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新冠疫情隔離期間給類型片創作帶來什麼靈感的話,這部最近上線的獨立製作就是最緊貼時代的答案。這部《奪魂連線》採用時下流行的電腦界面技術作為敘事主體,前兩年火起來的《解除好友》系列與《網絡謎蹤》就是此類型的代表作。其實在形式上來看這部影片並沒有太大突破,依然全程是偽紀錄質感的畫面,在手機和電腦屏幕之間切換,其優勝之處在於創作者抓住了當前隔離/封城期間人們的心理狀態,利用人們脆弱與無聊的心理大作文章,編出一個網上招魂遊戲的絕妙創意來。
影片時長一個小時不到,節奏感和驚悚效果卻絲毫不差。導演抓準了此類題材的訣竅,用簡單的手段製造意外連連的驚悚氣氛,比如採用在線會議軟體Zoom將所有角色串聯起來,各種時興的變臉軟體和詭異的電腦屏保,以及通靈師中途因信號而斷線退出產生的懸疑感,所有這些與時俱進的細節令故事產生出真實的代入感。而全片情節處於家中隔離的環境裡,也更容易炮製出類型片的緊張氣氛,比如物品亂飛的超自然現象,蠟燭突然熄滅,或者是奶奶的音樂盒。這些似曾相識的手段雖然老套,卻能勾起隔離期人們的心理共鳴和恐懼感,從而展現出一針見血的驚悚效果。
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明顯無法入選年度十佳的行列,因為空洞的人物和簡陋的故事缺乏現實深度,但作為一部創意十足的作品,該片算是對眼下這個特殊時期的一次無比生動的記錄。
觀點
捷克青春夢幻物語——奧爾默·歐默祖作品
大衛·林奇御用女演員無條件支持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阿利斯泰爾·班克斯·格裡芬
沃納·赫爾佐格:我對垃圾電視著迷。
類型撕裂與和諧感並存:低成本恐怖片裡異軍突起的獨立導演二人組
從「混剪拼貼」到作者化敘事:三部拾得影像作品賞析
醉心於碎片拼貼美學的匈牙利導演——喬治·巴勒菲
「他給我機會去做一些在其他電影中無法嘗試的事情」:威廉·達福談費拉拉
《驚魂記》上映60周年:這部六〇年代的作品如何成為影史經典?
亞洲導演的非母語作品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如沐愛河》丨 《合法副本》
侯孝賢:《咖啡時光 》丨《紅氣球之旅》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丨《臉》
河瀨直美: 《七夜待》丨《聖草之愛》
是枝裕和: 《真相》
黑澤清: 《暗房秘密》
杜琪峯:《復仇》
王家衛:《藍莓之夜》
婁燁:《花》
樸贊鬱:《斯託克》
奉俊昊:《雪國列車》
阿斯哈·法哈蒂:《人盡皆知》丨 《過往》
洪常秀:《在異國》丨《自由之丘》丨 《克萊爾的相機》
電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蝕入侵》丨《魚與貓》丨 《關於搶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丨《感覺就像愛》丨《沙灘鼠》
奧利維爾·拉克謝: 《大火將至》丨《含羞草》丨《你們都是隊長》
皮耶特羅·馬切羅: 《馬丁·伊登》丨《遺失與美好》丨《狼的嘴》
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浪潮》丨《黑夜造訪》丨《克利夏》
烏利胥·柯雷:《平頂房》丨《窗戶周一到》丨《嗜睡症》丨《我房即世界》
賈法·帕納西:《計程車》丨《這不是一部電影》丨《閉幕》丨《三張面孔》
昆汀·杜皮約:《鹿皮》丨《在警局!》丨《錯》、《惡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丨《白日焰火》 丨《夜車》丨《制服》
克裡斯託夫·奧諾雷:《212號房間》丨《喜歡、輕吻、快跑》丨《浴男》
小克萊伯·門多薩:《巴克勞》丨《水瓶座》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高個兒》丨《親密》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