到了1984年演繹了一次…………關於權力欲的故事總之這部《神奇女俠1984》電影本身或許槽點滿滿但是加朵魅力值拉滿堪稱顏值撐電影的典範
  • 《神奇女俠1984》的新劇照展示了亞馬遜人的服裝,與新分支有關!
    《神奇女俠1984》的一張劇照展示了亞馬遜人的新服裝。備受期待的電影《神奇女俠1984》目前仍是個謎。有傳聞說《神奇女俠1984》的第一部預告片將於12月發布,可能會與《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 》同步上映,但在那之前,觀眾只能看到官方的宣傳圖片。
  • 年末唯一超英電影《神奇女俠》,就這?
    突然驚覺我不是來看超英片的嗎,怎麼到現在只有文藝和愛情既然你要講深度,那我們就可以來談談劇情邏輯了。、邏輯、設定都比不上他們,再缺少漫威宇宙的炫酷特效,誰能通過你的大段文戲領悟到你想表達什麼呢?而《神奇女俠》沒有做到可以看出DC是想像《蝙蝠俠》系列一樣,做出思辨的深度可惜的是劇情掌握力不夠最後只剩下合家歡說爛的話,它起碼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正能量的故事,邏輯結構清晰,不乏溫馨感人的好場面如果這不是神奇女俠的話,我只會說是個有些套路但還說得過去的電影但她偏偏是神奇女俠,是漫畫史上第一位主旋律女性超級英雄影片卻基本沒有神奇女俠的標誌性劍盾,
  • 川普給《神奇女俠1984》反派帶來靈感 服裝設計師:他看上去很有錢...
    川普給《神奇女俠1984》反派帶來靈感 服裝設計師:他看上去很有錢但品位不高 時間:2020.08.24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時光網Mtime
  • 《不義聯盟2》x《神奇女俠》電影版服裝演示 美腿一露性感度暴增
    《不義聯盟2》x《神奇女俠》電影版服裝演示 美腿一露性感度暴增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